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用“吃奶的孩子”来换女儿

2017-12-11 21:36戴同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贵妇人吃奶出场

戴同圣

《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说(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这个发生在轮船上“送子换子索女”的故事,情节曲折,感情真挚,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也使该作品成为现代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文中穷夫妇家有四个孩子,当家里无孩的贵妇人与多子的穷夫妇磋商,送一个孩子给她家时,于是就有了送长子、用次子换回长子、用女儿换回次子,最后要回女儿的故事。穷夫妇家四个孩子由大到小送了三次,文章为什么没接着写用第四个——“吃奶的孩子”去换送走的女儿?研读文本,就能发现这是作者有意安排且精心设置的。

一、人物出场时已暗示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自然段交代穷夫妇家孩子时,这样写道:“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紧接着第三自然段的开头“那位高贵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位贫穷的父亲和他的孩子们”。这是借贵妇人的视角来完成对出场人物的描写。既向读者介绍了人物的相关特征,又表明“贵妇人”已关注这三个孩子,而且看到“孩子们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为下文换子情节的发展,在情理上提供了可能。

小说的人物出现通常有集中出场和陆续出场两种写法。集中出场就是通过一个具体事件或特定场景,让人物集中呈现。如《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件事,让贾府里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宝玉等主要人物一一亮相。再如《子夜》以吴老太爷的葬礼为场景,有机地呈现了诸多人物。《父母的心》一文第一、二自然段对贵妇人、衣衫褴褛的男人以及他孩子们的描写,就是小说在安排这些主要人物集中出场。(当然穷孩子母亲出场的写法这里不作赘述)文章重点描写了出现在甲板上的三个孩子,而第四个孩子全文只用了“他们下边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呢”一笔带过,在作者的构思中明显作了主次之分。况且第四个孩子只交代了“小”这个特征——还在吃奶,至于性别、长相、气质等方面都没有提及。如果再用第四个孩子来换回女儿,于情于理都显得生硬。

二、人物语言中已表明

文章的第十五自然段中,贫穷的两口子向财主夫人要回女儿时,男的说了这么一席话“……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

通读文本,我们知道穷夫妇有四个孩子。最大的男孩子有七八岁,二儿子五岁,女儿三岁,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当穷孩子的父母向財主夫人要回女儿时,父亲突出了孩子还“太小”“那么无知”等理由。说出这话,他是向财主夫人,向自己,也向读者表明换孩子的事到此结束。决不会再把更小的还在吃奶的老四提出来交换,再也不会做出将孩子送人这等冷酷无情的事了。人物的语言已表明了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也暗示故事情节到此作一结束。

其实在贵妇人家女佣还没开口与那位贫穷的父亲商谈送孩子的事情时,文章第四自然段中这位父亲的“说起来怪难为情的,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一席话是值得琢磨和玩味的。这句话既有机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含蓄而明确地预告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父母永远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处巧妙的伏笔。只是此时情节还处于发展之初,对父亲这个人物的刻画还未深刻,读者还不甚在意父亲此时的言辞表达。这句话与第十五自然段中文章的点睛之笔“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构成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对表现父亲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作了很好的补充。这恐怕就是大师写作的高妙之处吧。

三、情节设置上已注定

《父母的心》一文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有财无子家庭与一个有子无财家庭之间在命运需求上的一次互补尝试。在常人眼中以为很简单很容易促成的事情,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感人肺腑,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日本乃至儒家传统文化精粹的主题。

“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浑然天成。我个人以为“一波”就是贵妇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并附加优裕的条件,穷夫妇商洽后表示同意并送出了大儿子。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女儿换回二儿子,这是“二折”。索回女儿这是“三折”,也是故事的高潮。再看看“两换一索”背后的主要理由。换回长子:“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长子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而言,意味着早日的担当和责任,不可轻易放弃。换回二儿子:孩子的母亲说“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况且,他已经五岁了,我觉得他一定会永远地记着我们,想到这儿就觉得他可怜得不得了。”媳妇对婆婆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行,话里也包含着对丈夫的忠诚,对幼子的无限怜爱。索回女儿的理由:“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甚至还很直白的表达“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穿越了生死,还有什么理由能抛弃孩子。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完整的表现。所以“一波三折”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与主题表现上都是恰到好处。真可谓少一点嫌少,多一点嫌多。

所以笔者以为学习本文时,如教者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再用“吃奶的孩子”来换女儿,显然有些画蛇添足,有悖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贵妇人吃奶出场
拔河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下跪
下跪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
吃奶(小相声)
叫声“爸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