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调查的价值筛选与挖掘

2017-12-11 19:35顾文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娜塔莎学情人物形象

顾文年

“以学定教”要求我们围绕学情组织课堂教学,将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学情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确定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学情调查获取的信息及分析结果,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试以郭吉成名师工作室陶文建、周吉林两位老师《娜塔莎》课堂教学为例,从学情调查角度对小说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作初步探讨。

一、学情调查样本切片的价值判断

陶文建老师学情调查比较充分。首先布置课前预习案,根据学生预习案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涉及学生、文本、教材诸多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预习案中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选择两份具有典型性的答案为样本分析。

问题一:“你最欣赏该文什么内容?”

样本A:①最欣赏该文的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生动形象,个性鲜明;

②同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样本B:①刻画娜塔莎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

②偶像剧似的狗血情节。

问题二:你感觉自己阅读该文的障碍有哪些?

学生A:①对写作背景与社会情况不了解,例如舞会、人们的言谈内容等;

②小说除了娜塔莎的恋爱观外表达了什么?

学生B:①对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不了解,人物形象把握不清晰;

②为什么娜塔莎爱上了阿纳托尔?如何理解安娜对阿纳托尔的爱情?

学情调查是否合理,决定着样本是否具有分析价值。问题一指向学生的已有认知,这是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点,表明这份学情调查找准了教学起点。问题二指向学生期待的学习内容,这些问题决定课堂的延伸方向,预习案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表明这份教学调查具有针对性与适切性。两个主问题的设置指向教学设计的关键处,具有比照分析的价值。就两份样本的共性与差异来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以下两点认识值得探討。

二、已有认知的价值确认与筛选

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不仅需要依据教学经验作出判断,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检验。学生的错误认知能否成为教学内容,不仅与选文的文本特点有关,更大程度上由教材框架决定。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有效,必须对学情呈现的已有认知重新确认,依据教学价值进行筛选。

1.已有认知的价值确认与定向训练

两份样本在第一问题中都认为已经掌握了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手法。这个结果主要得益于学生在初高中学习中接触过许多写人的小说,具备了一定的人物赏析能力。这是很好的起点。但如果不加以检验便想当然认定学生已然掌握,则落入主观武断的窠臼,或者仍然以简单概括人物形象为教学内容,无视学生现在的已有基础进行重复训练,两种教学行为的实质都是对学情的漠视。对学生已然掌握甚至比较熟稔的教学内容,我们能否精准选点定向检验、训练,是决定这一教学环节是否有效的关键。

就学情来看,学生并不缺乏相关语文知识,而就教学实际(考试、训练)来看,学生在人物形象概括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两点:一、表达不够精准,二、概括不够全面。前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后者是语言敏感不强,归根到底是学生在语言层面上缺乏相应的针对性训练。

陶文建老师以娜塔莎对母亲从“您”到“你”的称谓变化比较入手,引导学生揣摩娜塔莎热切、焦急的心态,教学切入点选择落实在语言敏感的训练上,可视为不错的选点。在探讨娜塔莎形象的典型意义时,将安德烈在见到娜塔莎前后面对同一棵树的感受进行对比阅读,在“这是一棵有两抱粗的大橡树,有些枝杈显然早先折断过,树皮也有旧的伤痕”与“它伸展着树叶苍翠茂盛的华盖……在没有枝杈的地方,钻出鲜亮嫩绿的叶子”的文本比较中,体会娜塔莎的生命活力对激发安德烈的情感复苏的重要作用。通过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比较,带领学生近距离触摸文字,在鲜活的文字阅读中感受安德烈情感受到润泽,生命意识开始复苏,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尝试。

周吉琳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跑到”体会娜塔莎的“热情天真、略带冒失”,从“焦急面容”的变化体会娜塔莎“直率多情、单纯虚荣”,从“三天”与“一百年”比较体会娜塔莎的“热烈浪漫、盲目轻率”,在语言敏感和精准表达训练上可圈可点。并且所选示例分别从动作、神态、语言三个层面概括娜塔莎的丰富形象,选点精巧,训练扎实。改变学生静态的形象梳理,在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2.情节上的错误认知,不应作为教学内容

小说节选自《战争与和平》第二章,情节并非连贯发展,具有跳跃性,看似呈现出“狗血”式的情节突转特点,实际从作者写作风格看,托尔斯泰擅长将人物放置于背景中进行细化描写,以宏大的叙事与波澜壮阔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动态形成过程。样本中对情节的错误认知,与小说节选的文本特征有关,再次指向提供背景知识的必要,但不具有较大的教学价值。

无论何种文本,一旦进入教材,不可能脱离它作为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定位。《外国小说选读》以话题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区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等四个板块,有着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与相对明晰的教学序列。每篇小说的教学,不可能按照小说的文本特征充分展开,否则很多共同的教学内容不断重复。情节上的错误认知,不应该成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从教学过程来看,陶文建老师从情节梳理入手引导学生熟悉文本,这一教学环节安排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小说教学,教材主编曹文轩先生曾说“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知识”,同样我们需要破除小说教学的惯性思维,不能见小说阅读便抓情节、环境、人物。若能直入人物主题,则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聚焦于人物主题,使得教学内容更集中精粹。endprint

相比较而言,周吉琳老师选择“初读小说,猜猜看娜塔莎多大年龄”作为课堂预热环节,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紧扣人物特征,为后面人物形象赏析与评析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有效。

三、学习困惑的价值审辨与转化

学贵有疑,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能够提出困惑,这正是提升认知开拓思维的良好的教学契机。学生的困惑是否都具有教学价值,需要加以审辨。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的学习困惑,要能够合理转化,使之具备教学价值。

1.背景知识应当提供并予以前置

两份样本在问题二中都认为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的陌生严重影响小说阅读。小说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名篇佳作更是时代的百科全书。掌握背景知识对与小说深入阅读具有重要作用。选文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诸如舞会文化、爱情观念等都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对文本存在隔膜。同时,本文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脱离整本书的环境孤立阅读,必然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认知中。缺失了背景知识的基本了解,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感到无从把握。

鉴于此,相应的背景知识应当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尽可能前置,帮助学生“走近”文本,才有“走进”文本的可能。《<外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也明确提出“在授课过程中,文本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即可。对延展话题的介绍要做到深入浅出,配合一定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可见实有提供背景资料的必要。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人物介绍、社会背景、情节关联、写作背景等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生成与提升,不应作为教学主体内容,只需提供相关文本便于学生自行阅读。

陶文建老师在导学案中提供故事梗概等背景知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完成文本的前期梳理,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这种策略是有效而必要的。

2.良好的教育契机,需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两位样本在“阅读障碍”都对娜塔莎的爱情观提出困惑或疑问,表明学生的阅读已经超越人物欣赏层面而指向更深意义的价值追问,这恰为我们的教学延伸提供了方向。学生对爱情话题很感兴趣,但我们必须明确,爱情话题或情感认知,不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不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这些困惑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陶文建老师教学拓展部分设计了“娜塔莎对安德来公爵和阿纳托尔的爱情都是真挚的爱吗”主问题。这个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娜塔莎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课堂走向应是回到娜塔莎形象的把握上去,进一步巩固对娜塔莎“盲目轻率”性格特点的认识;或者围绕“人物”话题向前拓展,探讨人物行为的合理性。“都是真挚的吗”这一提问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缺乏明晰的教学指向,与前一教学环节也缺少必要的关联与层递。如果改为“比较娜塔莎对安德烈与阿纳托尔的感情,你认为作者刻画人物是否具有一致性”,则“退”可以回到教学起点——人物形象分析上去,“进”可由情感变化探讨人物形象的立体或圆形人物的价值。从其感情“同”的角度看,凸显出娜塔莎“轻率盲目”性格具有一致性;从其感情“异”的角度看,作者塑造的娜塔莎人物形象是不斷丰富变化的,既符合《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性格逐步走向成熟的整体趋向,也符合小说节选部分呈现出跳跃的文本特征。重要的是在思辨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回到小说,增强文本意识,同时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周吉琳老师在“赏析娜塔莎形象”教学环节之后,设置“评析娜塔莎形象”主问题,并从学生回答中归纳概括出评价人物形象的标准:直观感性层面简单评价(美不美好不好)、社会化生活层面道德评价(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层面审美评价(是否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评析“娜塔莎”而掌握评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与方法,从读懂“这一篇”小说的“这个人物”从而具备读懂“这一类”小说的“特定人物”的能力,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拓展无疑是高效的。帮助学生发现“答案”,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又根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价值转化无疑是合理而有价值的。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与选文的文本特征、主题框架下的教材编排密切有关,而学情调查则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从两节课教学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已有认知决定我们教学行为的起点位置,而欲知部分影响课堂的延伸与走向,只有加以审辨与筛选,能够精准选点与定向拓展,才能让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合理,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具有价值。

[作者通联:浙江安吉县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娜塔莎学情人物形象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奥地利性奴女孩不愿卖掉“牢房”
俄女子天生拥有一双“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