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例足癣的病原菌及其微环境分析

2017-12-16 07:14宋鹏飞何君黄芩陈加媛贺勤徐娟王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3期
关键词:足癣鳞屑念珠菌

宋鹏飞 何君 黄芩 陈加媛 贺勤 徐娟 王京

·经验交流·

142例足癣的病原菌及其微环境分析

宋鹏飞 何君 黄芩 陈加媛 贺勤 徐娟 王京

目的 探讨足癣致病真菌的菌种组成及足部微环境。方法 对142例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的足癣患者使用分离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皮肤生理分析仪检测足癣患者皮损处的生理指标。观察真菌菌种鉴定结果及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结果 经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共鉴定出11种致病菌。其中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8株(41.79%), 须癣毛癣菌9株(13.43%), 断发毛癣菌3株(4.48%), 紫色毛癣菌4株(5.97%), 白念珠菌1株(1.49%), 近平滑念珠菌4株(5.97%), 光滑念珠菌2株(2.99%), 絮状表皮癣菌5株(7.46%), 小孢子菌属2株(2.99%), 毛孢子菌属3株(4.48%), 混合感染6株(8.96%)。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2株(29.33%), 须癣毛癣菌13株(17.33%), 断发毛癣菌2株(2.67%), 紫色毛癣菌5株(6.67%), 白念珠菌4株(5.33%), 近平滑念珠菌7株(9.33%), 克柔念珠菌5株(6.67%), 光滑念珠菌2株(2.67%), 絮状表皮癣菌3株(4.00%), 小孢子菌属4株(5.33%), 毛孢子菌属4株(5.33%), 混合感染4株(5.33%)。毛癣菌属中的红色毛癣菌是两种类型患者中占比最高的菌种, 为主要致病菌。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念珠菌属的分布比例为24.00%(18/75), 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10.45%(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5.99±1.15)℃、湿度为(15.63±4.33)、酸碱度为(5.94±0.60)、油脂含量为(4.84±5.08);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6.12±1.16)℃、湿度为(61.88±19.05)、酸碱度为(6.03±0.99)、油脂含量为(5.77±3.73)。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温度、酸碱度和油脂含量与趾间浸渍糜烂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湿度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足癣应根据足癣的类型和感染菌株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红色毛癣菌和念珠菌这类真菌重点防治。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 还应注重足部护理工作,保持患病部位清洁干爽。

足癣;病原菌;皮肤微环境

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 具有传染性。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 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足癣大致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以及浸渍糜烂型[1]。主要的致病菌种以皮肤癣菌为主, 但是念珠菌等其他致病菌的感染也有明显增加[2,3]。为了解本院皮肤科门诊足癣致病真菌的菌种组成及足部微环境特点, 作者于2017年6~8月对就诊的足癣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年6~8月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42例足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①具有丘疹鳞屑、水疱、角化过度、浸渍糜烂等典型的足癣临床表现;②皮损取材真菌镜检和培养的结果均为阳性。入组患者均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填写信息采集记录表, 包括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信息。142例患者中男82例, 女60例;年龄3~81岁,平均年龄(33.29±16.81)岁;足底水疱鳞屑型67例, 趾间浸渍糜烂型75例。由于角化过度型的直接镜检和培养的阳性率过低, 故本次研究未纳入分析。

1.2 方法

1.2.1 真菌培养与鉴定 使用消毒的取样刀刮取患者皮损处的鳞屑, 置于含氯霉素的沙式斜面培养基中, 25~2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隔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连续4周。将长出的菌落接种至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尿素琼脂培养基中, 做进一步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色素以及对镜下结构进行鉴定。对于念珠菌使用显示培养基, 依据颜色不同进行菌种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对于真菌培养未能做出准确鉴定的菌株,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做进一步的物种鉴定。首先,采用十六烷基三甲溴化(CTAB)法对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其次, 根据测序区域的选择, 使用高效和高保真的酶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确保扩增效率和准确性(引物对应区域:ITS1区引物为ITS1F- ITS2;ITS2区引物为ITS2-3F- ITS2-4R)。最后, 对PCR的扩增产物进行Sanger双向测序, 测序结果在Gene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鉴定。

1.2.3 皮肤生理分析 在实验室环境内, 患者保持静止30 min以上, 再利用皮肤生理分析仪检测足部皮损处皮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和油脂含量等生理指标, 确定真菌寄生的微环境。

1.3 观察指标 观察真菌菌种鉴定结果及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足部皮损处皮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和油脂含量),统计念珠菌属的分布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菌菌种鉴定结果 经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共鉴定出11种致病菌。其中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8株(41.79%), 须癣毛癣菌9株(13.43%), 断发毛癣菌3株(4.48%), 紫色毛癣菌4株(5.97%), 白念珠菌1株(1.49%), 近平滑念珠菌4株(5.97%), 光滑念珠菌2株(2.99%),絮状表皮癣菌5株(7.46%), 小孢子菌属2株(2.99%), 毛孢子菌属3株(4.48%), 混合感染6株(8.96%)。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2株(29.33%), 须癣毛癣菌13株(17.33%), 断发毛癣菌2株(2.67%), 紫色毛癣菌5株(6.67%), 白念珠菌4株(5.33%), 近平滑念珠菌7株(9.33%),克柔念珠菌5株(6.67%), 光滑念珠菌2株(2.67%), 絮状表皮癣菌3株(4.00%), 小孢子菌属4株(5.33%), 毛孢子菌属4株(5.33%), 混合感染4株(5.33%)。毛癣菌属中的红色毛癣菌是两种类型患者中占比最高的菌种, 为主要致病菌。见表1。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念珠菌属的分布比例为24.00%(18/75),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10.45%(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0.05)。

2.2 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 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5.99±1.15)℃、湿度为(15.63±4.33)、酸碱度为(5.94±0.60)、油脂含量为(4.84±5.08);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6.12±1.16)℃、湿度为(61.88±19.05)、酸碱度为(6.03±0.99)、油脂含量为(5.77±3.73)。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温度、酸碱度和油脂含量与趾间浸渍糜烂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的湿度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2,P=0.00<0.05)。见表2。

表1 142例患者真菌菌种分类[n(%)]

表2 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比较, aP<0.05

生理指标足底水疱鳞屑型(n=67)趾间浸渍糜烂型(n=75)tP温度(℃)25.99±1.1526.12±1.160.700.48湿度(%)15.63±4.33 61.88±19.05a19.420.00酸碱度 5.94±0.60 6.03±0.990.650.51油脂含量 4.84±5.08 5.77±3.731.250.21

3 讨论

足癣在皮肤科门诊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病, 好发于温暖潮湿的环境[4,5]。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 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 生理防御机能较差, 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 出汗比较多, 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 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 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 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有研究发现, 足部的真菌群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6], 足部真菌群落多样性复杂, 可能是足癣复发率高和足部真菌耐药性强的原因。

本次研究的足癣类型主要为水疱鳞屑型和浸渍糜烂型,是足癣最为常见的类型[7,8]。研究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11种致病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50株, 占比为35.21%, 是主要致病菌, 念珠菌属25株, 占比为17.61%, 居于第二, 与以往的文献报道较一致[9], 提示今后应对这些真菌重点防治。本次研究结果中, 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念珠菌属的分布比例为24.00%(18/75), 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10.45%(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的湿度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念珠菌感染主要见于皮肤微环境更加潮湿的趾间部位, 在今后临床治疗足癣的过程中, 应根据足癣的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 还应注重足部护理工作, 保持患病部位清洁干爽。

[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84-85.

[2] 张伟铮, 陈力, 赵瑾, 等. 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4, 9(1):28-35.

[3] 费实, 肖常青, 李振洁, 等. 69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15(6):339-341.

[4]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分会. 门诊就诊患者足部真菌感染的调查.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35(5):404-405.

[5] 蔡顺鑫, 黄庆芳. 韶关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118-119.

[6] Keisha Findley, Julia Oh, Joy Yang, et al. Topographic diversity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human skin. Nature, 2013,498(7454):367-370.

[7] 张道军, 黄云丽, 张卫卫, 等. 浅部真菌病2600例病原菌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26(6):501-503.

[8] 宋应华, 陈丹, 吴纪园. 不同临床表现类型的足癣回顾性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 11(6):370-375.

[9] 张雅洁, 张桂梅, 熊峰, 等. 深圳地区五年皮肤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布.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35(5):4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116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CYJ20160428181039686);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FTWS2015008)

518033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皮肤科

王京

2017-10-09]

猜你喜欢
足癣鳞屑念珠菌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某部新兵足癣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血培养分离出21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夏季“脚气重”,用醋泡真的有用吗?
得了足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吗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