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教育力量

2017-12-19 11:47潘莉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心理课心理健康教育游戏

潘莉莉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发布,这是由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的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提出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教育不能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而缺乏与社会的联结。心理课堂是通过在玩中发挥孩子的建设性想象力,培养孩子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的学科。文章首先分析了不会玩的孩子的特点,接着阐明玩的教育意义及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力量,最后分享如何陪伴孩子玩。希望孩子能在玩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游戏;心理课;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66-03

教育是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什么是好的教师?习总书记给了我们答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发布,这是由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的历时三年的课题。研究提出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教育不能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而缺乏与社会的联结。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有九年教龄的老师。在某些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位每天都在与孩子“玩”的老师。在九门学科的调查中,心理课曾是学生评价最高的学科。一门不需要考试,没有评价标准的“玩”的学科,怎能不为人喜爱?但我今天想与大家走近这门“玩”的教育课,发现“玩”的教育力量。

一、不会“玩”的孩子

心理活动课是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学生很期待心理课,因为“又有得玩了”。没有人不喜欢“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玩”。

1.拒绝“玩”的孩子

在我任教高中的几年里,总能看见三五个在心理课堂上刷题的孩子,我的热情邀请大多遭到他们的拒绝,似乎他们在课堂上拒绝“玩”而选择了学习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是可以理直气壮的……这个时代赋予孩子的自由更少了,小的时候怕人身安全,长大后又被课业所累,布置的作业也越来越多,玩耍的时间相对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都是因为晚上要花四五个小时做作业而患上睡眠障碍。有的孩子跟我分享他的感受时说道:“玩的时候是很开心,但是过后又很心虚。”“看见学霸们在刷题,就觉得自己玩得不踏实。”他们认为比起玩耍,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才更有价值。刷题是在学习,而玩,不是学习!

2.被动“玩”的孩子

除了拒绝“玩”的孩子,即便参与游戏的孩子,他们对于“玩”也缺乏建设性的参与。比如分享环节总是冷清的,有的学生直接说:“玩就是图个开心,没什么好分享的。”还有一次,我发现了“定向”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的连接点,设计了一堂题为“我的人生定向越野赛”的课,我看到他们创作的过程是兴奋的,但当我走下讲台去观看、聆听他们的创作时,他们却告诉我他们不相信这是一条可以实现他们人生目标的路线。为什么他们那么起劲地去设计一条自己都不相信的路线?一位学生的回答真实而残酷:“不是你叫我们画的吗?”他们觉得画画很好玩,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玩”。由于他们不相信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哪怕玩的过程很开心很放松,却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有价值的现实意义。与之相反,主动享受玩的孩子,他们的参与能让整个游戏变得正能量十足,他们能建设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游戏背后的力量,发现游戏与现实世界的联结。

二、“玩”的教育力量

彼得·格雷在《玩耍精神》中提到:“玩应该是认真的,却又不严肃的;琐碎却又深刻;富于想象的、自发的却又被规则约束,并维系在现实世界之中。”他认为“玩的思想状态恰恰是学习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及参与各种创造性活动的理想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越来越多,错过了自由玩耍的机会,长大后的我们思想容易走入陈腐的通道。如前面所说,从认知上,学生觉得玩是浪费时间,无益于应试教育,于是在行动上拒绝参与;从心态上认为玩就是嬉笑打骂,就是遵循老师指令一步一步实施游戏的过程,那么玩的效果就很难有创造性、建设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阐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专家甚至直接将未来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定位在两个字上——会玩。当然这种玩是指健康的玩,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玩,是兴趣广泛的玩,是与众多朋友在一起的玩,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或金钱消费。前者是幸福的体验,后者是懒惰的放纵。

這让我想起第一年接手六年级的孩子,在与他们观看完《人机大战:李世石与阿尔法的围棋对决》的报道以及聪明可爱的银行经理——机器人“娇娇”的相关视频后,有学生问道:“我们将来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面比较广的孩子就举例说到美国,美国农民人口不到2%却养活了3亿美国人;工人人口不到10%,却是世界制造大国;在中国,以铁路为例,原来一趟旅客列车,一节车厢至少2名列车员,加上列车长、值班员、厨师、服务员等,一趟列车将近60个员工;而现在,一趟高铁就只有3~4名小姑娘再加几个保洁员……难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要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如果一名教师只会传授知识,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那么十年后连教师也会被机器人取代。有学生继续问道:“什么职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大家一阵沉默,突然有学生指着我说:“心理教师不会被取代,难道机器人能给人类做心理辅导吗?”

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后来我查阅文献,有位心理学家叫特蕾莎·阿玛拜尔,她一直致力于创造力的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她发现,最富创造力的作品往往是来自那些不在激励条件之下的人,这些人认为自己只是为了好玩而创作。玩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而这些,都是人类独有的。现在很多“会玩”的自由职业者,已经初露锋芒了,例如婚礼策划师、年会运营师和娱乐节目的策划者。最近,《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花样姐姐》等真人秀节目很火,也是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试问一个没有创造性地参与过玩的人,怎么能有如此强大的大脑想出如此多而有趣的玩的点子?难怪有人说,未来的世界属于有以下能力的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这些能力几乎都能在心理活动中培养与发展。endprint

三、陪孩子“玩”

我们学习的“ABC”是不是都是从唱歌开始的呢?电影《音乐之声》中特拉普家的7个孩子一共有过12任家庭教师,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没待长,直到玛利亚老师的出现。她跟孩子们一起“玩”音乐——不是让孩子反复、机械地背音符,而是以音符为内容即兴编儿歌,接着玛利亚让孩子们在臺阶上一边跳动一边唱出属于自己所代表的音符……我认为最美、最动人的教育都是从“玩”开始的。

1.没有评价的玩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说教,面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开展教育是比较得当的,其中我最享受的就是和学生“玩”校园心理剧——让学生把心理问题演出来,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使表演者和观看者得到启发。不同于传统的将心理剧搬上舞台,我需要他们提交的是视频文件。每年不乏提这样问题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交?”“不交会怎样?”“心理剧是不是会作为心理考试的成绩记录在学籍册?”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项自愿参加的活动。神奇的是,当我们围坐在心理教室观看完学生的作品后,很多没有参与的学生会请求我给他们两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

当玩耍是为了自身而进行,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些真实而严肃的目标而进行,那么玩耍的巨大教育力量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发现参与到这种玩耍中,不用担忧评价,不会面临失败,他们只是为了乐趣而玩,这样的玩耍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

2.有挑战性的玩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同理,一项好玩的活动,如果变得太简单,就会失去吸引力。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好游戏的梯度,由易入难地进行。这样的玩法不仅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思维也会在游戏中植根到大脑里,甚至在同伴合作中取得进步或是胜利的场景也会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语言为“玩”增色

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给幼儿期的孩子读绘本时,小兔子的声音与大老虎的声音是不是会不一样呢?为什么一把年纪的我们会有那么童趣的一面?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更有趣。教师的语言(包括语音、语调及内容)在课堂中或是心理辅导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我们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语言的内容上讲,逻辑性、说理性的语言对我们情绪情感上的帮助似乎越来越小。在教育戏剧中级班培训时,我接触到了“叙事性语言”。教育戏剧导师陈媛老师分享道,她的外甥女喝粥烫伤了舌头,母亲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是同样的情形在第二天又发生了。于是陈老师跟外甥女玩游戏:“你看,粥上冒的白烟(热气)是小仙女在飞,她们可不喜欢你把她们关在嘴巴里,所以我们一起吹,让她们都从粥里跑出来吧!”外甥女感觉很有趣,再也没有猴急喝粥了。

儿童心理学大师琳达·汤普森出版的《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就是一本用叙事性语言来给孩子做心理辅导的书。另外,心理教师也要善用隐喻性语言,我国台湾学者黄士钧说:“隐喻具备模糊与贴近的特性,因为模糊,来访者可以不那么刀光剑影地碰触自己的痛处,而有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因为贴近,透过隐喻抒发了情绪,或者因为靠近自己而有了新的觉察与体会。”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恰当的语言让我们更接近孩子,不仅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更帮助他们找到了成长的力量。

作为一名专注“玩”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更要有行动力、有敏锐力、有创造力和影响力!在教育的道路上,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黄全愈. 玩的教育在美国:玩——素质教育的摇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州,510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课心理健康教育游戏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爆笑游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