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县委书记的从政启示录

2017-12-10 19:03
新传奇 2017年42期
关键词:咸宁市咸宁县委书记

一位老县委书记的从政启示录

1987年6月,夏汉生成为湖北省咸宁市市委书记,这一干就是九年。九年里,咸宁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今年9月,记者专访了年近80岁的夏汉生。借由他的经历,或许可以一窥县委书记群体的样貌,了解他们的处境与心声。

需注意,当时的咸宁市是县级市,也就是今天的咸安区;而如今的湖北省咸宁市是地级市,在当时还叫作咸宁地区。本次报道出现的咸宁市,指的均是县级咸宁市。

如何理解“霸道”

夏汉生有个习惯,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市乡村三级干部会上,他一定要提出一句“年度口号”。这些口号大多直指当年的发展任务、工作难度或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每一句都经过他的反复打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开始推广冬季农业生产,号召农民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但许多农民习惯了农闲,宁愿在屋里打麻将也不去种地,这项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夏汉生提出这一年的口号是“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

夏汉生的做法是层层施压,他把生产指标分流给每一个村镇干部,让他们去动员农民,做到土地一律不准抛荒。一旦发现闲置的耕地,市里就要追究对应干部的责任,轻则罚款,重则全市通报。夏汉生坦言,他的工作作风是有些“霸道”的,所谓“霸道”不仅是指用强硬手段推行政策,还表现为他对干部不留情面的训斥。夏汉生坦言自己内心其实并不愿意批评干部,但对他来说,这是市委书记必须要做的工作,只有做书记的强势一些,才能压得住干部,阻力大的工作才能推动下去。

当前,中国政府从上至下都更加强调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更加强调过程的规范性、工作的专业化,夏汉生这样的生猛手段也要经过一番审视。有一点可以肯定,行政手段更科学、更规范,不代表干部可以不作为、不担当。

如何解决“派系”

初到咸宁任职时,夏汉生面临的局面非常棘手。那时,咸宁的党政干部,干部队伍分成好几派,不同派系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夏汉生到咸宁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消除派性。擒贼先擒王,他决定从各派的领头人下手。他向咸宁地区的地委书记寻求帮助,得到了上级支持,把两个派性最重的干部调离了咸宁市。

夏汉生(右一)参加某活动现场

没有了主心骨,各派干部就失去了靠山,夏汉生接着用人事变动来削弱派性。他提拔干部时不看派别,只看做事能力:遵守纪律、踏实肯干的他就提拔重用;派性太重、一心钻营的就晾到一边。当晋升的依据由派别变成能力,干部们就失去了拉帮结派的动力。夏汉生用了半年时间,整治咸宁的官场风气。派性消除了,杂音和干扰就少了,他可以安心做工作,不再分散精力、防备有人背后拆台。他事后反思,自己能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九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任之初坚决整顿干部队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的稳定局面。

另外,“干部犯了错误,当书记的不能简单处置,签个字就让纪委去查办。”夏汉生说,自己的做法是对待有错误的干部恩威并施,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利用纠正错误的机会来培养干部。有一次,他从群众来信中发现一名乡镇干部犯了错误,便把这位干部叫到办公室谈话。他从日常工作谈起,慢慢把话题转移到具体问题上,语气也越来越严厉。等这名干部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夏汉生就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回单位召开党支部大会,做深刻检讨。到具体处理的时候,夏汉生又会从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尽量从宽。那名干部感受到上级的关心,深受感动,之后的工作越发卖力。

几年下来,咸宁的干部在思想和干劲上比较统一,与市委书记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市委安排了任务,各个部门都积极配合。夏汉生也增进了对干部的了解,每个人的能力、性格他都了如指掌,这样在用人的时候也更得心应手。

夏汉生认为,县委书记一定要干满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对县(市)的情况有全面的把握。现在有些官员把县委书记当作镀金的经历、升迁的跳板,这对县(市)的发展和干部的锻炼都不好。而且,书记频繁更换,政策很容易失去连续性。一个书记一个想法,新书记上任了,旧书记的那一套很可能就荒废了,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小。

如何化解“质疑”

不管是推动工作,还是处理干部关系,夏汉生的作风看起来都很“强硬”。他的底气来源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批评部下的时候,他们一个字都不敢讲;但要是我本身不正,人家就会反问一句:你呢”?

同时期的干部中,不少人借职务之便谋求好处。低价买一块地皮,或从项目里吃一点回扣,当时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夏汉生给自己划了两条红线:一是经济上不收别人好处;二是作风上不去玩弄女人。把握了这两条,他心里就很踏实,不怕别人告状,也不怕自己犯错误,因为有错也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不是个人作风的问题。

做到自身廉洁,只能保证别人无法拿这方面的把柄攻击你。但想要做出成绩、造福一方,还需要足以服众的工作能力。担任市委书记前,夏汉生做过咸宁地区的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文化局局长和广播局局长,他刚当上书记时,周围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一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二没有经济工作经验,市委书记能当好么?夏汉生知道自己有两个短板,所以抓住一切机会去弥补。缺乏基层经验,他就挤出时间往乡镇跑,任职期间,他走遍了全市所有的村子。在走访中,夏汉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基层经验,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问题,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不管是市里的老企业还是引入的新项目,都存在技术落后影响经营的情况。

夏汉生一方面鼓励企业从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委托武汉大学等高校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随着企业逐步完成改造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咸宁的各项经济指标也持续上升。1990与1991年,咸宁市连续两年获得了全省工业生产先进单位,当初质疑夏汉生缺乏工作能力的声音也渐渐消散了。

县政改革的一大课题

从夏汉生的经历来看,权力的一定程度的集中是顺利施政的重要条件。人们常形容县委书记是“土皇帝”、“山大王”。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县委书记在人、财、事上具有绝对的拍板权和自由裁量权。

的确,由于身处“一线”,县(市)一级的事务具体而繁琐,干部关系比较复杂,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权力一旦分散,很容易形成九龙治水的复杂局面,助长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拉低行政效率。

但是,权力的集中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县委书记也成为极易滋生腐败的群体之一。近些年,纪检部门公布了多起县委书记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例,社会上限制“一把手”权力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行政效率和干部廉洁都重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既规范县委书记的权力,又为他们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这将是县政改革面对的一大课题。

其实,对一个想做事的“一线总指挥”而言,权力既是顺利施政的必要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夏汉生就形容,他这九年的工作状态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白天在乡镇、企业忙完了,晚上回到办公室,还有一摞文件等着他。上级政策、市里各个部门的请示、群众来信,每一件都得搞清楚了才能提出意见,批示给下面去落实。所有文件处理完,常常要到深夜。

由于每天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夏汉生越来越疲惫。干到第八个年头的时候,他已经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了。1996年,夏汉生调任咸宁地区行政公署(今地级咸宁市)副专员,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市委书记工作。

(水云间荐自《南风窗》2017年21期)

猜你喜欢
咸宁市咸宁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陈行甲 从县委书记到公益名人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