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诗”与“真诗人”
——从《三叶集》看田汉、宗白华、郭沫若早期思想的“真”

2017-12-18 09:09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宗白华田汉郭沫若

⊙李 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真诗”与“真诗人”

——从《三叶集》看田汉、宗白华、郭沫若早期思想的“真”

⊙李 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三叶集》可视为研究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位作家早期思想和创作的珍贵资料。通信“大体以歌德为中心”,谈人生,谈事业,也论诗歌和戏剧、婚姻和爱情,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体现了三个人早期思想的“真”。《三叶集》 田汉 宗白华 郭沫若 真实

田汉(1898—1968),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他作词的《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宗白华(1897—1986),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等。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文联主席等。

把这三位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是《三叶集》。1920年5月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了一本三个人合写的小书,名叫《三叶集》。出版时,三位作者都是只有二十几岁的青年,然而他们后来都成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建立了各自不可磨灭的成就——戏剧家田汉、文学家宗白华、诗人郭沫若。

“三叶”,是指一种三叶矗立的植物,作者用来作为三人友情的象征。《三叶集》收作者1920年1月至3月间的书信二十封。其中田汉五封、宗白华八封,郭沫若七封。卷首有三位作者《序》各一篇。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到1941年5月已印十五版。田汉在《序》中是这样概括《三叶集》的内容的:“大体以歌德为中心,此外也有论诗歌的,也有论近代剧的,也有论婚姻问题、恋爱问题的,也有论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所表现的文字,都是披肝沥胆,用严肃真切的态度写出来的。”田汉称它为“中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体现出三个人早期思想的“真”。正如“三叶草”的美好寓意一样,这本小小的通信集是他们三个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年头,生活、思想和友谊的见证。

正如宗白华晚年在《秋日谈往——回忆郭沫若、田汉青年时代的友谊》中回忆说:“首先,我们在兴趣爱好方面有一些共同基础,我同郭沫若最早都是学医的,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后来又对诗歌发生了兴趣,(我当时也写新诗,后来编成一本《流云》小诗集出版)。我们和当时的青年一样受到时代潮流和冲击,感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太令人窒息了,我们苦闷、探索、发现、反抗,在信中谈人生,谈事业,谈哲学,谈诗歌和戏剧,谈婚姻和恋爱问题……互相倾诉心中的不平,追求美好的理想,自我解剖,彼此鼓励。我们的心像火一样热烈,像水晶一样透明。”

今天再读《三叶集》,一般都会有两个收获:一是了解当时文坛的青年知识分子怎么生活,二是了解三位名家早期的文艺思想。

《三叶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郭沫若。他的信篇幅最长,因此他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记录得最清楚。郭沫若最关注的文体是诗歌,他的信集中体现了他对诗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极度看重情感的作用。他说:“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是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底欢乐底源泉,陶醉底美酿,安慰底天国。”这里不但把情感或曰情绪当成诗歌创作的源泉,而且把情感当作诗歌的本质。二、倡导印象主义的创作方法。他说:“诗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Inspiration),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张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底本体。”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所说的“印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瞬息万变的,如同画家的即兴速写,或者摄影家的抢拍。这种印象式的创作郭沫若还曾身体力行,第二十封信中就描述了他自己和田汉从二日市到大宰府在明媚春光中一路行吟的动人情景。三、崇尚自然与独创。郭沫若认为自然的极致是赤子之心,他甚至相信“原始人与幼儿的言语,都是些诗的表示”,“这种言语的生成与诗的生成是同一的;所以抒情诗中的妙品最是些俗歌民谣。”关于诗歌的独创,他说:“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监狱。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在他看来,自然跟独创是相辅相成的。四、与以上三点相应泛神论的世界观。虽然在他这些信中没有直接的表达,但他对歌德的评论中最重视的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并把它当作歌德思想的核心,这可以说是一种侧面的证明。需要说明的是,郭沫若的泛神论并不是平均普通的,它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是“自我”。他信里的那些诗中总以抒情述怀居多就是一个证明,而且从信中关于生活的内容看来,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倾诉,要抒发。他在日本和一个名叫安娜的日本女子从相识、相恋到同居、生子的经历,在他第一次给田汉写信的时候就全部交代了,这固然是性格率真热情的表现,但也和他的自我中心思想不无关联。他对周围的人事几乎视而不见,即使有关心和理解也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染上自己的色彩,所以他实在是名副其实的诗人。

田汉的书信也是内容丰富的。从他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人生观上,他和郭沫若一样看重一个“诚”字。但两个人对“诚”的理解差别很大。郭沫若曾在书中第十六封信中介绍岛武郎的戏剧《三部曲》,特别说到其中主人公超人Somson的力量源泉是“诚”。这个“诚”可以理解为个人情感精神自然地无拘束地表达,郭沫若在这里甚至将它神秘化、神圣化了。而田汉的“诚”包含了现实观照的眼光,他说“:我深信‘一诚可以教万恶’这句话,有绝对的真理。诚之一字,在新伦理也好,旧伦理也好,都是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我看见自来的人伦上的关系现象,多半是朝欺其野,父欺其子,夫欺其妇,兄弟欺其兄弟,朋友欺其朋友;做其民,其子,其妇,其弟,其友的,又转以欺其关系者,人我相歇几使人疑世界上没有一事是真的。”

虽然田汉也关注诗歌,但他的兴趣主要还是在新剧上,田汉对新剧的认识有三个特点:一、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爱情和传统的伦理产生的冲突,田汉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文艺为爱情辩解,他在书中第十二封信里就是从这个方面为郭沫若的同居行为辩解的。他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艺术家,他的行动生活成全艺术和美,要比全伦理道德更加重要,比如歌德。这也许就是他的“人生艺术化”观点的萌芽状态吧。二、田汉对戏剧的主旨的关注超过了戏剧的其他问题,而且认为主旨决定戏剧题材的选择。在第十五封信中,田汉告诉郭沫若他对戏剧《歌女与琴师》的构思(发表时就是他的处女作《梵峨嶙与蔷羲》)“:这剧是一篇鼓吹DemocraticArt的Neo-Romantik的剧曲。”他还“想做一篇描写今日青年极普遍的现象的real life or scientific life与real life or artic life的冲突,此种冲突表现于恋爱问题上的尤黟多而饶研究的兴味,如是乎你们俩就要做我的model了……”三、田汉关于新剧的认识和批评在在伦理方面特别侧重,这主要是受了日本戏剧研究界的影响。他那时在日本看了日本优伶演出的西方戏别,如德国的《名誉》(《Die Ehre》),并且对岛村抱月评论此剧的“了解力”和“批评”非常欣赏,对中国当时研究新剧的北大教授宋春舫批评女主人公“卑鄙凶淫”的见解很反感。日本评论家大力宣扬新道德的论调是很契合田汉那样的青年当时要求独立与解放的思想的。

宗白华是三人联络的纽带。从《三叶集》中我们看不出他对某种具体的文体有明显的偏好。第十封信中提到他的“美化感情的方法”,他主张有四个必要条件:一、在自然中活动;二、在社会中活动;三、美觉的涵养(学习音乐绘画,多读天才诗人诗,都包括在内);四、哲理的研究。所谓“美化感情的方法”,不过是迎合郭沫若唯情感论的婉转说辞。考察这四者,实际上是一切文学创作者应具备的条件。而且郭沫若在这封信中说宗白华对诗下定义“确实有点‘宽泛’”,他说:“我看你把他改成文学的定义是觉得更妥帖些。”由此可见当时的宗白华就已经不自觉地喜欢思考和探讨文艺的一般性问题了。他的书信总不如郭沫若和田汉的那样长,而且信中的语气和那两位相比,少意气而多沉着,这是由他性格所致。他对郭沫若的诗能够在非常喜爱的同时,一面持着他自己那种全面公允的文学观,一面批评郭沫若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这实在难得,说明了那时宗白华身上已经潜伏了美学家的素养。

宗白华主持的《学灯》是新文学运动“四大副刊”之一,据《中国新文学图志》一书介绍,当年宗白华的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名不见经传却具有抒情天才的郭沫若,作为副刊编辑的宗白华是这样告诫新诗作者郭沫若的,他说:我很愿你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则中国新文化中有了真诗人了。这是我很热忱的希望。”

虽然有宗白华稳健的笔墨在其中,《三叶集》总体上还是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书信中被提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歌德、海涅、席勒、惠特曼……大多数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巨擘。而且,《三叶集》的书信形式本身就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喜欢采用的。因为书信中可以不受文体规范的束缚,畅所欲言,混淆一切文体,又包容一切文体。所以,《三叶集》里的文学评论是不带任何学究气的,而且已经不能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来形容了,在这些书信中,它和作者们的丰富的生活强烈的情绪完全交融,沁透了它的苦与乐,虽然免不了偏颇,但又真正鲜活而且精彩。

三位青年在他们纯真的诗情还没有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的时候,尽情享受自由表达的快感,他们的通信结成的《三叶集》体现了对待新诗,对待生活,对待恋爱的态度是坦荡的。他们无所畏惧,无所顾虑,存在他们心中的唯有一个“真”字。

目录:

作者自传

三叶集

田序

宗序

郭序

宗白华致田汉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田汉致宗白华函

田汉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秋日谈往

——回忆同郭沫若、田汉青年时期的友谊

续编

宗白华致寿昌君左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中国的学问家一沟通一调和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自德见寄书

陈嘉异致李石岑书

郭沫若:论中德文化书

——致宗白华兄

宗白华致舜生寿昌书

田汉致宗白华书

宗白华:欢欣的回忆和祝贺

——贺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

关于《兰亭序》宗白华致郭沫若函(一)

郭沫若复宗白华函

关于《兰亭序》宗白华致郭沫若函(二)

郭沫若复宗白华函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6页,第7页,第47页,第49页,第16页,第30页,第81页,第49页,第46页,第26页。

[1]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2.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潘水萍.“浩瀚”与“真诚”灵魂的窥探——对宗白华《三叶集》细读[J].名作欣赏,2009(10).

[4]孙石磊,许永宁.从《三叶集》看郭沫若早期新诗观念及其他[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8).

[5]管兴平《三叶集》的新诗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8).

作 者:

李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宗白华田汉郭沫若
书写真实的田汉
——论《田汉传》兼与《田汉评传》对比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田汉娱母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田汉的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