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他的工作 ,我做的一切都值了”
——一对金婚夫妇的传奇故事

2017-12-19 07:46韩勋
金秋 2017年18期
关键词:合阳分社新华社

◎文/韩勋

“为了他的工作 ,我做的一切都值了”
——一对金婚夫妇的传奇故事

◎文/韩勋

金婚照

范德元时巧绒夫妇喜度金婚那一年,《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了他们。记者得知时巧绒没有参加过工作,便好奇地询问原委。范德元说,“有过几次工作的机会,但是为了这个家,她都放弃了,任劳任怨。没有爱人的付出,就没有这个家,也没有我的今天。”范德元说。

时巧绒笑了笑说,“为了他的工作,一切都值!’

许多人可能就要问了,范德元何许人也,值得妻子为他付出一切?他究竟干的是什么工作?

范德元与时巧绒都是陕西合阳县路井镇人,范德元1946年出生,比时巧绒小一岁。两人的家长为世交,所以他们从小就认识。到了1965年有人撮合提亲的时候,两人并不觉得意外,一拍即合。当年当地风俗,一份彩礼240元,范德元家穷,对方答应可减半。可是到了结婚那一天,范德元只能拿出100元,80元做了彩礼,20元请宾客吃饭。

朴素善良的新娘认为,穷并不可怕,勤劳可以致富。所以嫁到丈夫家以后,即刻挑起照顾公婆、爷爷奶奶的任务,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兼任大队信用站会计。喂猪,养羊,为全家人做衣服,十八般活路都难不倒。

让她感到吃惊的是,家里这么穷,丈夫却攒了八块五毛钱,买了一台华山牌照相机。在她的眼里,照相机是神奇的,但是照相机是很贵的,是要张口吃掉很多胶卷的,今后到底要花多少钱不可预料。但是从丈夫的兴奋快乐中,她同样感受到了兴奋快乐,从那时候她就打定了主意,支持丈夫,幸福全家。

那时候范德元在县人民银行当通讯员,新颖独到的摄影作品在县城独树一帜,所以理所当然地调入合阳报社,当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如鱼得水,佳作频出。

果然,结婚50年里,全家变迁的第一个节点因摄影而出现了。1978年,重新恢复的陕西省戏剧家协会要办《陕西戏剧》《舞台与观众》两个刊物,缺少一名摄影记者。范德元至今不知道他如何进入剧协视线,反正是剧协派人到合阳谈妥了他的调动事宜。他觉得他是个时代的幸运者,暗暗下了决心:自己的水平很低,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与此同时,时巧绒、范德元的爷爷(奶奶已去世)以及两个孩子的户口随范德元迁入西安,全家从合阳搬到了古城。在西安这个更大的舞台上,范德元勤勤恳恳,大放异彩。四年里,他的摄影作品先后在《陕西日报》《中国青年报》刊发,也曾经担任到访的甘肃《丝路花雨》剧组、西藏歌舞团随团记者,拍摄了大量相关作品,受到两个剧组及业界的好评。镜头里的才旦卓玛、贺燕云(英娘饰者)等著名演员光彩夺目,表现出他独到的构思、角度和用光技巧。

时光走到1982年,50年婚姻里的第二个节点来得早了一些。这一年省政府出台了一个纠正“三招三转一住”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时巧绒、两个孩子、爷爷的户口又被转回了合阳农村。

当年农转非,如今非转农,巨大反差带来的打击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范德元痛苦万分,却又时刻提醒自己要冷静,不能把忧愁传染给妻子孩子。

真是应了一句诗: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全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风云下面人才吃紧,于是就有了河北省壮举:开辟发掘提拔人才要新途径,在《光明日报》刊登招贤纳士启事,向全国大开人才交流之门。启事中说得明白,人才一经录用,家属户口随即落地——全家的转机又要到了。

细看招聘启事,心却提了起来。人才人才,一般都有个框框,河北省对人才的定义是大学毕业、中级职称。范德元初中没毕业,何谈大学学历与中级职称?但是,范德元想,如果一个人才连去河北闯一番的勇气都没有,也就真的不够人才的格了。

他的两位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都鼓动他去试一试。一试,奇迹出现了,河北各级爱才心切,几经努力,最终,主管副省长李锋出面定夺:“自学成才,破格录取”,为他的应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范德元的一生又打开了新的一页,全家开始第二次迁徙。这时,爷爷已经88岁了,夫妻二人轮流背着老人上下火车。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前范德元一人闯石家庄,心里忐忑,不知此行会有什么结果。可是人才就是人才,刚在石家庄车站下火车,回头一看,列车员正搀扶一位老奶奶下火车,灵光一闪,他用相机拍下这个平凡而感人的一幕,当晚便冲洗出来。几天后,图片分别在《陕西日报》《人民铁道报》刊出。

巧的是,范德元从西安到石家庄,乘坐的还是这趟列车,还是那个乘务组。照片中的列车员已经看到《人民铁道报》上的照片,她认出范德元,对他表示感谢。在了解了他应聘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尽自己所能,一路上为范老爷子提供了周到细微的照顾。

一个应聘路上都不忘用镜头捕捉新闻的人,来到一个崭新的工作岗位,该拿出多么大的热情?跟几年前调到西安创办刊物一样,到河北林业厅报到后,领到的任务还是创办刊物《河北林业》,一块儿好钢,又用到了刀刃上。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元旦过后,刚上班一个星期,他便主动请缨,来到河北省最北边的一个林场,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拍摄了大量图片,其中精彩图片不但被《人民画报》等刊物采用,还被《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一个偏僻地区的林场,因了这一组图片而受到河北乃至全国的关注。

从西安来的小伙子,没有辜负河北的期望。

一年后,范德元再次去这个林场采访的时候,收到爷爷病故的电报。林场到石家庄需要四天路程,待到他赶回家里,爷爷已经火化。他感到内疚惭愧,但他知道爷爷一直支持他的工作。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孙子,爷爷九泉之下也会感到自豪和欣慰的。

河北接纳了他们全家,河北又给了这个家特殊的礼遇。爷爷的丧事由单位领导亲自主办,全体职工参加了葬礼。范德元听妻子讲述后再次流下眼泪,工作出彩、报答河北的决心更坚定了。

河北省,人杰地灵,历史渊源深厚,在河北的14年里,范德元的镜头记录了燕赵大地的秀丽风光和风云人物,唐山、北戴河、承德、开滦,每一个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拥军模范戎冠秀、省委书记高扬等,他们的身影都曾在他的镜头里定格。新华社社长穆青来河北时,与范德元一起采访了电影《小兵张嘎》里张嘎子的原形、雁翎队队长赵波。回到北京后,穆青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长篇通讯,配发的图片即为范德元所摄。《经济日报》也用一个整版刊发了他的图片,标题为《从二分钱到两个亿》。

1986年,范德元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曾借调到新华社河北分社帮助工作四个月。

范德元用突出贡献这个称号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他的背后,时巧绒则用自己的肩膀为他撑起了一个家。

范德元目光高远,他渴望一个更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

从合阳到西安,他完成了第一次跨越。从西安到石家庄,完成了第二次跨越。在一般人的眼里,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已经功成名就了,再不会有第三次跨越了吧?

1991年一天,范德元走进新华社河北分社社长孟宪俊的办公室,提出了调入新华社的申请。

这可叫孟社长为难了,进人要由总社人事部门决定,分社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架不住周围许多同事竭力推荐,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向总社试报一回。不好的消息传来,报告被否决了,原因是范德元年龄偏大。社长爱才心切,决定走一步险棋,带着范德元与他的部分摄影作品到总社社长穆青家里当面谈谈。

1 9 8 2年,全家迁往河北前在钟楼合影。

1 9 8 2年,范德元在石家庄火车站抓拍的一幅照片

一个多月后,总社发文,同意接受范德元为分社摄影记者,而且一步到位,批准他为主任记者,此为副高级职称。第三次跨越成功了。

进入新华社,目的基本达到,该修整一下了吧?范德元不这么想,他像足球运动员一样,立刻投入紧张的比赛之中。一个足球运动员,能够进入国家队已属不易,很了不起了,但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的目标绝不是进入国家队,而是多进球,进好球,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新华社,就是新闻界的国家队,范德元的榜样就是C罗或者梅西,好球要一场一场踢下去。

他在新华社上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唐山大画册,他只说了一句话,“任务完不成不回家。”他在唐山待了半年,换来《唐山新貌》画册完美出版。当新华社记者三年多,他连续三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并获得河北分社“数量翻番奖”“分社社长特别奖”。

1994年,范德元接受新华社重点工程“老少边区行”,从山西过风陵渡,回到家乡合阳,在母亲坟头烧了纸,流了泪,故园、故土、古人,仿佛都在向他招手。

1996年,新华社陕西分社几位摄影记者相继退休,一位年轻记者又被调到总社,人手告急。已经退休又返聘的老记者安克仁突然想到了远在河北的范德元。与范德元沟通后,老安向分社打了报告,建议调范德元回陕工作。

调令下来,刚到任不久的河北分社社长坚决不同意,恳请范德元留下,支持河北的工作。范德元诚恳地说,“这些年我有个体会,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容易满足懈怠,适时换一个环境对人有一种新鲜感,新环境能成为催人奋进的动力。”“故乡生了我,养了我,我应该回去报答。”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河北陕西,还是北京西藏,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新的工作岗位,只不过是把金子挪了个地方而已。

这一年,他们的儿女都已经在河北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他们决定让儿女留在河北,留住对第二家乡的念想。

回到西安,自然如虎添翼,驾轻就熟。第一时间便采访了黄帝陵,步行绕陵一周,算是给家乡报了到。

紧接着就有长江三峡大坝合龙报道任务,新华社总社特意指派范德元赶到湖北,为他配备了全套航拍相机。

回陕后,范德元被评为高级记者,当选西安市政协委员,此后连任一届。在西部大开发热潮中,他在韩城党家村扎下营盘,将拍下的图片结集为大型画册《民居瑰宝》,荣获中国西部优秀图书奖。他说出书的目的,就是要让世界了解党家村,让党家村走向世界。

2006年,范德元退休。其实对于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人,退休与在职没有区别,就好像一个老中医,越老技艺越精干,越老越受患者信任。

退休了,时间充足了,是时候一步一步实现他的梦想了。他的梦想,是继续采访拍摄,出版六部大型摄影画册。目前已由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四部,分别为《燕赵情缘》《空中看合阳》《舌尖上的合阳》《舞台光影》,每一本都有两三斤重,其中付出的汗水又何止两三斤。

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范德元付出了很多,收获了许多。

这就是传奇的范德元,就是时巧绒为他付出一切却又无怨无悔的人。

范德元在舞台奋斗,时巧绒在幕后支援,两人合作,把金婚这出戏演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

我去他们家采访的时候,时巧绒刚从大连参加外孙毕业典礼归来,舟车劳顿,说话很少,所以她对丈夫及家庭所作的贡献我了解得不多,还是看看别人对她的描述吧。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杜丽荣说:到河北后,为维持生活,补贴家用,时巧绒重新施展缝纫好手艺,丈夫第一次到偏僻林场采访,那一身新棉衣就是她用一夜工夫做出来的。

丈夫成了有名的摄影家,让她感到由衷的欣慰,她从丈夫和子女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河北省林业厅科技处长杜伯珩:范德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他有一个好老婆、贤内助。一切家务她一人承担,把他们的一双儿女照顾得无微不至。范德元能够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毫不夸张地说,他成就的一半应该属于他妻子。

猜你喜欢
合阳分社新华社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合阳 “智慧人社”方寸之间显便捷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
腰酸腿疼,点按合阳穴
合阳推行“党建+3C”提升组织力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