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朝书法的文人品质与艺术气质

2017-12-18 09:09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气质文人书法

⊙徐 晴[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李尚朝研究(六)

李尚朝书法的文人品质与艺术气质

⊙徐 晴[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蕴藏着华夏文明独有的气质。千百年来,无数书家在浩瀚的书墨海洋中默默耕耘,以灵动的用笔、丰富的笔墨、充沛的情感追求着中华大地独有的艺术形式。但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以毛笔为载体的书写形式逐渐被钢笔取代,书法的艺术特质也经受着考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书法渐渐由实用性转为观赏性,因此很多书法家开始考虑书法的艺术性问题,日常书写与书法作品之艺术属性问题颇有争论。

书法原本属于古代文人之余事,它本来就是为书写的一种工具,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家,大都有一手好字。李白、苏轼、黄庭坚、白居易、杜牧等,很多人知道他们是诗人,是文豪,却不知道他们也是书法家。而且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杜牧的《张好好诗帖》价值万金,这些可能连很多现代诗人也并不了解。

书法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发展演变的。关于书法,甚至有人提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虽然未必准确,但显然这是注重书法传统文化属性的体现。然而,当今书坛却更多的是注重书法视觉冲击的快感,书法的传统文化属性逐渐被削弱,甚至缺失。

书法的文人气质与艺术气质,是中国书法的两种精神内核。文人气质来自于书法家本人的身份、地位、阶层、素养,最重要的是文人品性,书家的潜沉、豁达、不羁、文人情怀等,构成了文人气质的基本要素。只有当书法家首先具有了这种文人气质,才能在书法的习练与创作上冷坐十年,不动声色;才能不为现实的浮躁所迷惑,不为社会的纷繁所左右。书家的艺术气质则来源于长期的习练,特别是对中国书法传统艺术技法与境界的学习与领悟、继承与发扬。作为集文学、音乐、书法于一体的“多面圣手”李尚朝,文人气质与艺术气质这两种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在他身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首先,他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性。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音乐人,重庆市公安文联副主席,重庆市公安作家协会主席,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李尚朝作为一个诗人,为当代诗坛留下了大量的可圈可点的诗歌作品。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中的《月上中天》被认为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坛绝无仅有,却符合人类未来的最高理想”。在他的诗歌中,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特征。在诗集《最后的圣光》的题记中,他这样写道:“诗人是未成佛的苦行僧,将人类背在身上,负重前行。”在这本诗集中,诗歌中的悲悯情怀处处都是。他在诗中歌颂美好,歌颂自然,观照底层的百姓;他热爱自己脚下的热土,热爱养育他的中国文化,为时代而仰望,为世象而伤怀。著名诗人高占祥认为他“能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把握题材,视角独特、犀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象,都深藏着宏大的立意”。他以一个诗人的面目,被中国文学史所记取。同时,他还兼具音乐的创作才华。他创作的歌曲《爱情的流沙》《水晶》,能秒杀大批当红神曲,得到广泛传播。他被人称为传奇诗人、多面圣手。书法家张旭光认为,一个好的书法家首先要具备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再加上书法创作能力,以及与艺术相通的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的造诣。著名艺术家叶浅予在谈到书画作品的价值与品位时也指出,诗书画印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不是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加在书画作品上的文化价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显然,李尚朝具有他的社会影响,但他从不浮躁,而是默默耕耘。他的书法在媒体报道之前,几乎不被外界所知,想来他自己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甚至没把这种耕耘当回事。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李尚朝,能不受时风所束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文化初心是难能可贵的。从书法的本源讲,这就具有了一个书法家最根本的文化品性。

图一

图二

其次,他以学养书的审美范式。

书法文人化之审美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也是书卷气的另一种诠释。王国维认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古雅,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它也限制着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雅俗之分亦便成为文人书法家的分野。黄山谷曾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些正是前人在书法创作中追求文人化的倾向。

李尚朝的书法创作基调无疑是趋向于文人化的,这与其在诗歌上的造诣密不可分。在传统文化中,诗书合璧现象十分常见,自古以来大多书家不仅书法卓绝,诗歌亦有卓越的成就,如李白、苏轼、黄庭坚、何绍基等人皆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在于书法与诗歌的相互观照。书以文载,文因书彰。王羲之《兰亭序》不仅书美,而其文辞也为世人称道。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也因为诗意的书法表达,让其形意相通,诗书合一,成就了他这幅作品的美誉。

图三

而李尚朝在文人书法审美的影响下,注重诗歌创作,而以自作诗为内容的书法创作亦常常可见。“百万年间,云为我起,水为我流,花为我开,果为我实”,这是他的《大庙中学赋》中的名句,读来荡气回肠,霸气外露。“花不畏幽,云不惧远,善不选人,文不择案”,又深具哲理,让人深思。他以颜楷书写的《大庙中学赋》长卷,正如书评家石峰所说:“深得颜真卿的精髓,其笔黑点画取于颜体的大气朴拙,又承接颜体的丰腴雄浑,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同时又兼有柳公权的柳骨风韵。”

中国邮政收入的他的作品《视听江山》《揽风听月》《集信为德》《迁古流今》《玉宇无极》《静虚和悟》等,其内容均为李尚朝独创。诗情画意,境象静美,自带哲思。加上他的书法表达,成为极具艺术享受的书法作品。

其三,他取法乎上,博采众家的艺术气质。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以笔墨为媒介,以各种点画和线条构成千变万化的形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因此,学习书法必须从临帖开始。《易经》云:“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只有师法经典,才能够提高自身实践与审美能力。李尚朝在书法取法上,一直秉承着回归传统,在书写过程中从不轻易下笔,尽可能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李尚朝自幼濡墨,游心晋唐,初学颜体,继习二王,其书骨力劲健而气概凛然,可谓深得书法之旨趣。“他的隶书笔画与形体中,暗藏着《张迁碑》《礼器碑》《孔宙碑》、二爨等各种名碑的影子”,他的楷书深得颜真卿的精髓,他的行书更是“行笔之间,流动率意,潇洒飘逸,其节奏舒缓,旋律悠然,流连眷顾,往来生辉,早已登堂入室,得羲之之真传”。

李尚朝的书法温润而劲挺、润而有骨,充盈着文人的书卷气。他的书法取法乎上,极力避免对当下浮躁书风的影响,并且努力回归传统,虽是学王字,却与当下不同,他以学养书的审美范式,与其文人心性是紧密相连的。

从李尚朝的作品来看,受《兰亭序》滋养最深。《兰亭序》自古以来便受到习书者所青睐,也是取法的重要对象。他在《兰亭序》上所下功夫一眼可见。如图二,李尚朝临《兰亭序》,在用笔上能抓住绞转特点,结字力求精到,章法自然,整体上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不仅临摹,在其创作中亦是如此。如图一,李尚朝《极目静虚联》,可看出他学古之态度,此联用笔果断,露锋落笔,真率自然;整张作品看似集《兰亭序》字而成,但仔细体会,却是个人对《兰亭序》玩味的结果,整体不失气韵,如楷而不呆板,似草却不狂怪。这些正是他取法乎上的体现。

载于《收藏与投资》杂志“翰墨迎两会专刊”的《非淡泊》立轴(图五),虽有部分王字的影子,却又脱离王字的清丽,朴拙大气,变化奇美,倚侧有度,俯仰相宜。一幅字的两个“非”字,两个“无”字,两个“以”字,笔法、结体各有不同,表现出书家处理文字的功底。他的《海纳百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作品,也是各具情态,其笔法与结体,带有米芾、苏轼、王铎等书家的影子。

正因其博采众长,孜孜不倦,其书法作品屡获嘉奖。其作品曾入中国当代书法百强,其个人曾获“中国当代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作品被中国邮政所重视,连续发行有《国家名片: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尚朝》《时代先锋:书法名家李尚朝翰墨丹青耀中华》限量版珍藏邮册,并出现短时售罄、一册难求的现象,可谓影响之大。王其生在他的《从李尚朝书法邮册热销看艺术收藏的异动》一文中分析:“李尚朝书法邮册的热销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正是收藏界文化品位的成熟,价值取向的回归。”他就此认为,李尚朝书法邮册的热销,给书画收藏界带来了新的动向。

其四,他不拘一格不断追求的多样化风格。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艺创作,拘泥都是最大的障碍。在书法创作上,要把一切放开,追求卓越,就不能在某一点上死守。必须追求风格的多样化。大家如王羲之,他的《兰亭序》《都下帖》《姨母帖》都判若几人所书。

当有人问到李尚朝:“您的书法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他坦然回答:“我的书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风格。我也不想马上就把自己的风格固定下来。因为我还在探索。”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其特质就在于不断地追求。艺无止境,当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定型以后,那就很难提高了。

中国古代的大家,他们不同的阶段,风格都是有差异的。那也是因为不断追求的结果。随着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学养、生命体悟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风格也会不一样。而最终的风格应该是他最有成就的风格。

图四

从李尚朝的书法作品看,他的作品也是风格多样,各具千秋。且不说不同的书体,在他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种书体,也因内容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比如他的扇面《揽月听风》《抱璞藏真》《细数落花》三种(图四),都是行书。《揽月听风》轻松宁静,古朴随性;《抱璞藏真》率真本性,朴拙豁达;《细数落花》则轻快灵动,充满芬芳。出现这种不同的风格,皆因李尚朝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各自内容的深切领悟,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就染上了文字的性灵。文字的内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书法创作也会呈现出广阔的表现空间。李尚朝正是把握了文字的禀性,并将创作意蕴与手法寄于其中,拓展了他的艺术空间。

其五,他以情寓书的人生情怀。

历来书法创作就注重书写中的情感因素,书法创作的过程便是书法抒情的过程。如东汉蔡邕提出了书法创作与书家情性之间的关系,其《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唐代孙过庭《书谱》亦说过:“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显然,书法创作中缺乏“情性”便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如王羲之《兰亭序》是一种闲适雅致的体现,颜真卿《祭侄文稿》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国仇家恨的情怀,所以说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不注入自身的情感因素。

李尚朝很多书法作品也非常注重情感的抒发。李尚朝书法实践中的性情,与他个人的故土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人生情感的真实流露。李尚朝自小生活于巴山之地,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对其陶染较多,所以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大三峡那光》《风原色》等都是以其人生经历为主线,字里行间无不抒发着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他所著诗集《诗画江山》是寄情山水的较好范例,李尚朝曾说:“也正是这些年,诗歌给我的安慰,让我始终保持着一块宁静的心地,一直没有被世俗所污染。”可见,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有一块不为外人所见、不为世俗所惑的宁静之地,因此才呈现了那些缤纷的文学作品。

而书法创作中的抒情与文学作品亦是相通的,作品中那跳跃的点画、独特的结构,正是源自于其内心性情的自然显露。而李尚朝自己题写的书名《诗画江山》(图三),自书行书横幅《兰亭悟》等作品,都是他以情寓书的上乘之作。

纵观李尚朝的书法艺术,他有着自己的一套审美理想,并为此而坚守着。其书法特色用“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来形容,再合理不过。李尚朝虽然并未专门从事书法工作,但常年乐道于此,又岂是专攻书法者所能企及的?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中所享受到的乐趣可能也只有李尚朝才能知晓。

图五

图六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无不是遵循着一条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即是对书法继承与创新的一种诠释。从李尚朝的书法实践来看,他对传统的继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充分继承之余也应有些个人见解,从而付诸实践之中,既要做到与古为徒,又要入古出新。真切期盼他在日后的书法道路上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从而取得更大成就。

①张荣发:《浅谈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两种精神内核——“文人气质”与“艺术家气质”》,《大观》2015年第11期。

②向天渊:《多面圣手李尚朝——浅说李尚朝的诗歌、书法及音乐创作》,《名作欣赏》(评论版)2017年第7期。

③ 何休:《〈月上中天〉述评》,苏光文、胡国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④ 石峰:《著名诗人李尚朝书法作品欣赏》,转引自向天渊《多面圣手李尚朝》,《名作欣赏》(评论版)2017年第7期。

⑤ 王其生:《从李尚朝书法邮册热销看艺术收藏的异动》,网易文化,2016年2月3日。

作 者:

徐晴,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实践。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气质文人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女星发“饰”界 打造潮女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