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捷径,无非是一种算法

2017-12-22 01:30汪洋
中欧商业评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梵高人类

文/汪洋

文/刘澜 正道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

所谓捷径,无非是一种算法

文/汪洋

对企业来说,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条似远实近的路径,这正是考验企业家的思力和格局之处。

这世界上,很多人都想快速地成功,而成功有捷径吗?有个成语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叫作“终南捷径”,说唐朝人卢藏用中了进士,却没有被授予官职,他干脆跑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道士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看穿了卢藏用:“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不久,唐中宗果然派人请卢藏用出山做官。这种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来引起朝野注意,最终卖得一个好价钱的逆向行为,可谓是一种捷径。他的名字“藏”和“用”也意味深长。

一脸清高,腹中却含着一团饥火,当然并不高级,不过其背后的道理,却值得探究。和卢藏用做同样一个梦的还有李白,他则更绝,连科举考试都不屑于参加,野心却又更大,将自己预设为帝王师一类的人物,如同他的偶像谢安那样,先隐居,后掌握大权,建功立业。

这些人不愿意从低级公务员做起,不想一级级往前挪,只想一步登天。对于大众来说,这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实际上,“任意门”又是理论上存在的。与大众思维相左的行为,本来就能吸引足够的注意和谈论,于是就有了声望。最高统治者出于征服不合作者的目的也好,或摆出重视人才的姿态也罢,常常也会很配合地来邀请他们共舞一曲—会不会踩到脚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外,世事一局棋,在帝王们看来,这些山中隐士们或许有“开脑洞”的下法,能帮他们解决困局,而非宦海沉浮中的那些高级官僚所能提供的平庸方案。从这个角度说,一些局外人往往能够一下子看到混乱局面中的关键棋。

困于“局部最优思维”

不少创业者是从其他行业闯入的,因为但凡是局,终有变老变僵的时候,而局中人看不到。去年,人类棋手中的顶尖高手接连被人工智能AlphaGo碾压式击败。更吊诡地是,遍览人类古今棋局的AlphaGo又被刚出生且“不学无术”的表弟阿尔法元(AlphaGo Zero)给轻松打败了。

最近,AlphaGo的“人肉手臂”、Deepmind资深研究员黄士杰在台湾“中研院”的演讲中谈到他们“喂饲”阿尔法狗和阿尔法元(AlphaGo Zero)的过程,他说:“在推出AlphaGo的改进版 Master之后,Deepmind研究分出两条线,一条是让Master出去比赛,由我来测试;另一条线则是把所有人类知识拿掉,从零开始学习,看AlphaGo Zero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黄士杰说:“我们在初期预设AlphaGo Zero绝对不可能赢Master。围棋被研究了几千年,一个程序只知道棋盘和规则,一切从零开始,怎么可能会超越几千年的围棋历史?但我们错了……AlphaGo Zero是从乱下开始,找出围棋的下法,它只用了三天,走过了人类研究围棋的千年历程。”

AlphaGo Zero只需要在4个TPU上花3天时间,左右手互搏490万棋局,就找了围棋的规则。而它的前辈AlphaGo需要在48个TPU上,花几个月的时间,学习3 000万个棋局,才打败人类。

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是DeepMind的David Silver博 士, 也是AlphaGo项目负责人,他表示AlphaGo Zero远比AlphaGo强大,因为它不再被人类认知所局限,而能够发现新知识和新策略。但美国的两位棋手则在Nature上点评AlphaGo Zero道:“它的开局和收官与专业棋手的下法并无区别,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看起来并非全错,但是中盘看起来则非常诡异。”

在杜克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陈怡然教授看来,“这或许说明人类的下棋数据将算法导向了局部最优(local optima),而实际更优或者最优的下法与人类的下法存在一些本质的不同,人类实际‘误导’了AlphaGo。”

他说:“AlphaGo Zero降低了训练复杂度,摆脱了对人类标注样本(人类历史棋局)的依赖,让深度学习用于复杂决策更加方便可行。其最有趣之处,是证明了人类经验由于样本空间大小的限制,往往都收敛于局部最优而不自知(或无法发现),而机器学习可以突破这个限制。之前大家隐隐约约觉得应该如此,而现在是铁的量化事实摆在面前。学习人类选手的下法虽然能在训练之初获得较好的棋力,但在训练后期所能达到的棋力却只能与原版的AlphaGo相近,而不学习人类下法的AlphaGo Zero最终却能表现得更好。”

人类的思维导向局部最优,犹如一个人创造性地做了一件事,其他人都会去模仿他的做法,然后便产生一个路径,在同一条路径上比较效率优劣,而对其他路径视而不见。又如在一间坐满人的剧院中,想往前挪动一排都非常艰难,然而第一排常常坐不满人,似乎有“方便门”供极少数局外人前往。当极少数人发现了这个“方便门”走向第一排,跟随者便开始蜂拥而至,又将这条道堵塞了。

人类经验由于样本空间大小的限制,往往都收敛于局部最优而不自知,而机器学习可以突破这个限制。

梵高和马斯克

像AlphaGo Zero一样,梵高也是从拿起画笔直接乱画开始的,一个从正规美术学院毕业的人成不了梵高,后来那些学习梵高画风的人也成不了梵高。但是,梵高也在与其他画家切磋,感到自己技法局限的他,还去布鲁塞尔美术学院短期进修了基本技法。几年中,梵高成了世界第一流的画家,尽管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他的价值。

同样,腾讯的大股东是南非的MIH,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是日本的软银,换句话说,在那个时间点上,没有中国人真正看懂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价值。

人类的思维总是导向局部最优,这是我们依赖信仰和搜集知识的过程,也是走向封闭的过程。所谓信仰,就是未亲自证实而决定信任的事情,比如课堂上讲授的绝大部分内容。人为什么要学习?是为了更有效率;通过相信自己认为值得信任的那些人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甚至走上捷径。

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也是依据这等原理进化而来的,我们会把重复的行为记下来,存入脑基核——一个类似蜥蜴大脑的部分,这样,在执行这些行为时就可以基于习惯,让大脑去解决别的困难任务。比如当你刚学会开车的时候,将车从车库里驶出来需要大量的脑力和注意力,当你成了老司机,就可以一边干别的事,一边把车开上大街。人们在刷牙之前把牙膏挤到牙刷上的举动也常常是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人们每天通过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行为组块”活着,如果每件事都要关注一下,大脑就会被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占满,结果只能是死机。另外,习惯常常就是某件事物存在的显相,也被称为风格,艺术家们学习的常常是前人的习惯,即风格,甚至因此沾沾自喜。而我们对一个人看法或者说定义,往往也是他习惯的总集。

尽管哲人们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力培养梵高。教育的本意和大脑养成的习惯回路一样,都是通过重复和记忆,培养“差不多就行”的产品,这也体现了某种效率。围棋教育同样如此,同样是在前人经验上的改良,但AlphaGo Zero一上来,就直接敲破了历代人累计修建的框架。商学院教不出企业家,但一方面它可以训练经理人,另一方面,它约等于梵高在布鲁塞尔美术学院那一年所受的技法教育,最后是提供一个思维和资源交流的场地。

硅谷传奇、辍学者彼得·蒂尔则对各级辍学生情有独钟。无论是招募合伙人还是选择投资对象,他往往都是辍学者优先。他的好友、博士辍学的马斯克认为,蒂尔和他都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的信奉者,即:一件事尽管现在还不存在,但只要道理上说得通,就应该去用最经济的方式去实现,而不是像大众那种陷入“类比思维”,即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做到相对更优,比如产品比别人家更好那种。前者先有具体目标,自上而下;后者没有具体清晰目标,自下而上做好细节,认为好的结果自然产生。

“第一性原理思维”对马斯克而言,就是捷径。他作为外行创办成功的公司,挑战了需要百年底蕴的行业经验,这让人匪夷所思。而人们都认为的捷径却越来越拥堵,最终寸步难行,正如底特律汽车业的衰落。

私欲的局限

人类大脑中与习惯相关的部分与爬行动物并无二致,是进化中某个阶段的产物,是肉体生存的保障,是为“小我”的生存繁衍服务的。相对而言,特立独行者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享受冒险的刺激。

“蜥蜴脑”会下意识选择从众,服从社会认同,但人同时也会被另类人和事吸引。那些真正看到某个“捷径”的人,不易被“蜥蜴脑”所制约,与生之欲保持着某种距离。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无论是梁代陶弘景、唐代的李泌、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姚广孝,都是历史的解局人,帝王们对他们言听计从。而作为道士或僧人,他们十分自觉地与权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马斯克的偶像、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943年1月7日在纽约人旅馆3 327房间死于心脏衰竭。这个有700项专利的天才因拒绝出售交流电专利而陷入穷困,并在死后留下了一大笔债务。

杜甫在诗中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和梵高一样,都是死后被发掘出来的大人物。同样,尽管感到失意与窘困,他却也认为流行的那些,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马斯克也可能成为先烈,如果他的第四次火箭发射还是失败的话。

按照费尔马的最少时间律,一束光穿过空气进入水中,这就是光走过的路径。光线循着一条直线,直到与水接触。水的折射率与空气不同,所以光走的方向产生了改变。和我们人类设想的两条理论路径不同,一束光实际选择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尽管它看上去比较“远”。对企业来说,现状和目标之间,也存在着一条似远实近的路径,这正是考验企业家的思力和格局之处。

人很难同时执行两种“捷径算法”,否则就像某位著名作家曾对不欣赏他的大学生们说:“我写的小说,比他们写的不知道好多少!唯一的缺点就是我还没有死,等我死了之后,你就知道我的价值了。” 作家所言“因为永远失去,让人倍觉珍贵”的逻辑,正应了纳兰性德追悼亡妻的一句词——“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这位作家的反问中包含着焦虑和计算,犹如去设想梵高没有在窘迫失落所导致的错乱中自杀,而是改名换姓偷偷搭上一艘驶往上海的邮轮,然后,活着的梵高就能看到了被画坛大大认可了的“失踪的梵高”。当然,如果梵高真有这么聪明,走了这条捷径,他也就成不了梵高,很可能早就为了一点浮名和收益去迎合时俗审美了。

两种不同的捷径,如鱼和熊掌一般,常常不可得兼,这便是关于选择的问题。这既像被人用刀架在你脖子上,大喝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啊”,让你感到选择艰难;同时,它又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十分地日常。

《中欧商业评论》经管图书榜

本榜单旨在为读者提供中立、专业、权威的中文经管图书阅读参考,周期为双月,上榜图书为近期出版的中文经管类新书。我们邀请拥有管理实践或相关研究背景的阅读爱好者组成评书团进行图书推荐,并撰写导读及榜评供读者参考。

《先发影响力》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译者:闾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金句:最优秀的说服者之所以优秀,在于擅长先发制人:对说服过程加以设计,让接受信息的人在与信息相遇之前就准备好接受。

荐书人说:作者指出人们通常会自动地放弃思考而选择捷径(过去的经验引导自己的行为),并总结出六大影响力武器,即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本书作为《影响力》一书的续篇,重点强调运用影响力武器去说服别人的时机很重要,比如先发行为往往能在他人身上制造出一个“特权瞬间”,致力于在开口前就奠定胜局,即先发影响力。书中采用大量事实案例分析先发影响力的两大武器—注意力(焦点的重要性)和建立联想。最后在影响力六大武器的基础上提出第七大武器—联盟(身心合一和行动合一)。本书不仅仅是传播学的经典入门读物,更可作为商学院消费者行为学的辅助教材。(谢祥)

《成功与运气: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译者:张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金句:成功最大障碍之一和一个简单的人类心理特征有关:对不确定性或延迟事件的轻视。

作者简介:罗伯特·弗兰克,行为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评论专栏特约评论员,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

荐书人说:成功固然和努力、天赋、明智的决策有关,但仅仅如此吗?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认为,运气也占很大的比例。书中,作者介绍了许多看似微小的随机事件如何对成功的影响,并总结出运气动力学的三大规律:运气可以累积、可以放大以及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与此同时,作者指出,我们也需要正确对待运气,并且需要学会如何提升运气,本书用大量丰富多彩的案例对这些实践方法作出了明确的分析。在书中,弗兰克还花费了大量篇章强调注重运气往往使人能更理智地对待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有利于大众。(谢祥)

《经济奇点:共享经济、创造性破坏与未来社会》

作者:[美]史蒂文·希尔

译者:苏京春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金句:几个世纪的政治骚动、道德义愤和对经济所有人强取豪夺的反抗,逐步地形成了现今仁慈的规范和规则,对谁可以工作、工作多长时间以及薪水是多少进行保护。但是新经济正在威胁着大家,要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作者简介:史蒂文·希尔,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著有《欧洲的希望:为什么欧洲道路是不安全时代的最佳道路》和《10步修正美国的民主》。

荐书人说:当Uber、Airbnb、taskrabbit等共享经济倡导者在构建自由职业者社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人们即将面临的生活状态?史蒂文·希尔在本书中对共享经济提出了质疑:共享经济到底是经济的“救星”还是“尽头”?本书指出,共享经济的技术创新游离于法律约束之外,将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在攫取性政治体制下,精英分子占据大量社会资源,从而造成对普通劳动者工作和收入的破坏,导致经济不平衡日益明显,进入“经济奇点”的阴霾,甚至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崩溃。本书对这一次危机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谢祥)

《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作者:[美]大卫·E.奈

译者:史雷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金句:流水线的兴衰见证了整个世界经济的百年兴衰。曾经一度让人极端厌恶的加速度生产,转眼间就变成了爱国主义的同义词。

作者简介:大卫·E.奈,美国著名的科技史研究专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终身成就奖得主。

荐书人说:流水线被认为工业生产、大规模生产的代名词,为20世纪的小说、诗歌、流行歌曲等文学艺术形式赋予了创作灵感,催生出许多伟大的讽刺作品。讨论流水线,回顾流水线应用和革新的历史,这也是对工业经济时代产业运行方式和经营理念的梳理总结。(郑渝川)

《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作者:[美]伊藤穰一、[美]杰夫·豪

译者:张培、吴建英、周卓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金句: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加快,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随即应对。通过工作来学习,或用非长期的精力投入于新领域的创新都能降低创新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了避免被机器替代,社会需要创新型学习者。

作者简介: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杰夫·豪,美国东北大学助理教授,长期担任《连线》杂志特约编辑。

荐书人说:作者认为,今天技术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已经不能靠预测那么简单,只能选择正确面对。书中指出,人类进入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指数时代,从而导致“当前人类与科技在信仰体系方面处于脱节状态”,为此提出未来社会的九大原则,即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反原则”并非耸人听闻,可以在马特·里德利、理查德·泰勒、纳西姆·塔勒布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类似佐证。(谢祥)

《成为独角兽:海盗、梦想家、创新者如何开创并主宰新品类》

作者:[美] 阿尔·拉马丹、[美]戴夫·彼得森、

[美] 克里斯托弗·洛克海德、[美] 凯文·梅尼

译者:田新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金句:传奇而不朽的公司同时具备三大要素:公司设计、产品设计和品类设计,三者相辅相成,产生“飞轮效应”。公司理念必须指明公司前进的方向,这样公司、产品和品类才能共同扩展,在增加品类潜力的同时避免飞轮失去平衡后破裂。

作者简介:阿尔·拉马丹、戴夫·彼得森和克里斯托弗·洛克海德均为Play Bigger公司创始人,他们曾经是企业家,现在是品类设计教练。凯文·梅尼则是一位资深科技记者。

荐书人说:在克拉伦斯·伯宰发明“冷冻食品”前,人们并不知自己有消费速冻食品的需求,商家也不知道自己有购买冰柜的需求;在智能手机没推向市场之前,人们也不知道手机有一天将成为自己的照相机、记事本、文件中转站、手指尖的交际圈。在书中,你会看到人们崭新的需求是如何被商家堂而皇之地制造出来,奢侈品又是如何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的。在作者看来,初创企业要想成为独角兽,与其与竞争对手在旧有市场中竞争,拼尽全力做到最好,不如开创全新的商业品类,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让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品类王”。全书围绕企业如何制造消费者需求、开创全新的品类,如何以公司理念为指南针,驱动公司设计、产品设计、品类设计,共同形成“飞轮效应”,协同发展展开论述。很多国际上知名企业的正反案例,穿插其间,在令人感叹商场风云变幻的同时,也看到启动品类设计,打造公司“飞轮效应”的神奇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飞轮”全速前进的过程中,企业要格外注意,避免公司、产品、品类三大要素发展失去平衡,导致飞轮破裂。(胡艳丽)

整合思考:卓越领导者的最大公约数

文/刘澜 正道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者罗杰·马丁访谈了数十位商业领导者之后发现,如果一定要找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整合思考。

领导力专家约翰·马克斯维尔花了多年时间,寻找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卓越的思考。他总结说:糟糕的思考产生负面结果;普通的思考产生不出结果;好的思考产生一些结果;卓越的思考产生卓越的结果。

卓越的思考有许多要素。对于领导者来说,整合思考不可或缺。

整合思考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在面对相互冲突的利益或意见时,承认它们都有其合理之处,尽可能提出一个包容了各种利益或意见的解决方案。这可以说是整合思考的“弱定义”。

马丁对整合思考的定义是:“能够建设性面对截然相反的主张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做到不是以牺牲一个的代价来选择另一个,而是提出一个新的主张,产生一个创造性的解决困局的方案,既包含之前的每个对立主张的要素,又比它们每一个都更优越。”这可以看作整合思考的“强定义”。

弱定义指的是找寻一个尽可能包含相互冲突的主张的解决方案;强定义则要求找到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完整包含相互冲突的主张。

整合思考者具有以下四条核心信念。

真理的相对性

他们相信互相冲突的主张有可能都是对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曾说:“事实的反面是谬误。但是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冲突的建设性

他们相信冲突是世界的常态,不一定是坏事。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差异,而世界正是由差异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差异的话,冲突很可能变成好事。尽管在许多时候,我们尽力消除摩擦,但是我们的许多创造,同样要归功于摩擦:因为摩擦,人类才发明了火;因为摩擦,小提琴才能产生音乐;因为摩擦,火车才能运行……

行动的适宜性

尽管相互冲突的主张都有其道理,但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时必须要选择其中之一来行动。这也就是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说的:“对一流智力的考验是这样一种能力:脑子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但仍然具有行动的能力。例如,一个人应该既看到事情是没有希望的,又决心采取行动来加以改变。”这跟整合思考的弱定义一致。

双赢的优先性

相信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选择对立双方的其中之一来行动,尽管有时必须这么做——而是创造一个双赢的方案,把看似对立的双方都整合在其中。这跟整合思考的强定义一致。尽管并非任何情形都能实现,但是整合思考者将其作为优先选项。

罗伯特·西奥迪尼,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

猜你喜欢
梵高人类
颤抖吧,人类
梵高的世界
霍克尼和梵高:自然的画作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快乐的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梵高的坟茔
人类第一杀手
闯入梵高的世界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