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法”引领孩子绘本阅读之路

2017-12-22 02:44甘肃省会宁县第三幼儿园刘雪琴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伯伯绘本内容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幼儿园 刘雪琴

用“九法”引领孩子绘本阅读之路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幼儿园 刘雪琴

绘本阅读不光包括语言和艺术方面的教学,它还整合了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所以绘本教学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中散发着多元化的芳香。近年来我们园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是在学习和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绘本教学的方法。

一、故事命名法

故事命名法顾名思义就是幼儿根据画面内容用简练的词语或短语给绘本起个名字,实际上是让孩子们学习归纳故事的内容或主题。如:小班的绘本故事《等汽车》讲述的是小熊、小狐狸、小白兔、小胖猪、小刺猬依次到公交站台井然有序、其乐融融等公交车的情景。我们可以让幼儿先自己观看画面,然后让幼儿归纳总结给绘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但一定要让幼儿说出自己取的名字的原由,最后教师呈现绘本的真正的名字。

二、大图书阅读法

教师用一本大图书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画面,了解故事内容。大图书会紧紧的吸引孩子的小眼睛,在大家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除了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理解故事内容外,还可以利用大图书让两、三个孩子在一起分享阅读。

三、戏剧表演法

这种方法我们常常运用到第二课时或者区域活动中,用来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绘本内容,感知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增强孩子们的口语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比如:小班的绘本故事《见面》,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学学小鸡的叫声及见面时的动作“叽叽叽,啄啄小嘴”,学学小羊的叫声及动作“咩咩咩,碰碰小角”,再学小象、小狗的叫声及见面是的动作,最后学学小朋友见面时“咪咪笑,握握手 ”。还可以创编小鸭、小猪、小鸟等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结合礼仪教育在小剧场里表演绘本故事。注意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指导和示范。

四、悬念法

所谓悬念法就是在引导幼儿绘本阅读时巧设悬念,让孩子们预测会发生什么?可以训练孩子们的阅读预测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判断力。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根据对故事提供的各个线索(文字和非文字的图画)所做的联想和选择,结合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来预测结果。结果可以分为:一种是“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和孩子们预测的答案一样;另一种是“出乎所料”,孩子们的预测结果没有出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悬情节和悬结果。比如《月亮的味道》就可以在活动的开始设问:小动物会想什么方法才能尝到月亮的味道呢?运用这个问题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引发孩子们去猜想。再如《贪吃的哈罗德》,我们可以在故事的末尾设疑:小动物在哈罗德的肚子里命运会如何呢?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带着问题去阅读。

五、位置记忆法

在许多的绘本中总有重复的或连续的情节结构:有的是一重反复结构,有的是二重反复结构,还有的是环形反复的结构。对于这样的绘本教学我会采取先确定一条主线,再在这条线上确定几个点。并按故事的情节将这条路线上的点联系起来。这样孩子们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绘本故事了。

如:中班的绘本故事《为什么不能》属于一重反复:

绘本中的关键句式是:为什么我不能_______,像_______一样。

又如:中班绘本故事《早上好》属于二重反复:

再如:大班绘本《国王和老鼠》属于环形重复:

六、多媒体辅助阅读法

动画的直观形象特别的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理解阅读内容,还能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便于我们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慎重选择多媒体课件,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形式最好不要出现,以免干扰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限制幼儿的想象及创造空间。同样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要有取舍的选择运用,使多媒体成为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得力助手。

七、小组探索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指以孩子们各自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为中心,自行形成的阅读小组一起去探索阅读的内容。孩子们通过相互交流、探讨理解绘本内容。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孩子们进行积极的自主阅读,大胆表达,还可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选的阅读材料,这个多运用于区域活动中;另一种是围绕一个作品进行的精加工,这个主要用于集体教学中。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的引导与支持都很重要。

八、提问法

这种方法在绘本教学中运用的最为广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绘本内容的重要部分用一个个问题提出来,引发孩子去思考、去表达,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孩子对绘本的理解,巩固记忆,发展孩子的语言。当然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类型就比较多:

1.记忆性问题:要求孩子们回忆绘本中具体的事实、名称、方法、概念等等。

2.知觉理解性问题:要求孩子对绘本内容进行感知,并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赋予知觉对象各部分意义,达到与知觉对象以及其行为的整体理解。

3.解释性问题:要求孩子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较为隐蔽的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然后表明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4.感知性问题:要求孩子注意感知阅读材料,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5.综合运用性问题:要求孩子根据一定的原理、标准、方法分析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解决问题的根据或者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阅读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或者以此作出推理、判断,进而达到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

以绘本故事《驴小弟变石头》为例:

九、想象创编法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运用联想和想像,对故事进行改编、扩编或续编。以绘本《和甘伯伯去游河》为例:首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续编故事的兴趣。提问:“除了这些小动物甘伯伯还会遇到谁呢?”;其次,出示图片,启发幼儿联想并集体讲述。提问:“河马走过来了,它是怎样说的?”“甘伯伯又是怎样回答的?”;最后,将幼儿的讲述整理成新的片段。河马张着大嘴走过来对甘伯伯说:“甘伯伯,我也很想去,带上我吧!”甘伯伯说:“来吧,但你不能乱晃,要乖哦。”想象创编在绘本的阅读教学中是建立在孩子理解故事并积累了大量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是对幼儿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个长久的课题,需要我们长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研究、探讨。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等待着我们去挖掘。绘本就像一盏盏让人心灵变柔软、感到温暖的灯,而我们教师就是孩子们阅读旅途中的点灯人,在旅途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让孩子们在温暖而智慧的灯光中走进绘本,爱上阅读。

猜你喜欢
伯伯绘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帮牛伯伯围栅栏
《和甘伯伯去游河》
绘本
绘本
“伯伯”叫错了?
绘本
和甘伯伯去游河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