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音 更迷京剧

2017-12-19 07:39路同保
金秋 2017年18期
关键词:宝鸡市宝鸡唱片

◎文/路同保

爱乡音 更迷京剧

◎文/路同保

我今年九十一岁,经历过风吹雨打、艰难困苦的沧桑,有过怡然自得、乐而忘忧的岁月。我是河南郑州人,爱乡音——豫剧,更爱国音——京剧。现在还每周两次参加京剧活动。一个河南人爱豫剧是很自然的,可怎么爱上了京剧呢?

手摇唱机,初识京剧

1936年我10岁时,家贫辍学,父亲送我到一家照相馆做学徒。照相馆营业厅备有手摇唱机和许多唱片,我是小学徒,每天上、下午定时放唱片是我的任务。唱片上印有发行唱片的单位和演唱者的名字。记得有美国高亭公司、英国新乐风公司、上海百代公司。唱片有京剧、评剧、京韵大鼓、河南坠子。有梅兰芳的《玉堂春》《天女散花》《西施》等。有余叔岩的《捉放曹》《文昭关》。马连良、谭富英、言菊朋都有唱片。唱片开头还报名,如:梅兰芳先生唱《贵妃醉酒》,余叔岩先生唱《捉放曹》,马连良老板唱《借东风》等。

我天天“心不在焉”放唱片,听唱段。但唱的什么词,听不懂,不爱听。怎么听不懂呢?我想了想,原来是我“心不在焉”。不用心,才听不懂的。把“不用心”改为“用心听”,听得多了,听懂了,也觉得好听了。

看戏尾,上了瘾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寇很快侵占了华北,进犯河南。日寇残暴,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不得不外出逃生。1941年冬,我家逃至陕西宝鸡,在乡亲们帮助下定居在此。作为抗战后方的宝鸡市,发展迅速,百业兴旺,两三年时间,就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人民生活安定了,就有了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时的宝鸡,影剧院有五六个,照相馆有七八家。剧院常上演秦腔、豫剧、评剧、京剧。我所在的中国照相馆,在东大街中段路北,对面就是演京剧的宝鸡大舞台。晚场戏演到中场,九点多钟就不卖票了。有三两个人进剧院,守门的人也不阻拦,我就常常进去看戏尾。片片段段看过“狸猫换太子”“武家坡”“龙凤呈祥”等剧目。主要演员有马最良、马宏良、贾慧芳、筱月亭、卜艳喜等。这时期蓝月春、孙盛甫还来演出过。那么好听好看的戏,一看就上了瘾。同时我认识了三位京剧爱好者,年龄都长我几岁。我听过他们唱“女起解”“凤还巢”的唱段,说不上精彩,但还是好听。我有了学唱几段的强烈欲望,先后请过两位琴师给我教唱。先一位姓于的琴师,三个月,三块银元,教唱了两段戏。后一位,李国柱琴师,三十多岁,河南人,琴艺较好。与之交往中,成了戏友,他不讲报酬,半年多,他教我“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和“家住绛州县龙门”两段戏。都是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教唱,教的扎实,学的认真。我唱的熟练,他伴奏得心应手。他曾多次带我参加社会活动,得到众多戏友们的好评和称赞。

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西皮、二黄、原板、慢板,什么叫音准、唱腔,有了一些基本知识,我学唱京剧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观赏京剧是美的享受

1952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宝鸡市总工会工作。辛勤的工作,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1953年4月,被省、市工会代表会议选为会员代表,出席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多位领导到会接见,宴请全体代表。大会盛况不说,只说大会前后十多天,除了组织全体代表参观故宫,游览颐和园外,每晚都有文艺晚会。有杂技、话剧,大多是在长安大剧院看京剧。有谭富英、裘盛戎的《将相和》,袁世海、李少春、杜近芳的《野猪林》,叶盛兰、杜近芳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谢瑶环》等。

一天紧张的会议之后,静下心来观赏全国诸多名家的精彩表演,听那音质清纯的京胡,伴着裘派花脸高亢、深沉的韵味,或梅派旦角柔美委婉的唱腔,真是声声入耳,对京剧爱好者的我来说,真真是一种至高至美的艺术享受。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文革”时,普及样板戏,我跟着收录机和简谱学唱,学得又快又准,学会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七十年代初,我被下放到太白县,在流沙崖大队劳动半年,又调到县上工作。县上的工作要经常下乡,到公社或大队都要步行几十里路。走在山岭或川道的小路上,为驱走寂寞或者壮胆量,我常常是边走边唱。唱着“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还真的能唱出“浑身是胆”的英雄气概。县上的同志知道我会唱样板戏,于是让我教唱样板戏,太白县中学的麻校长约我到学校给学生教唱样板戏。下乡到靖口公社,靖口小学教师要我给小学生教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我用一堂课时间,教唱四五遍,学生们就基本能准确地唱了。之后这位老师带着学生到街口、村头做宣传时,这个唱段就是保留节目之一。

在太白县三年,1973年末,我回到宝鸡市总工会。时不待人,转眼之间,我已步入花甲年龄。1987年,我六十周岁,申请退休得到批准。

退休后我更忙了。我爱书法、爱京剧、爱摄影、爱旅游……我爱好的就去学去做,忙得不亦乐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唱戏。不怕丑,也不知天高地厚,有比赛就参加。我参加过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京剧大赛,宝鸡市文联主办的京剧大赛,有入围,有获奖,乐在其中,乐而忘忧。

一人乐,不如众人乐。戏剧是门综合艺术,是群体活动,在群体活动中,有比较,有切磋,才能不断提高。那时宝鸡市工人文化宫有京剧活动,但只有三四个人,无组织、无制度,活动不经常。我与他们商量后决定:每周活动一次,定日子、定时间、定地点,并由文化宫主任姜世福同志负责,坚持活动。这样仅有两三个月时间,就引来了二十多人,都是退休职工。有了这个群体,我们于1988年末,成立了“宝鸡市退休职工京剧学会”,由于学会的活动经常,知道的人、参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且有不少在职职工和干部,超越了退休职工的范围。于是,我们又商议并着手筹备草拟了学会章程,提出了理事会人选。1989年冬,成立了“宝鸡市京剧学会”,并报市文联、市民政局批准,成为合法的社会团体。

“宝鸡市京剧学会”成立后,除了常规的活动,多年来,还到过铁路大修厂、宝鸡桥梁厂、西北机器厂进行联欢,到二十一军驻宝部队进行慰问演出,与“宝鸡印社”、“宝鸡市老干书会”举行大联欢,接纳西机京剧组为市学会的“西机分会”,庆祝中国京剧诞生二百周年时,我们还制作了精美的学会徽章等等。

学会的活动多,社会反响好,得到宝鸡市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时任市委书记的纪鸿尚、市长李均,市委宣传部长陈同纲夫妇曾多次参加我们的活动,与民同乐。市老龄委、市财政局都给予过经济支持(购买乐器),使宝鸡市的京剧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我的戏曲瘾在这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身心也达到极大的愉悦。

猜你喜欢
宝鸡市宝鸡唱片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坏唱片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走进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