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

2017-12-12 09:50龚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21世纪世界教育三大趋势(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6年主持广西自治区区级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课题号:2016JGB52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09-02

以学生为中心是21世纪世界教育三大趋势(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之一。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工作性质不断变化,工作岗位不断变更,职业不断转换。正是在这样不断变革的形势下,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拔尖人才”(创新型人才)模式就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各国高等教育界、经济界及政府机构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宣言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是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精神:第一,追求公平意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回应,就会削弱教育的效能。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个体的创造性,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二,肯定市场观念。市场机制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竞争机制是促进教育走向高质量、高效能的主要的机制。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要向社会提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产品,教育的接受者是以“消费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活动中的。作为产业的教育就不能对“劣质产品”的生产者进行保护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应该执行市场竞争的法则,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提高教育运作的效率和效益。第三,更加关注学生权利。在传统观念中,学生权利观念是受压抑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学生的教育权利的肯定,就是承认每个学生有获得良好教育教养的权利,有要求受到公平对待的权利,有表达自己对良好教育愿望和理想的权利,有在受到不良对待时获得有效救助的权利,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等权利。第四,重视效益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忽视人的个性追求,将人的个性追求单一化。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承认人的需求的差异,承认人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差别,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转变“驯服”、“听话”、“惟书”、“惟上”的人才观,培养独立思考、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把事业推向前进的创造型人才。第五,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大学生职业岗位会不断变换,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2]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的确立,是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于指导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更新、管理模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揭示了学生在高等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弥补了传统教育体制只重视教育的实施者,而忽视教育的接受者这一缺陷。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与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学生与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处在一个民主的校园环境中。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教育实施者充分考虑和重视广大学生的利益和愿望,并把教育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措施、手段的选择,建立在符合这种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以减少教育实施的盲目性。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高素质、创造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特点的不同,制定培养计划。必须坚决克服“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如有的可以成为科技方面的人才,有的可以成为文艺方面的人才,有的可以成为管理方面的人才,还有的可以成为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再次,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提醒教育实施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注意激发学生对教育与管理的认同感和接受的主动性,减少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与实际存在的强迫性和人格侮辱等行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是承认学生对教育与管理有选择权,有权拒绝“不良”教育与管理,并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具体地说,学校内应有一个教育市场,供学生选择,对不符合多数学生要求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师本人,应该从市场上淘汰出去。在校园内形成可供学生选择的竞争局面,在竞争中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教育实施者克服居高临下的贵族态度,代之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增强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实施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法古”、“崇古”和“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要注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场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讨论和参与操作等手段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endprint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从科学的教学观出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洛尔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其着重从学的方面提出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得培养对象能够“四个学会”,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人格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智商因素(IQ),又要重视情商因素(EQ),既要重视智力因素,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使智商与情商互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5]

(二)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以传承为中心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这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任何改革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仅仅建立在“以继承为中心”的基础上是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又出现了两种教学观,一种是“发现说”,一种是“发展说”。“发现说”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过程。“发现说”和“发展说”各有其科学根据,在不同程度上补充了传统教学观的不足。但我們认为,仅有“发现说”和“发展说”是不够的,应说增加一条“创新说”,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6]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还是教育家的科学论证,都向我们揭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所独有,人人都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闪光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潜能、人的本质属性,在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下,就可能在每个身心健康的肌体上得到发展和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把潜在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赋予每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创造性。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四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创造性的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有不同的类型,如金字塔型知识结构、网络型知识结构、“T”型知识结构等,但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包含一些基本要素,如基础知识厚、知识面宽、专业知识精深等。大学时期阶段只能构筑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可分割的。能力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中,才具有潜在的创造功能。

2.创造性的核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它与科学的判断、分析方法、批判的精神联系在一起,比较倾向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前人知识的同时,要倡导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不仅善于求同,也要善于求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结论,敢于对已有的理论提出怀疑,开展学术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加以科学的论证。

3.创造性的生长点:培养良好的个性。在教学范畴内,个性属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动机、良好的兴趣、良好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也往往是创造性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个性,不应该抹杀个性。

4.创新的土壤:营造宽松的环境。大学,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学者共同体”、“学者的乐园”,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说明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有不同之处。在大学,应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自由”,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高等学校的师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全面学苏时期,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面,课内学时多,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不灵活等。长处是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训练到位,学生毕业后如果专业对口,可不经职业培训直接进入角色。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能力不强、知识更新困难等,由此带来的“专业对口”的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7]随着时代的发展,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适应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实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关于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低级综合——分化、专门化——高级综合”,这就是人们认识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8]由此,面对知识量、信息量日益膨胀的社会,知识渊博、结构合理、基础宽厚、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为社会发展所亟需。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体现在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方面。而只有全面提高了人才的素质,才能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这一切都必须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唐文.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评建机制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32-34.

[2]郭晓宁.以学生为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析[J].教育探索,2002,(12):47.

[3]刘振天.提高质量: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32.

[4]江崇廓.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02):46.

[5]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6]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9,(1):22.

[7]周茂东.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校学报,2007,(9):47-49.

[8]江崇廓.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02):47.

作者简介:龚雪(1981年11月),女,汉,新疆石河子人,硕士,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