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问题”阅读教学初探

2017-12-11 19:32张海兴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项羽支架文本

张海兴+胡根林

支架,引自建筑领域,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通过搭建支架用于帮助工人完成够不到的工作,也就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架子。在1978年,布鲁纳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①在最近发展区内,教育者与学习者通过搭建支架完成合作,从而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凭借学习者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②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问题探究的过程。支架问题教学以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发展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理论为依据。阅读教学中,教学问题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特点,也同时具有多样性。教材的学习、文本的解析、理论的解释都是问题解答的过程,而“支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支架问题”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提出一个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的过程。“支架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由易到难、有浅到深的探究式阅读。

一、以问题激发趣味,创设教学氛围

“支架问题”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将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蕴含在一个或者几个支架问题中,如文本中所包含的主题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相关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通常由教师设计问题支架,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本、总结归纳等过程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因此,这些内容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平面化的,教师需要在课前着手教学支架的设计,将平面教案转变为丰富多彩、立体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学习情景中的重要因素,教师问题支架的把握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细读文本,深入文本深处,并对文章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背景等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支架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来设置。另外,提出的“支架问题”应该涉及到具体的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设计“支架问题”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我们在课前将文中的句读删除,课堂伊始,将没有句读的文本投射在多媒体上,让学生尝试读一下没有标注句读的《记承天寺夜游》(自己试读)。当学生们看到没有句读的文言文时,兴致很高,大声朗读。稍后,我们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试读的结果,针对句读有歧义的地方进行讨论、思考,教师进行随机解答(小组探究读)。然后让学生与原文文本对照读,找出失误(与原文对照读)。

怎样读没有句读的文言文?这一“支架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挑战性,激起了学生尝试朗读的欲望,在经过三个步骤的阅读后,学生对文章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给出了问题:请你用现代白话文或者个别语句用方言把这篇文言文复述一遍。为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将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用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来翻译,能够将文章说成地地道道的白话文,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支架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接触文本时产生了一定的亲切感。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重在诵读,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地感受字词句。

二、以“主问题”为支架,开展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中,关于阅读教学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理解文本,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的文本解读也并不等同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需要整合教学材料、学生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关联。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在于问题得到明确之后,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所创新。为确保“支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主问题”设置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要指向文本的整体解读和深层理解。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如何设置主问题是备课环节的关键所在,主问题的设置指向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在进入“主问题”为支架的阅读情景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文章体裁,主旨大义,谋篇布局,段落结构,文本观点,叙事角度等等,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主体位置。在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走向进行了解后,教師要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细节问题。

下面,以《项羽之死》的教学为例,在这份教案中四个“主问题”整合构建了对文章重难点的学习支架:

1.快速阅读课文,将文章分成几个场面,并对每个场面进行概括。(四个字)

2.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项羽性格中的哪些方面?

3.在乌江亭长愿意渡项羽过江的时候,项羽为什么选择了自刎?

4.为什么司马迁要浓墨重彩地描绘项羽之死?

四个“主问题”支架既帮助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又为完整的解读《项羽之死》提供探索支架。第一个主问题的搭建使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全文,在此支架的引领下阅读文本,理解全文,总结概括出文章中的三个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决战”“乌江自刎”,初步进入文本,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中具体事件的描写。第二、三个主问题的搭建是帮助学生重点突破文章学习中的重难点。在第二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文本中总结概括出项羽性格中“情、义、勇”的一部分。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部分,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借助第三个支架深入探究项羽的性格成分,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深入探讨项羽之死的意义。在第四个支架的搭建下,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进入深入探究文本的阶段。四个主问题的设置从知识、审美、再到生命教育的理解过程,是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的。endprint

在思考探索过程中,学生面对的问题要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提示,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减少帮助的次数,在最初的接触时多加指导,以后的引导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在问题支架的建构中得以逐步攀升。

三、完善支架问题,合作自主交流

“主问题”的设置就像一架飞机的主干,飞机能够起飞运行不仅需要主干的支撑,还需要其他部件的支撑组成一架完整的飞机支架。因此,教学中的“主问题”支架的设置不足以引导学生完成文章的学习,还需要完善支架问题补充内容来开展教学,补充的内容又是一些小的支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通过交流与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在网络、图书馆等找到的资料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共识或形成相左意见。在合作交流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看法观点,特别是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阐述时,教师一定要聆听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讨论发言,聆听不同的声音,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以实现真正的交流互动。

仍以《项羽之死》的教学为例,第四个主问题是教学难点,探讨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教师需要对司马迁和项羽的生平经历等资料进行补充,对生活经验和认知不深的学生来说,无法达到对项羽之死意义的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支架补充问题,有指向地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寻找答案。

因此,在学生搜索到的司马迁和项羽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入了司马迁的生平和《报任安书》中他的自述,以及项羽的家世和人生经历。教师设置的支架问题为“概括项羽和司马迁的共同点”,在确定问题后,就进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环节。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由小组内自主确定学习任务,进行组内交流讨论。支架问题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条件,发现和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搜索到的资料和在教师的补充指导下,结合两人的经历,就能找到思考的突破口。总结概括了司马迁和项羽的异同点:

1.家族传统:一位是文臣世家,一位是武将世家。

2.继承父业:司马迁继承父志,著述《史记》;项羽继承父业,成为西楚霸王。

3.遭遇不幸: 司马迁遭受腐刑,屈辱生活;项羽垓下被围,乌江自刎。

面对巨大不幸,两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司马迁选择生,忍辱完成巨著,项羽选择了死。在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也就能够理解作者司马迁寄予在项羽身上的“一个人不管生死都要重于泰山”的人生观。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查阅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其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以提出问题为目标,内化学习方法

我国中学生的做题和计算能力很好,但创造能力相对较弱也颇为突出,这归结于问题意识不够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问题比作接生婆,认为问题可以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学生没有问题,必然缺少追根究底式地探究和追问,从而形成了教育中最大的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为题更为重要,提出新问题代表着新的角度产生,才能产生新的可能性。如果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高质量、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么必然会伴随着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的活动。

然而,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经过教师的指导,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会“问什么”和“怎么问”的支架,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提出问题就会逐渐由外在的被动行为内化为内在的需要,形成“我要问”的意识。一旦学生养成主动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在支架问题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即“教,是为了不教”,但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就需要先教。③就如新生儿练习走路,需要先提供支架,然后再慢慢独立。在以“支架问题”为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策略性地使用提示、线索、问题来指引学生形成新的理解,即教师提出的支架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针对鲁迅的小说《药》,学生共提出十个有价值的问题:

1. 文中有哪些地方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2. 课文中对华氏夫妇描写详摘及分析;

3. “看客”描写详摘及分析;

4. “谈客”描写详摘及分析;

5. 表演夏瑜在牢中与红眼睛阿义的对话场景;

6. 课文中对康大叔的描写详摘及分析;

7. 乌鸦的象征意义;

8. 文中人名含义分析;

9. 设计板书表明文章发展的线索;

10. “人血馒头”描写详摘及题目含义分析。

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阅读策略,往往比让学生通过被动地从阅读中寻找答案更加有效。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阅读中感知教材、理解文本、把握文章框架的过程。发现问题是通过科学研究瓶颈的重要方法,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小结

以搭建“支架问题”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通过“主问题”的搭建攻克学习的重难点,以“主问题”为依托,整个教学形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整体,每个“主问题”视为一个教学支架,学生在支架的引领和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文本解读。为深入理解文本,还需对所设置的“主问题”支架,进行补充。最后以问题得以解决结束课堂。在“支架问题”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发掘问题,为学生提供“怎么问”的教学支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①洪树兰.《数学“支架式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袁维新.《科学教学概论:建构主义观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③盛群力.《论有效教学的十个要义——教學设计的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

[作者通联:张海兴,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羽支架文本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梦遇项羽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