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实践探究 构筑数学课堂

2017-12-12 00:24马欣怡
考试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课堂实践

马欣怡

摘 要:文章简要剖析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运用多样化的活动策略,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模型,发展数学学习能力,构筑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堂。

关键词:实践;探究;体验感悟;数学课堂;数学思维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情境,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筑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 创设实践情境,激发自主探究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所面临的问题融入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中,还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形成的不完善、不准确的认识,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了教材的情景图,学生的注意力被屏幕上“木偶戏”的精彩场面吸引了,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叙述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再一次仔细观察画面,画面上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生1:“有些小朋友正在看木偶戏。”生2:“有些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生3:“有些小朋友正在丢沙包。”生4:“有些小朋友正在买面包。”教师:“从大家找出的这些数学信息中,看出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你能从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生1:“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还剩多少人?”生2:“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又来了13人来看戏。现在看戏的同学有多少人?”生3:“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看戏,走了6人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计算方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大胆地发表各自的看法,体验了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教师创设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探究数学新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经历由简单的发展到多角度的发现,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 引导实践探究,促进体验感悟

数学教学又是活动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根据每个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以及对事物的见解不同,引导学生能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做到善于观察、思考、动手,通过已有的经验去活动,再通过活动得到新的学习经验,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引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相互探究交流,深刻感悟和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屏幕上出示:56-18=?,学生观察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袋的小棒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计算结果,在解题思路的交流展示活动中,生1:“我先把18分成10和8,先用56-10=46,再用46-8=38。”生2:“我是这样列式计算的,58-18=40,40-2=38。”生3:“我先用40-10=30,16-8=8,再用30+8=38。”生4:“我用竖式计算的。”生5:“我利用手中的小棒摆的,先摆了5个整捆,6个单根,6根减8根不够减,拆开一个整捆就是10根,那就是16根减8根还剩8根,4捆减1捆还剩3捆,合起来就是38根。”教师让生5讲一讲操作思路,生5:“摆小棒时拆开一个捆,就是在竖式中从十位退一,和6合起来就是16,16根减8根就是竖式中的16减8。”教师进行了点拨:“如果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退一,退位时在十位上点上一个点,这样的算式就是今天学习的退位减法内容。”学生在这种数学活动中积极探究,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体验与感悟数学真谛,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若干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操作活动,体验并了解到1克大约有多重。学生在这种动手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深化了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

三、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们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利用自身已有的能力与知识,结合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点,通过仔细研究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从而解决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这样更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行程应用题”知识点后,教师出示实践练习题:A、B两车相距1000千米,A、B两车从各自站点出发,A车每小时走55千米,B车每小时走65千米,经过13小时后,它们相距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审题,发现了这道题目存在条件缺失,经过画图、讨论等合作探究之后,认为这道题目缺少四个条件:A车和B车行驶时是相向?反向?还是同一方向(是A车追B车?还是B车追A车?)?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道题目给予补充条件,并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后,再进行解答:①A、B两车相向时,(55+65)×13-1000=560(千米);②A、B两车反向时,(55+65)×13+1000=2560(千米);③A车追B车,即同一方向时,(65-55)×13+1000=1130(千米);④B车追A车,即同一方向时,1000-(65-55)×13=870(千米)。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人民币学具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分类知识,把手中的人民币学具分类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后,认识到人民币有元、角、分三种单位,有1、2、5、10、20、50、100的面值。教师在教室中创设商品店,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学具,购买商品店的学习用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物品价格是多少,其数值都能用1、2、5组成。学生在拓展的實践活动中积极探究,通过大胆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巩固,再次经历了数学知识建模过程,体验与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获得充分发展。

四、 拓宽实践时空,发展数学思维

“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和环境。”教师把生动、形象与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为学生留有能参与实践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探究数学新知,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统计”后,教师可以根据平和三平寺已成为福建省4A旅游区,到平和县三平寺去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我是三平寺旅游区调查员》的数学实践活动。先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近十天到三平寺旅游区旅游人数的变化,用这些数据制成统计图,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结论向三平寺旅游区管委会提出《多建旅馆,迎四海宾客》的建议。又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家里1至6月份每月份的用水量或用电量的数据(把家中1—6月份用水或用电的收费发票集齐),然后把这些数据带到课堂上,先独立思考并制作统计表,学习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知识后,教师让学生把家中上半年平均用水量或用电量求出来,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搜集的数据,在每个月份用电量或用水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后,发现了有些月份的用水量或用电量超过上半年平均用水量或用电量,教师则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询问这些月份用水或用电量大的原因。并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究如何节约用水或用电……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数学知识体系获得建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获得培养,数学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立足于实际学情与教材目标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内涵,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探究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数学课堂实践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