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2017-12-06 06:18张昕辉
教师·中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张昕辉

摘 要: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积极性偏低等特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可以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受教育积极性与进取心,以相对开放与欣赏的角度去认识自我,并主动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积极行为,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将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与积极心理学应用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多为16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初中毕业生通常正处于青春期敏感时段,学习成绩一般,是班级中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与同龄的学生相比起点较低、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端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当他们步入五年制高职教育时,其心理上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与彷徨。若是五年制院校无法给予其明确且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惰性而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缺乏进取心与积极的学习动力,得过且过地度过五年高职教育生活,而当面临高职毕业与人才市场求职时,毫无疑问又将成为求职者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受教育积极性与进取心,帮助其充分认知到社会的竞争与压力,树立正面向上的职业意识,形成积极人格,是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较为完善与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

通过引导人们辨别积极情绪,挖掘个体中潜在的或实际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并培养积极情绪为主导性心态,在日常工作、恋爱、运动和抚养子女方面使用积极心理,于个人来说会对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与评价,从中赢得幸福感;于社会来说,个体积极心态会给烘托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从心理发展角度说,五年制高职学生兼具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双重特性,其专业认知与职业任职存在盲区,思想与心理上容易出现困惑,目标却并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考虑,因此,其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往往存在盲目、缺乏长远性的特点。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虽基本都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但由于院校对学生的认知存在缺陷,又或者从事的职业与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五年制高职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

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转变原有作为弱势群体的自卑感与得过且过的心态,以相对开放与欣赏的角度去认识自我,并主动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积极行为,保持持续的向上心态,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树立正面向上的职业意识,形成积极人格,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在五年学习中坚定目标,将积极的心态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持续创新的能力行為,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职业规划主导力,为未来的求职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教师队伍建设

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可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高职院校管理层,其应当强化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积极投入课程教学所需的经费、人员、硬件设施、制度政策等。第二梯队为课程讲师,讲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与高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最为紧密,与学生之间已经建立了充分的信任与依赖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信任感以及其对学生各方面优势与状态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课程内容设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初始认知职业、“社会人”、求职等关键词的启蒙课程。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为16岁左右的青少年,初始接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会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因此,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课程导读”“了解自我”“认识职业”“感知社会”“职业规划”等模块。在课程导读阶段,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高职教育的社会意义以及重要性,转变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群体而对高职教育产生的自卑感,并通过导读帮助学生了解五年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优势以及发展前景,树立学生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信心与自豪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

3.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应多采用小组研讨、个人经验分享、分组调查、心理测评、案例分析、毕业生访谈等方式,增加教学与受教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五年高职教育可以提供丰富优质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学生亲临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得到工作业绩与工作幸福感。

4.课程考核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可以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简历、创业计划书等形式开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提交高质量的考核文案,并在课程完毕后采用跟踪调查的形式继续跟进学生的动态发展。

5.教材改革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多为16岁左右,其大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端正。侃侃而谈、枯燥无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无法真正使学生感兴趣、愿意投入精力深究。在教材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可多多引入内容精湛、实例丰富、插图优美、语言诙谐的书籍,同时也可以根据本院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材改革,通过学生就业或实习期间典型案例,结合积极心理学,编写切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四、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建立贯穿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系统的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相应课程的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相应的教学模式是重要的载体。事实上,五年制高职学生所面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选择并非只有临近毕业时而存在,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自其进入高职学校起循序渐进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方面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理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进行相应的规划。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教学模式存在“断层”现象,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流于书本,在实际操作方面既无引导也无实践,导致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感到迷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多增加实践课,让学生在自身专业与社会实践间相互碰撞,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

2.融合职业生涯规划与积极心理学教育

从长远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与积极心理学是相互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当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感悟的具象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考能力、个性发展与社会人才需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其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等方式实现体会职業生涯给予他们的幸福,消除其负面情绪,积极面对职业生涯。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多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意义。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首先强化课程建设,将项目教学法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创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整体化教学模式。二是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教学法一改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只接受、不思考”的教学僵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创新,有目的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三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职业生涯规划将伴随每一位高职学生终身就业,因此,校方不应仅仅追求与课内知识的传授,而应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以考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成长的特殊性,我国目前五年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中,教师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形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与人生观,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找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欣.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7-49.

[2]陈 建.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 职业,2013(5):71-73.

[3]王文洁.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