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7-12-21 18:13费晓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养创新小学语文

费晓红

【摘 要】语文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中起统领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3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在养成良好心智和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0-007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的要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并开拓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崭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积极地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比如,教师“沉醉自我”的讲解和分析逐渐减少了,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多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多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多了。虽然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 不注重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创新素材不足

教学资源不仅是指课内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包括课外资源的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以一定的创新素材作为基础,以小学语文阅读资源开发为例,我们发现市面上可供小学生阅读的真正有内涵的书籍并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读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而不是拿着诸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应试宝典”翻来覆去地看。我们也应该反思:语文教学是不是已经变味、走样,所谓课外阅读是不是就只读作文选?毋庸置疑,这些书籍都有各自的阅读群体,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应该学会读一些经典名著。有教师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不适合读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有难度,诚然,小学生处在认知水平的较低层次,他们的生活经历和阅历也还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外资源的开发就不能尝试触碰经典。比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现代作家如鲁迅、冰心、孙犁、吴伯箫等著名作家的很多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教材。以学生认知水平不足为由而不去试读经典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做法,更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2. 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注重学生自评、互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不懂得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实践证明,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力的缺失将导致评价流于形式,致使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自评、互评是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平等关系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一种有效交流。从长远来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还应该树立起科学的评价观,更加注重评价的激励、发展和教育功能。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评价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在激励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

3.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上,力图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这种主观愿望虽然美好,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的模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短暂思考之后,便匆忙走上讲台表演。笔者认为,虽然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并没有创造性地解说,更谈不上什么亮点。这样的表演有时会让听者“如坐针毡”,让表演者也“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事实上,学生的课外积累和人生经验都很有限,教学时间也有限,因此,如果用有限的时间来进行漫无目的地教学“表演”,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缺少了知识基础,就谈不上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当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个人风采都应因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而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1. 立足经典,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個重要问题就是,经典内容究竟有什么意义,它在多大程度上对小学生有帮助?笔者认为,经典教育是现代社会赋予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语文教育中的经典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语文学习不仅是学生学说话、学写字的过程,更是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经典阅读能促使小学生不断地积累人文知识,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篇经典都是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体悟生命的真谛;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学生走上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坦途,这与经典阅读的意义是一致的。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来看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 立足生活,使教学变“活”

“课堂小语文,生活大语文。”生活和语文学习息息相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在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将日常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独创的教育理念——“活教育”,极具创新意识,这一理念贯穿他的整个教育生涯,对教师如何把控课堂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发扬“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语文课堂的作用,从而营造丰富的语文生活氛围,使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看到的某些现象进行讨论,并组织辩论比赛。实践证明,通过辩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某些社会问题,从而使之更好地融入生活。又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或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发挥想象进行自由创作,这样,学生就会在写作中逐渐实现“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阅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文本改写成诗歌或话剧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方面、多视角地展开语文教学,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技能。

参考文献:

[1] 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3).

[2] 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

[3] 欧阳燕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评论,2000,(5).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培养创新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