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7-12-10 07:31刘大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培养

刘大芳

摘要: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综合教育的手段,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自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顺应孩子“我自己来”的要求,可以比较顺利地培养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自理能力;培养;个别差异;因人施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我,更加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就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養。

一、幼儿生活自理差形成的原因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们县虽然地处高原,但是地理位置好,气候条件好,许多在藏区工作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我们县城来上学,还有在乡下的父母也把孩子送到县城里来上学,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不能照顾孩子,这些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让孩子不受他们受过的苦,接受他们没有受过的教育,他们只重视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传播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存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诸多问题。教师也是大多不愿让幼儿动手,避免幼儿出事故,反而增添麻烦。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理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都不会,智力发展也不及6、7岁的幼儿。而由于骨骼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动作和技能,小班幼儿已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会使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一种自信,这是幼儿将来学习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改革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我们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有目的地培养。

二、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应从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始,如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在我班2岁半至3岁新入园的39名幼儿中,(藏族孩子就占一半的比例,还有彝族,回族等),有的幼儿不会嚼饭(吞饭),有的幼儿不会拿勺子,有的幼儿不会自己洗手,有的幼儿不会入厕,大多数的幼儿不会穿脱衣服,玩玩具时争抢严重。孩子们大多在隔代抚养和“四围一”“六围一”等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照顾,呵护,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都很差,多数的幼儿还缺乏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有强烈的依赖感,幼儿刚入园时,我们总会听到孩子们说:“我不上幼儿园,我不吃饭,我不睡觉……”,家长担心:“孩子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入厕,不会睡觉……幼儿园那么多孩子,老师照顾得过来吗?”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坏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家长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地区的特点等等对本班幼儿采取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四项措施。

1.采用游戏、儿歌等形式,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兴趣 幼儿生活自理的内容如单纯的讲解,示范幼儿学起来就感到枯燥无味,这并不符合幼儿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设计出各种形式新颖的游戏活动。如:我在教幼儿扣扣子时,用收集到的废塑料瓶盖和干净布剪些小洞,让幼儿玩小虫钻洞的游戏,孩子们反复的用手练习钻来钻去,这样反复练习钻洞就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领,我运用儿歌教会幼儿洗手、洗脸、穿脱衣服等。在学习中我让幼儿互相帮助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幼儿在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会主动参与练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了发展,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理的意识开始萌发。

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的游戏,和琅琅上口儿歌,是提示幼儿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2.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规程》中指出,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如:小班幼儿喜欢吃糖果,我改变以往的做法,而是把糖果分给孩子们。一边让孩子们看、摸、闻。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剥去包装纸、品尝糖的味道。这样,幼儿既认识、了解了糖果的外形特征,又在剥的过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当幼儿把包装纸剥完后的高兴劲,使我感到让幼儿自己来劳动的重要性。然而,仅仅依靠教育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学习的时机,在多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小班刚进来时,天气冷热增减衣服,睡觉穿脱衣服等都是由去老师穿脱,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这样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自信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综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 孩子们刚入园时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那么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切不可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自理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要分析“对症下药”,不应把他们视为笨孩子。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要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时,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分组活动等,进行个别指导,教师要注意投放适当的材料,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大积木,发放餐盘。特别是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使幼儿知道自己努力会做的更好,避免骄傲情绪的出现。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4.实施经常化教育,养成少数民地区幼儿生活自理的习惯 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巩固,教师既要善于抓机会让幼儿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无意中反复练习,班上的老师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教育一致,使幼儿行动上明确,要鼓励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向,不能听之任之。

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爷爷奶奶外公那个外婆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又做不好,非要亲自“下手”。因此教师尊重爱护每个孩子,使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最可信赖的,幼儿接受教育就相对容易了。只要教师以爱为本,从严要求,经常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能养成幼儿自理的习惯。

三、家园同心,共同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我都会和家长沟通,有时是进行个别访谈,有时是召开全班家长会,介绍做得好的家长和幼儿,请他们交流经验,除了在幼儿园加强锻炼以外,在家也要多请家长监督、督促,孩子在出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要求时,我们应积极鼓励,注意引导,尽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要求自己吃饭就给他小勺子和碗;他要自己喝水,就把小杯子给他,哪怕他打碎餐具,弄脏衣服,我们也不要代劳,但是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例如,教给他拿勺子的正确方法,吃饭时要用手扶住碗等,使孩子尽快学会这些本领。我们不要怕麻烦,不要认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怕孩子有什么闪失不好给孩子的爸爸妈妈交代;不要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替他干省事,而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情能锻炼意志,发展动作,增强独立活动的信心。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应孩子“我自己来”的要求,可以比较顺利地培养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效果

经过幼儿园三年的培养,我班39名幼儿,都会自己拿勺吃饭、自己上下楼梯、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整理床铺,会收拾整理玩具,会自己剥糖果等。可见,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练,比过去传统的示范、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幼儿小手机能的发展,使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激发了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萌发了幼儿自理的意识。我们在发餐盘、碗、勺,时,很多幼儿提出要自己发,而且发得都很认真,很像样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家抢着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干活,能自己穿衣裤,学着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大人帮忙。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通过教育实践,我感到,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切实可行的。它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扭转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少数民地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教师、家长要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因人施教、因时施教,激发幼儿自理的兴趣,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的习惯,从培养现代化人才和藏区发展的整体目标出发,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制订科学周密的计划,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儿童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叶圣陶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教育司编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定县幼儿园 626100)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培养
论幼儿园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方法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