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学作引导,切盼能独行

2017-12-11 10:05曹秋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课例

曹秋阳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名著《学记》中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显然,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才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初衷。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是学生孤立的单边学习行为,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交互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应始终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的。从教的方面看,教师仍然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引领着教学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赖于教师切中肯綮的引导和指点。叶圣陶先生把語文教学比作教幼儿学步,借学步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指明语文教学的方法:“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幼儿学走路,家人要“扶”“携”,搀扶或牵着孩子,目的只有一个:让他自己行走。所以叶老认为,教师随学作指引,“独行所切盼”。学生“独行”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随学作“指点”。这与叶老60年代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一致的,“不需要教”是终结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教好。

由此可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是要削弱和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了。同时,老师的教学的责任更大了,修炼教学艺术和拓展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更广阔了。请看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一段课例:

师: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预习提示中有两句话对他作了概括,

生: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典型人物,他维护旧事物,害怕新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师:不错。我们再来进一步思考,就是小说的幽默讽刺的风格除了体现在特征和情节的夸张以外,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还有对比。

师:请具体地说一说。

师:分析有深度。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

生:这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情节,是由小说的幽默讽刺的风格决定的。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好。

(学生根据观点表决,并分组讨论。)

师:我们分别请一个代表发言。先请认为“套中人”好的代表发言。

生:简洁,而且特征更突出。

生:我认为,这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点明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专制。

师:同时,更深刻地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也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

生:一类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

生:课文最后。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过渡的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

师:过渡的词语是哪个?

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

师:由此我们得到哪些启发呢?

生:别里科夫是一种社会现象。

生:别里科夫是专制制度的产物,要消灭别里科夫现象,必须消灭专制制度。

师:这确实是小说的深刻主旨所在。但是否沙皇专制制度消灭了,别里科夫现象就没有了呢?

(学生沉默。部分同学摇头。)

师:这倒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请哪位先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不能这么说。沙皇制度消灭了,还有其他的专制制度。

生:即使没有专制制度,但旧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套中人也未必就会绝迹。

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在我们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套中人”。

师:请具体讲一讲。

生:像我奶奶,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旧的好,凡事都要按老规矩,我看她就是一个套中人。

(有同学发笑。)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奶奶是不是一个套中人?

(学生讨论。)

生:老师你说呢?

师: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好,大家不想发言。你们先表个态,我再说说我的意见。

(学生表决: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有人没有举手。)

师:我认为不是。虽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沙皇专制制度的消灭并不意味着就不再有套中人,但我们又必须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因为套中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守旧,而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典型,也是生活中一类特定人的代表。大家回想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就清楚了。他保守,反动,扼杀新思想。好,大家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套中人了,同时,也应该知道奶奶是不是套中人。

师:对,同学们应当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还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

师:好,这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今后在阅读欣赏小说的时候,大家还应该学会抓住小说的特点阅读小说。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幽默讽刺是它的主要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主要体现在特征和情节的夸张以及多层次的对比之中,我们今天的阅读正是抓住这一点,逐步深入,把握了小说的人物和主题。endprint

(课例出自黄厚江著《享受语文课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由这段课例不难看出,黄老师巧妙地穿插介绍了小说题目的另外一种翻译来展开艺术导引。在黄老师的巧妙导引下,学生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的比较分析,抓住一个“装”字,理解了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从而深刻地领会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引导至此,黄老师并未止步,又引导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小说的结尾,着眼于分析小说结尾四个句子的两层意思。如此引导学生反复强调探究,使得他们对小说的思想主题认识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刻。特别是这段课例中还出现了“意外”,即“奶奶是不是一个套中人?”这个问题。对于这个旁逸斜出的突发性问题,黄老师采取了两个步骤:先是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讲析。我们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滞碍,此时,教者的讲析,就显得尤为必要。黄老师首先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必须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评判清晰利落;接着说明理由,强调“‘套中人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典型”,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文学欣赏的专用术语,说理充分透彻;最后提醒学生“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融人文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的艺术可谓睿智且高明。从这段课例我们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离不开教师高明的随学引导的;反过来,若没有教师如此艺术、高明的随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可能盲目、随意、低效,甚至无效。

通过学习黄老师的这段课例,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随学作指点是传统语文教学“随文指点”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难以独立解决的重、难、疑点问题,要作浅明易晓的点拨以帮他们“解惑”;要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认知规律学习必要的知识,并在训练中提高学习能力,做到学会、会学;要鼓励学生用于对书本和老师的讲解质疑,有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排难解疑,从而,使他们逐步疑难能自决。要传授以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精要、精當、精彩的艺术的“讲”,“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中,掌握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也只有这样随学做指导,才有可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断产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而享受语文世界里的无穷乐趣,从而始终保持新鲜感、新奇感、追求感、成就感。当然,引导有法亦无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的需求,因人因时因文因校灵活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和策略,科学而艺术地教学生“学会”“会学”,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要想使随学做指导更为扎实有效,教师还必须秉持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渐进性。逐渐去扶读,终酬放手愿。导儿学步,扶肩携腕,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扶持中时时不忘放手。

2.过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上走到或明或暗处,相机点拨一下;遇有激流险滩,鼓下气;崇山峻岭攀不上,从下面托一把;面对两条岔路,适当暗示选择方向;前有河流,授以学法,让学生独立破解难题“架桥”。

3.针对性。不同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学生、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扶读办法。激趣授法,调动学生兴趣,交给学生拐杖。

4.目的性。“扶”的目的是为了“放”。期盼能独步,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

5.实践性。要在扶持学生“独行”中,引导其历练。

6.灵活性。该讲的,必须讲足;该少讲的,不多讲一个字;不该讲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与习惯,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统筹教材的能力,把握阅读的重点、难点。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钱。二是要训练口才,修炼 “讲”的教学艺术和表达技巧,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从而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三是要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始终把握扶读的契机,准确把握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四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找到扶持自读的入口处。

总之,教师主导不是主宰,学生主动又不是盲动,关键则是要把教与学两方面协调、和谐、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走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轨道,进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好习惯,真正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课例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课例
我所欣赏的套子
套子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相约二十年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