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南渡诗人诗歌用典摭析

2017-12-18 09:09刘福燕忻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诗人

⊙刘福燕[忻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博士之声

金代南渡诗人诗歌用典摭析

⊙刘福燕[忻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金代南渡诗人用典精确,手法多变,他们对典故的运用,并非为了炫才矜博,而是从文化心态与思想意蕴的角度着眼,有意识地辅佐诗作立意,从而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既能做到表里相资,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南渡时期 事典 语典 反意用典

典故作为一种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哲理性美感的语言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简练得体、字少而意丰的特殊功效。《诗人玉屑》卷七引《西清诗话》亦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由于用典这种“援古以证今”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拓展艺术创作的空间,而且能够使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实、厚重,使诗歌的语言更为含蓄、典雅,所以受到金南渡诗人的青睐。概而言之,他们对于典故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下。

一、事典的精确性与灵活性

就用典而言,可分为“用事”与“用词”,其中援引载籍故实,谓之“用事”;借用前人词语,谓之“用词”。黄庭坚在《跋高子勉诗》中曾经指出:“高子勉作诗,以杜子美为标准。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而充之以博学,行之以温恭,天下士也。”即强调用典的重要性。金代南渡诗人在用事方面不主一格,他们坚持“用人若己,古来无懵”的创作原则,将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且大多能做到事如己出,浑然天成。就诗歌文化心态与思想意蕴考察,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

李俊民《乱后寄兄》:“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烽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未归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此生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诗歌颔联“左触右蛮皆战场”也用蛮触氏蜗角之争典故谴责蒙金之战给中原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金代南渡诗人还反复使用“丁令威”典故表达他们身置乱世的幻灭感与沧桑感,如赵秉文《游上清宫二首》之一,诗中“千年辽鹤归华表”出自《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这不单是时空意识的变化,还由于战乱而引发出此种人生困惑。

此外,元好问《浩然师出围城赋鹤诗为送》:“梦寐西山饮鹤泉,羡君归兴渺翩翩。昂藏自有林壑态,饮啄暂随尘土缘。辽海故家人几在,华亭清唳世空怜。明年也作江鸥去,水宿云飞共一天。”王若虚《再至故园述怀五绝》其一:“日日天涯恨不归,归来老泪更沾衣。伤心何啻辽东鹤,不独人非物亦非。”这些诗歌均运用此典抒发出置身于战乱中的无奈感慨。

其二,发避世归隐之趣

高宪《寄李天英》诗中“季鹰鲈”典出《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宋人袭明之《中吴纪闻》卷三“张翰”条云:“国初王贽运使过吴江,有诗云:‘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贽之意谓:翰度时不可有为,故飘然引去,实非为鲈也。至东坡赋三贤诗则曰:‘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其说又高一着矣。”鲈鱼在此作为超越功名回归自我的象征,已经成为逍遥山水、优游林泉的代名词。

元好问《寄希颜二首》其一“忘机鸥鸟亦相亲”句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数百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从汝游,取来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后以“鸥鸟忘机”表示淡泊名利的隐逸生活。其《寄赵宜之》“洛阳一昔秋风起,羡煞吴中张季鹰”,同样表现了诗人全身远害、希冀归隐自适的思想。

辛愿《过崧山》末二句“箕山颍水春风里,呼起巢由共一杯”中巢、由即传说中尧时的隐士巢父和许由。巢父因筑巢于树上而居,时人称之巢父。尧欲让天下于二人,皆不受。后诗文中常用为隐居不仕之典故。诗人借此发抒自己为躲避战乱而意欲归隐的幽微情怀。

其三,言怀才不遇之悲

元好问《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五首》其一:“忽忽岁云暮,烈烈风霜威。举头望长安,游子从此归。我有平生怀,爱君如连枝。半年姜肱被,所乐良不赀。尚恨人事异,离合无定时。送君酒一杯,侑以弹铗辞。上言行路难,下言长相思。”

“弹铗辞”典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条:“左右以君(孟尝君)贱之(冯谖)也,食之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作者用冯谖客孟尝君初遭冷遇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

概而言之,南渡诗人将历史与现实、实际与想象巧妙地交结在一起,以简驭繁,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概括庞大复杂的事象,含蓄而又明确地在有限的篇幅内把复杂的情感与深厚的意蕴给予表达。作为“诗眼”的典故在南渡诗人那里得到了精确把握与灵活运用,诗歌也凭借典故而更为彰显,相映相衬,取得了语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效果。良小怯,弹铗竟何成。惨淡风尘际,悲凉鼓角声。别家四十日,并塞两三程。斗绝牛皮岭,荒寒燕赐城。吟边白鸟没,醉里暮云横。感慨悲王粲,颠狂笑祢衡。虎贲多将种,底用两书生。”

诗人通过“伤弓良小怯,弹铗竟何成”抒发了大材小用之恨和怫郁不平之气,且借对王粲、弥衡等历史人物人生遭际的感慨发异代共鸣之声。明人胡应麟称赞此诗曰:“排律如吴彦高《鸡林书事》、李之纯《赠高仲常》,亦颇有格。”此外,其《白文举王百一索句送行》“弹铗歌中成老境,班荆话后各天涯”;《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欲向田文弹铗去,恐因丘嫂颉羹还”;《代别呼延路钤》“弹铗去年门下客,白头今日又天涯”均用此典表无人赏识、有志难申之意;对当权者压抑人才、所用非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这样的用典与时代现实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针砭时弊的作用。赵秉文《寄陈正叔》:“渺渺西风去翼轻,霜林枫叶动秋声。嵩邙竞秀容多峭,河洛争流忌独清。广武山川留故垒,成皋

二、语典的化用与新创

罗大经《鹤林玉露》对借用或化用前人之语入诗之表现手法,曾做出过评论:“近时赵紫芝诗云:‘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世以为佳。然杜少陵云:‘莫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即此意也。杜子野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世亦以为佳。然唐人诗云:‘世间何处无风月,才到僧房分外清。’亦此意也。欲道古人所未道,信矣其难矣。”

金代南渡诗人在立题命意时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语句并加以熔铸,然后化为己有,如盐入水,不露痕迹,不仅能够对典故加以妙用,而且更加体现了诗歌内容深广、余韵悠长的含蓄之美。

赵秉文诗歌多化用古人诗句,如其“伫翻壮士臂,飞血洒平芜”(《雏鹰》),出自于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马蹄荒店雪,人迹断桥冰”(《管州道中》),出自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闻君近有从军作,愁思与之谁短长”(《秋怀次高参军韵》),出自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青山隐隐水悠悠,何处长江是尽头”(《庞才卿画长江图》),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或完全袭用,或字虽有异,而其意则同,从中也可看出其对所运用诗句了如指掌、斡旋自如。

此外,赵秉文还善于化用古人辞赋语句,如其《望北山云》“向来无心出,亦复无心还”就出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游晋祠》“清风明月本自无尽藏”则出于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由于融合自然,不着痕迹,所以毫无枯燥之意,从而使诗歌的意境得以开拓阔大。

元好问亦多用前人之句,这其中也多受赵秉文的影响。故清人潘德舆曰:“闲闲亦有率句开裕之派者,如《上方》云:‘贪看归鸟过林隙,不觉奇峰堕眼前。’沿袭长公句法。《光武庙》云:‘洒落君臣契,艰危庙社图。’《侯公云溪图》云:‘沧海未全归禹贡,山东且愿变齐民。’径以杜句对己句,均非诗法,而裕之亦时犯此。又如‘一证万万古’‘洪荒万万古’,则尤裕之所习见之调也。”

由于元好问具有“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的禀赋才气,所以其更加注重所用语句在诗歌美感境界中的熔铸与吸收。如其《蛟龙引》“匣中谁解不平鸣”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帝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吟”。后用以喻胸怀壮志而报国无门典,此处表达了诗人投闲置散、有志难申的愤激之情。“割城恨不逢相如”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曰:“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佐酒恨不逢朱虚”句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尚方未入朱云请”句源自《汉书·朱云传》:“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盟盘合与毛生俱”句出于《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谁念田文坐中客,只将弹铗叹无鱼”二句典出《战国策·齐策四》之(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孟尝君)贱之(冯谖),食之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此处用冯谖客孟尝君初遭冷遇典,抒其怀才不遇之感慨。此诗典故的运用,尤见时代精神,诗中运用蔺相如、朱虚侯、刘章、毛遂、冯谖等众多历史人物典故中的象征意义,显然有以自期,谋求建功立业、为世所用之意。诗歌虽多处用词,取喻多端,却自然贴切,与全诗浑化无迹,丝毫不觉累赘芜杂,可见作者对典故把握与运用的娴熟程度。

由上述可知,元好问尤擅长于一首诗中接连用典,且能够自然地融入诗境,所以并无堆砌词藻之嫌,反而丰富了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了作品之文化品位。

南渡诗人对语典的运用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题材的选择也与该时期诗人生活状况与思想情绪密切相关。如王若虚《白发叹》:“清晨梳短发,已见数茎白。妻孥惊且吁,谓我应速摘。我时笑而答,区区亦何必。此身委蜕耳,毁弃无足惜。况尔毛发间,乃欲强修饰。毕竟满头时,复将安所择。”“此身委蜕耳,毁弃无足惜”句中“委蜕”典出《庄子·知北游》:“身非吾有……是天地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委蜕也。”诗人把自身看作是一种委蜕,所以认为即使死亡也并无惋惜,更何况强颜修饰的头发。这种对于人生的旷达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深沉的社会历史内容。战争期间,人的生命犹如蝼蚁一样微不足道,敏感的诗人只好用庄子“齐生死”之意来安慰受创的心灵。

王宾《卫真道中》:“毳袍落托又西征,陌上东风小雪晴。草色唤回原燎黑。冰澌消入水痕清。年华荏苒心情减,边事仓皇梦寐惊。早晚涡南传吉语,一犁烟雨趣春耕。”“一犁烟雨”字面用宋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诗:“待向崧阳求水竹,一犁烟雨伴公归。”在春回大地之时,却“边事仓皇”,诗人切盼战争结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末句所写画面,正是这一愿望的形象反映。作者从放眼社会的高度去关注民生疾苦,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要之,南渡诗人在化用前人诗句时,不仅注重了对所用语句的凝练与融合,而且还讲求其与诗歌主旨及所处语境保持一致。不但丰富了诗歌内容、开拓了诗歌意境,更彰显了作者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三、反意用典

上述用典均为直意用典,此外,尚有反意用典,即所谓“反典”。《诗人玉屑》卷七引严有翼《艺苑雌黄》曰:“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即言反意用典并非易事。但如使用者学识广博、见解精湛,那么便可使诗歌意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起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赵秉文《送雷希颜之泾州录事》:“严霜枯百草,摇荡鸿鹄心。翩翩万里翼,随云落西南。泾水东流不到燕,送君落日孤云边。声名一日天下白,还作南楼座中客。西州自古多豪英,作者凛凛气犹生。太尉英风迈万古,不劳折棰笞此虏。男儿生不功名死无益,莫言簿领卑凡职。当时髯张一尉耳,至今双庙令人起。”

“太尉英风迈万古,不劳折棰笞此虏”句,据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四百四十一之将帅部记载:“赤眉复还入长安,禹与战,败走,至高陵,军士饥饿者皆食枣菜,帝乃征禹还,敕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禹惭于受任而功不遂,数以饥卒徼战,辄不利。三年春,与车骑将军邓弘系赤眉,遂为所败,众皆死散。”

此典本意“吾折棰笞之”是警示不要“妄进兵”,以免造成兵饥遂败的结果。赵秉文这里反其意而用此典“不劳折棰笞此虏”,表现诗中“太尉”的英豪之气,体现出“男儿生不功名死无益”的建功立业、积极进取之志,恰与本意相反,且此典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赵秉文对后进的积极鼓励,同时也表现了主体胸中的英雄之气。

王若虚《题渊明归去来图》其四:“得时草木竞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此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解印去职,归隐故里,作《归去来兮辞》以述其志,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此诗尾联“乘此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反其意而用之,对陶渊明的隐居提出质疑。

除了对事典的反用,他还有对语典的反用,如其《此日不足惜》:“此日不足惜,此酒不可无。颇怪昌黎公,亦复为世儒。……少年觅计生白发,扪参历井无危途,荣不满睫良区区,就令一朝便得八州督,争似高吟大醉穷朝晡。余名安得润枯骨,四十岂不知头颅。此日不足惜,此酒不可无。太虚为室月为烛,醉倒不用春风扶。”诗中“此日不足惜,此酒不可无”反用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进行反驳。“扪参历井无危途,荣不满睫良区区”语出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句,本言蜀道之高险,但诗人此处却表达了一种为达到目的而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是对诗句原意的逆向背离,足以表现主体酒酣胆壮之后的豪迈之气。

王元粹《西山避乱三首》其二:“野宿不得晓,飞霜沾敝袍。空山凝寒色,天边星月高。忆昨离鄂城,数家同遁逃。穿林恐相失,前后闻呼号。避乱但欲远,焉知登顿劳。俯临万仞壑,性命轻鸿毛。”“性命轻鸿毛”见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则谓身临绝险,生命毫无保障,与司马迁所言含义亦正好相反。诗人将典故的运用与时代情状、民生疾苦相联系,蕴含深刻,可谓是对语典的成功运用。

又如薛继先《九日感怀》:“衰年易感我今知,无讶骚人动楚悲。故国久抛兵劫后,佳辰多负菊花期。一时兰艾同凋落,两鬓雪霜仍别离。高世输他陶靖节,悠然高兴满东篱。”

撮述言之,金代南渡诗人善于运用典故,无论是事典、语典,直意用典还是反其意而行之,都可以达到融化无迹、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凝练程度与知识趣味性,而且拓展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维度、丰富了诗歌内涵、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歌获得了迥异常趣的审美价值,其成就是应当值得肯定的。

①〔宋〕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卷七引《西清诗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八,事类第三十八,四库全书本。

③⑥〔梁〕刘勰著,徐正英、罗家湘注译:《文心雕龙·事类》第三十八,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2页,第357页。

④〔宋〕罗大经著,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4页。

⑤〔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郭绍虞编选:《清代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0页。

⑦〔宋〕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卷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3页。

作 者:

刘福燕,文学博士,忻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诗人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诗人”老爸
用典犹如用比兴
愤怒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赏一赏纳兰性德的词
闻鸡起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