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声胜无声

2017-12-18 13:51曹龙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训导神态语段

曹龙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六上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写的是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它壮士未酬,在生命最后一刻,极度亢奋,配上象鞍,环绕村寨,告别村民,重返昔日杀敌战场,将自己掩埋在已牺牲“战友”的坟墓旁边。

“单元导读”中提出如下要求: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从要求中可以明确得知,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有三项:其一,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其二,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其三,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具体的。三项任务虽是依次提出,可“速读”毕竟是阅读技能,而提到“继续练习”,说明“速读”的步骤和方法已在前面学习过,至此只是一个巩固熟练的过程;体会情感,衔接前后,承上启下,它既是前面速读所要实现的结果,又是后面“揣摩写真实、写具体”的基础。三项任务,虽各有侧重,却联系紧密,逐项递进。而揣摩表达,才是最后要跨越的关键一步——指向语言运用。

课后问题也循此意: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就提示我们不但要关注文本的动作、神态描写,而且,还要揣摩这样写为何是具体的,为何是真实的。

有三位教师同上此课,其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类似读书批注,围绕“凝望”一詞,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指向第二项教学任务的完成。

此时,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看到了,又看到了。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也许是……;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的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也许是……也许是在……

听课的50名学生,给出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追忆战友的居多,其次是回忆浴血搏杀的经过,再次想到敌人被赶跑的场景,其中写嘎羧想到自己的只有两人,但也言之成理。所有答案均符合当时的语境,并无错误,说明阅读此类文章,“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已经不是教学的难点,当然更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另一位教师,也安排类似的批注交流,学生的体会也大体相当。但是,对为什么这样写是真实的、具体的,也就是最后关键性一步,却只点到而已,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概括了类似的内容,如安排了“不同的情节”;又如“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方法”,似乎这些方法只要一总结,学生也自然能运用了。

最后一位教师,她的教学这样切入:先概括事件,再明确任务,得出战象善良、忠诚、怀旧等品质,然后,以“哪些描写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为主问题,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同时,体会写法,并用鱼骨图整理写法,板书如下:

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神态(眼睛) 声音

忠诚 情感(具体)

不忘初心 动作(四肢、鼻子)

……

讨论交流之后,又拓展阅读了略读课文《军犬黑子》。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训导队没办法,只好忍痛安排它退役”,向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请你抓住动作、神情、声音等描写,体现黑子对训导员的内心情感。由于课上时间紧,当时找了两位同学读了他们写的片断:

片段1:

黑子的眼角涌出了两滴眼泪(晶莹的泪花),它看着渐渐远去的训导员,发出“呜呜”的哭泣声。它趴在地上,目送训导员走出了自己的视线,然后,它一下子扑到了铁栅栏上,“汪汪”地呼唤着训导员,然而,都是无济于事。它久久凝望着训导员给它留下的它喜欢的小皮球,内心是多么自责。它多么想回到曾经和训导员在一起的时光啊!

片段2:

黑子想做什么却又忍住了,只不过,它那双眼泪滂沱的眼睛,却在说明一切——它也非常不舍,不,准确的说是悔恨,是无奈,最后,它猛地向前几步,却又怔住了,它失魂落魄地往回走,走一步看一眼,而当训导员的背影消失的时候,它再也忍不住了,垂下头来轻轻地抽泣起来,直到收养所的人出来时,它才……

两位展示的学生应该是优秀学生,当时还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老师也给予了好评。这两位学生课上练写的两个片段,确实把黑子和训导员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意写得具体感人。似乎也符合“抓住动作、神情、声音等描写,体现黑子对训导员的内心情感”这一要求。

和前面两位教师的教学相比,应该说后一位教师的教学,更贴近教材编者的意图。不过,有个问题,在学生的认识当中,也可能是含糊的——这样具体写自然就是真实的。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和学生认为最受感动的课文语段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学生除了写动作、神态之外,还加了心理活动。而且越是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心理活动描写直接外显的越多,甚至是每写一个动作或是神态,都要接着把要表现的心理毫不遗漏、毫不掩饰地解释一番。因为这比推敲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来得容易些。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没有写心理活动吗?当然不是,不但在写,而且每句话,每个词,都在表现难舍难分的心理活动。只不过,是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声音来表现的。为什么不直接写呢?直接写,可能就会让读者产生疑问,动物是真的这样想的吗?你怎么知道的?而让读者透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自己去体会,每个人的体会虽然会因为经验、阅历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惜别的情感却是共通的。这种表达虽然含蓄,却给读者留足了回味的空间,给读者留下的感觉才是真实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动物确实不能言传,但是即使能用语言表露情感的人类,与最亲密的人、最至交的朋友分别时,也要把思念惜别的心理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露心志,诗人应是技高一筹,因为他们最善语言表达。但两位诗人在送别时用的却是“踏歌”和“劝酒”这种可见可感的形式。这踏歌的节奏和尽酒再添的酣热,此时,对于故友至交来说最是心有灵犀,最是淋漓尽致,虽无一句胸臆直露,却情谊缠绵、催人泪下。endprint

正太郎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悬崖边的积雪上,和雪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这是同一单元的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的一个语段,也是学生认为写得最为感动的语段。

如果在“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之后,加上如下文字:“它呼唤着,恩公,恩公啊!你快醒醒吧!你是人中之人,没有你的仁爱,我家的小宝贝早就没命啦!”这样的文字可能更符合当时的情感需要,可是这样的描写就将读者的体会指向了唯一,而且还破坏了和后面一只狐狸所组成的画面。同样,“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的后半句,如果换成“又长又软的绒毛盖住了他的半个身子”是不是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一说法更有温度。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教学上,这关键的一步怎样让学生跨出去呢?其实也很简单,就如上面所述,可以用学生的习作和课文的语段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多了什么,少了什么;也可以用增删改换的语段,和原文的语段进行比较,通过求同和求异的思考过程,“揣摩”作者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尤其是描写分别场面的时候,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秘密更需要揭示,那就是:

动作+神态+声音→心理活动(指向心理却不直接描写心理)

至此,我们才发现最后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的遗憾,他从宏觀上引导了学生用语言、神情、声音……来写心理,却没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语言组织的细微图式,是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性。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写动物与人的情感时,指向心理却不直接描写心理的这一限定要求。导致学生将省略号的部分理解成可以直接写心理活动了。这种不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是如何具体铺展,不对比发现细微差别,不找出具体需要回避的部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教材中的要求依然是宽泛的,教师指导自然也是低效的。

从学生写的角度看,他们知道要表达什么感情,也知道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还知道要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可这些都是关于写作的概念,这些概念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作为教师,在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之后,要通过课文写法的比较,甚至是和学生习作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这些细微的调整变化,而这样的写作“密码”一旦被学生发现,学生的写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才能实现由读到写的推进。跨出至关重要的一步——符合文体特点的有质量的语言运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训导神态语段
神态描写有妙用
黑子,对不起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守护春运路 每天工作12小时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军犬黑子的泪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