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2017-12-07 15:08王留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儿童立场学以致用

王留根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待教材要能“入”, “入境始与亲”,又要能“出”,活用文本、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这样,由读到写进行迁移训练,在“用教材教”的意义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黄山奇松》的两次教学,教者从关注朗读训练、关注写法指导,转变为用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懂课文,同时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让阅读课堂充满了写作的智慧指导。

[关键词]用教材教;主动驾驭 ;儿童立场 ;指导写作;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7-02

“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被教材奴役驱使,而是反过来主动驾驭教材,教材只被当成“例子”“载体”,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服务。《黄山奇松》的教学中,第一次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内化了课文语言,从而促进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自我构建、学会阅读、完善表达,为指导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教学,教师在学习课文第二小节后设计了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两次教学中,每一次都能让学生习得一种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必有提高。

【第一次执教】

一、反复朗读,内化语言

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围绕一个“奇”字作者是怎样来写三大名松的?

(一)迎客松

1.三大名松,哪棵是作者评价最高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2.它到底有何奇特之处?

3.交流“奇”:外形奇、姿态奇、生命力奇。

4.指导朗读。

5.这一段描写用词精妙,修辞手法更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我们作文时也要巧用修辞。

(二)陪客松

1.陪客松奇特在哪里?(把陪客松比作一位绿色的巨人)

2.如果把“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去掉,这个句子怎样?

3.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往往会令我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大家切記!

(三)送客松

1.文中是怎样描述送客松的?送客松奇在哪里?

2.多么好客、多么神奇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

二、指导背诵,进行小结

1.这一自然段作者先说在玉屏楼上能看到三大名松,接着又分别描写。这种写作方法是——(“总—分”法)

2.作者详写了哪棵松树?(迎客松)其余的都是——(略写)

文章的详略安排非常得当。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

3.让我们再来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精妙,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试背。

这是教者第一次试教《黄山奇松》时的教学设计,看似设想周到,讲解细致,既注重了朗读的训练,也关注了写法的指导。但执教后总觉得犹如一盘散沙,像是教者的“满堂灌”,觉得全都教了,又每样都没有教透;学生学得也是云里雾里,看似都学了,却一问三不知。其实,这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通病——“教教材”。教材像是一副镣铐,教师视它为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教师为教材而教,学生为教材而学,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乃至目的。所以就有了“教师全教,学生蒙圈”的情况。

教后的研讨会上,大家都有一种共识:“教教材”只是对教材负责。我们应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读写。《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篇幅简短,是写景类文章最好的范文,而学生最烦恼的不就是怎样写好文章吗?何不站在儿童的立场,“用教材教”,把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教给他们,让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地方?

有了这一思想的引领,再次执教时教者的重点就转变为用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懂课文,同时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巧妙融合,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的重新设计是一堂充满写作智慧的指导课。

【第二次执教】

一、走进奇松,知道材料的呈现要有详有略

师:你们发现没有,“名字由来”读了三次?

生1:因为重点介绍了三棵松的名字。

师:为什么三棵树的名字的由来要介绍呢?

生2:这样我们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会印象深刻。

生3:不然就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很奇特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

反思:在检查完预习情况后,教师没有设置多余的环节,而是直接引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围绕“奇”,让学生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反复品读三棵松名字的由来。这样的设计,与第一次执教(案例一)的简单品读不同的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三棵名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完成。特级教师周一贯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内化了课文语言,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完成了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之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凭借板书向学生介绍对于某些事物什么必须要写,什么可以不必写,这就是在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作文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二、设身处地,明白写作顺序与游览顺序的区别

1.刚刚我们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写的——(一起看板书说)我有一个疑惑,作者到黄山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迎客松吗?不一定的。

2.假如,我到黄山游览,可我先看到的是送客松,接着看到迎客松,再看到陪客松,能不能按书上的顺序写?你这样写,我可是要说你的:“你瞎写,你瞎写,明明先看到的是送客松嘛! ”endprint

3.你们是支持他呢?还是支持我呢?认为可以的请举手。(学生举手)认为不可以的请举手。(学生举手)你们都很厉害,告诉你们,这样写没错,因为了解的顺序往往不等于作文的顺序。(板书)

反思:教学中,师生间一问一答,学生对三大名松的表达顺序就很明了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写作顺序的用心所在,为接下来练笔时点拨写作顺序奠定了基础。“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是向学生传递了谋篇布局的写作思想。

三、品味语言,懂得文笔细腻靠的是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1.其实,文章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写名字由来的这三句(出示),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更神奇的是,同样是写“手臂”,感觉一样吗?不同的心境,就有着不同的情感。

2.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样的松树有着独特的姿态,更有着细腻的情感。这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板书:想象加情感)

反思:文章犹如一棵树,思路、写法只是树的主干,树必须有树叶,遣词造句就是这棵树的枝叶。一节课也像一篇文章,要有详略。

四、学以致用,实现写法迁移

(仿写黄山奇石)

1.黄山不仅有着奇松,还有怪石呢!

出示黄山怪石图片:飞来石(又名仙桃峰)、仙人指路石、金鸡叫天都(又名五老上天都)。

2.每人选一块怪石,试写黄山奇石。

3.指名读,师点评。

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第二小节后设计随文练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难度小、负担轻,学生兴趣浓,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节课引领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感知写作方法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典范。

带领、指导学生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每次都能从语文阅读教学中习得一种方法,长此以往,他们的写作能力必有提高。以后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有所裨益。

南宋学者陈善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待教材要能“入”,如叶圣陶主张的“入境始与亲”和方智范老师提倡的“语文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又要能“出”,这种“出”是根据具体情况,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活用文本、創新文本、超越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由读到写进行迁移训练,在“用教材教”的意义上就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两次执教,两种不同的方法,收获不同的效果。教材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语言规律、表达技巧、言语智慧,这些都是“金矿石”。依托文本,探寻其中的教学价值,重视适度拓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心科.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兼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中学语文教学,2008(5).

[2] 洪志明.基于新理念新教材的小学语文主体教学研究——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3).

[3] 时鹏寿.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自由行走——以《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3(9).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儿童立场学以致用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