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实施初体验

2017-12-12 23:41王志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课程

王志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2-02

2015年青岛市首次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重新与实践活动,三年来边带领学生参加比赛,边自己参加教师项目比赛和担任评委以及授课教师,尤其是2017年在青岛市的培训中作为校本课程课程探究项目的主讲教师,在更深入的研究了这个项目之后,对于校本课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新的方向。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1.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2004年山东省开始实行的课程改革,变“3+X”高考模式为“3+X+1”其中的“1”为综合所有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能力”,2011年又改回“3+X”,2017级又宣布三年后的高考改为“3+3”模式,教育部也正在实施国家层面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位一体”统筹变革,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前提下,教材统一、教参统一、进度统一、试题统一、答案统一,“校校同課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同一地域内步调一致的格局仍未被打破,很难在短期有重大突破。

2.校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3.校本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级课程管理是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以三级权力主体构建。目前我国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一是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教科书审定制度,给出教科书目录。

国家: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拥有教科书选择权。

4.校本课程的分类

(1)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面对学生学业水平和兴趣的差异,“大一统”的课程越来越不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从学情分析着手,明确提出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目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释放学生差异化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国家级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中FALSH动画设计与制作部分教材中只有7页的内容,根据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把它开发成了校本课程《FALSH动画设计与制作》,并在不断地课堂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订。

(2)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近几年,随着创客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也尝试开发了一些新的课程,比如开源硬件、无人机等,在开发这些校本课程中也得到了社区和外部技术力量(公司和大学)的软硬件支持和帮助,课程的开发的主题除了教师之外更加多元化。

5.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将成为主要方式。

课程经验:强调在情景下体验、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积累学生的基本课程经验。

技术的介入:移动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有效地支持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尤其这两年微信的普遍应用使得课下的合作学习、交流更为便捷。

微型课程:课程不再是学科概念,可以围绕某个专题,开发一个课程单元,只需几个学时来解决这一专项的问题,小巧、专业、完整,不求大而全。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活动要课程化、规范化

课程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学生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校本课程并非是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在校本课程设计时,摆脱过去那种“随意化”的做法,力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要遵循课程设计五要素:

明确选题背景:需是学校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最后都还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即量力而行,游泳、高尔夫、乒乓球、网球、3D打印等这些受到硬件设置限制的课程如短期内没有条件可以不做,校本课程不是说越高大上越好,要因地制宜。

确立课程目标:要强调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而不是局限于孤立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解析: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幼儿园和小学以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为主,初高中以夯实基础和培养思维能力为主,初中和高中也不完全相同。

选择课程内容:要摆脱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的传统思维,要创造性地重组和应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数字化的网络资源。

课程实施:强调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倡导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课程评价:要突出过程性评价、进步程度评价和学科素养能力评价。endprint

2.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并非是教师专门为少数学生开发课程,也不全部是开发体现少数教师特长的特长课程。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校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所有教师都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校本课程要强调差异性学习,接受学生的差异,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在设计中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在实施中要突出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3.关于校本课程的“文本化”

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校本教材,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周期和效率都受其限制,不要求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

建议学校编写教师指导用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义和活页式的学习材料,配以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网(下转87页)(上接82页)络实现信息发布和传输,有条件的话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使教學内容能在实践中滚动式地修改、完善和生成。

4.课程设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必须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

实施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学校充分发展教育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研究能力。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充分了解自己,拓展兴趣,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为将来的职业化奠基,一举多得。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发的这条路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ISBN7-04-010001-0.

[2]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ISBN7-204-07438-6.

[3]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6.

[4]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