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臣对话用的是什么语言

2017-12-19 07:39广州刘黎平
金秋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张居正慈禧朱元璋

◎文/广州·刘黎平

古代君臣对话用的是什么语言

◎文/广州·刘黎平

在人们印象里,帝王将相对话往往是很高大上的,不说内容,光是语言就肯定是文绉绉的,没有一点文言知识还理解不了,就算是在比较通俗的影视剧里,为了显示皇家的尊严、君臣的风度,说话也蛮文雅的。不过,老是那么端起架子说话,不觉得累吗?那么实际上古代君臣是怎样对话的呢?

幸运的是,关于这些对话,史籍和笔记上留下了记录,尤其是明清两朝,记录更多,我们来看看相关材料,看当时的皇帝、太后与臣民对答时到底说的啥?是文雅高冷,还是通俗易懂呢?

朱元璋说的都是民间大俗话

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比刘邦还要底层,因为刘邦还算是秦朝基层官吏——亭长,朱元璋则纯粹是贫苦农民,读书肯定不多,他说话估计高雅不到哪里去,例如,他回忆往昔岁月的《大明御制皇陵碑》,都是刻在石碑上的,已经算是有一定文化高度的了,洗去“儒臣粉饰”的色彩,也有一些大白话,例如“外甥见舅如见娘”。而能显示朱元璋语言真实面目的案例,他与孔子55代孙孔克坚的对话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鼎南京之后,徐达北伐,攻下了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向孔克坚传达了朱元璋的问候,请他南下去觐见皇帝。孔克坚年过半百,身体也不够结实,怕经受不起舟车劳顿,风霜雨露,于是借口托病,先派儿子去南京见驾。朱元璋有点生气,写信责备孔克坚,既然是书面语言,当然比较文雅,例如“闻尔辞疾,未知实否?”这些肯定是经过修饰的,再如“尔祖宗垂教万世,子孙宾职王家”,读起来也挺斯文的。孔克坚看了“圣旨”,吓得不轻,战战兢兢撑起两根老骨头,南下去拜见朱元璋了。和皇帝一见面,那对话,跟书面语言就相差甚远了,我们且翻开资料欣赏一番。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见着了圣人的后裔,两人一见面,朱元璋首先表达问候,原文是这样的:“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孔克坚说自个儿五十三岁了,朱元璋接下来表示慰问,这话也压根儿不需要翻译:“我看你是个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这番话里除了“不委付你勾当”有点像古典白话小说《水浒》的用语之外,其他的话比《水浒》还好懂。

朱元璋和孔克坚是这么说话的,那么跟大臣是怎么说话的呢?且说孔克坚转身刚出去,朱元璋就对身边的臣子说:“道与他,多读书,少吃酒者。”跟《水浒》里宋江嘱托燕青叫李逵莫喝酒的语气一模一样。

明朝初期如此,到了以后呢?我们再看记录。

万历皇帝跟张居正,也是明白大实话

1572年,即大明隆庆六年,著名政治家张居正记录了一段自己和新登基的明神宗的对话,这段对话就收在他的《谢召见疏》里,画面是这样的:这一年的六月六日,张居正奉诏入朝,觐见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他是明朝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8年。当时张居正为刚刚逝去不久的明穆宗修陵,又碰上是夏天,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万历皇帝一见面就慰劳他:“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也根本不需要翻译,完全是大白话。皇帝接着又说:“凡事要先生尽心辅佐。”这句

曾国藩对话慈禧太后,没有一句看不懂

历朝历代语言,当然是清朝和现代最接近,例如清朝皇帝的御批语言当中,也会出现“知道了”之类的文字。最萌的就是雍正皇帝的话,“朕就是这样汉子”,穿越的感觉很浓厚。他在批李卫的奏章时,话风是这样的:“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好一句“呆皇帝”,太萌了。

“朕就是这样汉子”出现在批复田文镜的奏折里,原文是这样的:“朕就是这样汉子!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再到晚清,具体是同治八年(1869年)的正月十七日,刚刚过了元宵节没几天,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上朝,中午的时候受慈禧太后接见,“早饭后,辰初话跟电视剧中皇帝们的台词,基本上是零距离,几乎可以搬过来就用。

张居正客气了一番,然后发挥他辅佐的作用,诚恳地劝导皇上,要遵守旧有法度,亲近贤能,爱护百姓,节省开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这番话又回了一句:“先生说得是。”在现今也可以直接用。张居正还不肯住口,继续劝皇上要保重身体,不要熬夜晚起,万历皇帝则以问候生活起居来表示感激之情,他说:“知道了。与先生酒饭吃。”

在张居正记录的这番对话里,感觉万历皇帝的大白话比其祖宗朱元璋的更加规范,不太带方言字眼,估计跟他长期生活在北京有很大关系,而朱元璋来自地方,方言重,自然与北京生长的后代有一定差异。

难能可贵的是,张居正把这段对话按照白话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虽然牺牲了文采,但保留了明朝语言的原汁原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明朝如此,清朝又如何呢?二刻趋朝……在朝房久坐,午初召见”,其间有一些对答,曾国藩都记录了下来,如果当时能录音,保留下来给现代人听,效果如何?现在从《曾国藩日记》里摘录一些看看。

慈禧说:“洋人的事也是要防。”曾国藩答:“天津、海口是要设防的,此外上海、广东各口岸都甚要紧,不可不防。”慈禧问起各地督抚对防止外国侵略的事宜,曾国藩回答说:“这是第一件大事,不定哪一天他就翻了。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开仗,也须练兵防备他。”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得出来,清政府对列强是颇为忌惮的,甚至可以说心存恐惧,因为两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的事留下了惨痛回忆,在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防备洋人又是当时的第一要务。

接下来谈到吏治,慈禧问:“直隶吏治也疲玩久了,你自然也晓得。”曾国藩回答:“一路打听到京,又问人,也就晓得些。属员全无忌惮,臣到任后,不能不多参几人。”可见慈禧对直隶地方的官员很失望,用了一句“疲玩”来概括。曾国藩为了让太后安心,就说会弹劾几个,以肃清吏治。慈禧最后问:“百姓也苦得很?”曾国藩回答说:“百姓也甚苦,年岁也不好。”倒还算实事求是。

到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曾国藩被派去南京处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这个事件后来被拍成电影《投名状》。曾国藩临行前,又与慈禧太后有一番对话,慈禧问:“别的病都好了吗?”曾国藩回答:“别的病算好了些。”慈禧说:“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曾国藩答:“精神总未复原。”

从这些摘录的对话来看,明清两朝君臣之间的对话,通俗易懂,明白清楚,和书面语言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说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古代的人物,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其对话都应该是通俗浅显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平常对话还要之乎者也,装起来也累呀。古典影视剧的编剧,不妨也参考一下这些资料,增强影视剧的真实性。

《金秋》上半月刊2017年10期精彩内容预告

☆“虚拟养老院”渐成新宠

☆亚太各国航母哪家强

☆首部《中医药法》实施,“神医”骗术乱象该治治了

☆一个商人“放倒”1 1名官员

——教育招标采购腐败案透视

☆翟俊杰:用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法国“小清新”总统马克龙:与老师惊世骇俗的童话爱情

☆“我就是8 0版贰角人民币上的土家姑娘”

☆热心公益“刘姥姥”,为打工子弟

搭建温馨小屋

☆保姆骑车买菜途中撞伤人 雇主要担责吗?

☆村委会主动为空巢老人垫付医疗费,应由谁承担?

☆退休打工族:你的权益不因年龄而丧失☆斯大林五次拒见毛泽东

☆令人发指的“曼哈顿工程”幕后

☆曹锟下野后不当汉奸

☆被冤杀的“人民功臣”宋盘铭

☆见证6 5年前新中国橡胶业的初始

☆参加1 9 5 9年国庆阅兵前后的经历

猜你喜欢
张居正慈禧朱元璋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砺是一笔财富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张居正宽待对手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朱元璋与叫花鸡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