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巴比妥钠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7-12-16 07:14王义烔胡泽华陈艳玲李朝霞陈葵带赖丽芝黄国伟王晓霞李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3期
关键词:苯巴比妥病因有效率

王义烔 胡泽华 陈艳玲 李朝霞 陈葵带 赖丽芝 黄国伟 王晓霞 李薇

苯巴比妥钠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王义烔 胡泽华 陈艳玲 李朝霞 陈葵带 赖丽芝 黄国伟 王晓霞 李薇

目的 分析苯巴比妥钠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钠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儿显效2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儿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惊厥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苯巴比妥钠;新生儿;惊厥;治疗效果

新生儿惊厥是常见的新生儿急症, 病因较为复杂。对出现惊厥的新生儿早期明确诊断, 应用有效的抗惊厥类药物治疗, 可有效预防惊厥症状所引起的脑损伤,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1,2]。因此, 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对新生儿惊厥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住院后均已确诊为惊厥。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5例。本研究遵循本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 得到委员会批准, 并征得研究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儿中男8例,女7例;年龄最小1 h, 最大27 d, 平均年龄(13.36±4.55)d;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 颅内缺血3例, 低血糖症2例,低钠血症3例, 感染性疾病3例, 捂热综合征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7例, 女8例;年龄最小0.5 h, 最大26 d, 平均年龄(12.46±4.51)d;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 颅内缺血4例,低血糖症3例, 低钠血症2例, 感染性疾病2例, 捂热综合征1例。排除标准:①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②严重其他脏器先天性畸形;③对苯巴比妥钠过敏;④入院前已使用过抗惊厥药物。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治疗, 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两种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 所有患儿首次静脉注射量为15~20 mg/kg, 若惊厥未得到控制, 可每隔15~20 min后通过静脉给药追加5 mg/kg, 当负荷用量达到40 mg/(kg·d)后, 患儿仍未达到止惊效果或用药期间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包括昏睡、胃肠道不适或皮疹等),则需改用5%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注射液行静脉注射。治疗24 h后给予苯巴比妥钠5 mg/(kg·d)进行维持治疗, 维持时间3~5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3]进行评估,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显效2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儿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

3 讨论

惊厥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急症, 原发于脑部疾病,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 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而产生惊厥症状[1]。对惊厥患儿进行病因诊断是开展特殊病因治疗的关键,对新生儿惊厥患儿的预后也存在直接影响。早期新生儿出现惊厥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颅内出血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第二位诱发因素为感染, 感染而引发的惊厥多数是在患儿出生后第3天发生, 可知惊厥发生时间与惊厥诱发病因之间存在直接联系[2]。惊厥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发作类型多见微小型发作、多灶性阵挛型发作、少见肌阵挛型[4,5]。

新生儿惊厥患儿发病时, 相比于正常新生儿的脑氧耗量增加5倍以上, 患儿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时, 会使氧自由基大量产生, 而过多的氧自由基会损害生物膜结构, 同时也会使机体功能受到损伤, 导致血脑屏障受损, 引发脑水肿, 使脑损害加重[3]。在临床治疗新生儿惊厥时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苯巴比妥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止惊药物,具有较佳的抗惊厥效果, 在静脉给药时, 也可使由缺氧缺血所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有效清除, 使脑内脂质过氧化症状得到有效抑制[6,7]。苯巴比妥钠对于脑脊液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可使颅内压有效降低, 使脑内血流灌注现象得到有效改善[4,8]。苯巴比妥钠对于能量合成也有促进作用, 可使脑代谢率有效降低, 减少能量消耗, 对脑氧损耗量可有效减少50%左右, 对缺氧造成的脑部器质性变化具有抑制作用[9]。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及易反复发生的惊厥者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应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治疗,达到止惊效果后, 更改为维持量, 使惊厥患儿的病死率有效降低, 对于后遗症的发生也具有降低和预防的效果[5]。

苯巴比妥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出生后7 d内新生儿惊厥患儿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时, 半衰期可达到120 h, 可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需对苯巴比妥钠服用过程中产生的蓄积作用加以注意, 避免因蓄积患儿出现重度反应。根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示[6], 一次应用苯巴比妥钠负荷量在15~20 mg/kg时, 血药浓度超过15 μg/kg, 且患儿用药10 h后体内的血药浓度改变并不明显。在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惊厥不止患儿时, 应同时应用短效的镇痛类药物, 同时对患儿给药后24 h内的呼吸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注意。因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等原发病导致惊厥的患儿, 应用苯巴比妥钠的负荷量在20 mg/kg内, 同时应用短效镇静类药物,在给药后也要密切关注呼吸抑制等毒副作用的发生, 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干预, 同时保障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10]。

本次研究发现, 对照组患儿显效2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患儿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得到止惊效果, 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惊厥患儿应用苯巴比妥钠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桂兰. 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应用咪达唑仑与苯巴比妥钠的疗效分析. 当代医学, 2015, 21(23):114-115.

[2] 许邦礼. 新生儿惊厥应用咪达唑仑与苯巴比妥钠的临床疗效.黑龙江医药, 2016, 29(3):476-477.

[3] 王华萍. 苯巴比妥钠联合安定治疗小儿惊厥90例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8):5850.

[4] 江军, 刘智胜, 李承, 等. 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在新生儿惊厥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29(12):907-909.

[5] 马思敏, 杨琳, 周文浩. 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5, 10(2):126-135.

[6] 彭希, 刘瀚旻. 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诊断与治疗中的运用.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4):527-529.

[7] 金青, 李燕晖, 王晓燕.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析及苯巴比妥钠负荷量治疗. 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5):540.

[8] 杨期耀. 苯巴比妥钠对于新生儿惊厥的治疗观察. 中国农村卫生, 2012(z1):340-341.

[9] 卢文英. 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40例临床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2):150.

[10] 王小文, 胡莉莉. 基层医院新生儿惊厥128例临床分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 28(2):228-2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70

523900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

李薇

2017-10-27]

猜你喜欢
苯巴比妥病因有效率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很有效率
苯巴比妥在惊厥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大剂量苯巴比妥结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度阿维菌素中毒1例报道
苯巴比妥的临床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