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017-12-23 21:49徐风娟
北方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服务业养老

徐风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徐风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国家为积极应对,尽快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持续增长的需求,加快推进相关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促使当前养老服务业逐渐趋于产业化、专业化,并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初具规模的老年消费市场。但具体而言,养老服务设施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十分突出。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作用,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完善城乡医疗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国家养老资源,实现公平分配;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营造美好养老服务社区。

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近几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特征。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社会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生活压力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仍处于中低等水平,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对经济体中劳动力的供给、银行储蓄率、税收负担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发展等带来一系列问题。但于此同时,受到高龄化及经济增长的牵引,新兴经济体中的高龄消费者市场开始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在已开发市场中,高龄者已经占了财富及支出的很大部分。受国情影响,我国目前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连,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找出应对之策。

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以及预期寿命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前期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银发潮”将迅速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西方国家面临的困境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社会在逐步进入富裕阶段、资本财富积累丰厚的情况下,出现人口的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卫生医疗政策,还是养老福利制度方面一般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人口结构提前呈现老年状态。这种超前于社会现代发展的老龄化,促使我们国家处于“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基本现状。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处在转型发展阶段,社会财富积累相对匮乏,资源分配欠缺公平。为了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更多工作者的收入用来支持非工作者,即必须把发展经济中获得的收入和财富,提供与发达国家支出总额相等的财富来支持老年人。因此,在社会现代化建设初期人口结构老化,不仅加重社会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积极推进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成为目前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在我国,养老服务的对象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呈现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较高的特点。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业普遍关注的是对于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但就当前我国老年人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质需求。由于老年人劳动工作能力相对低下,其经济生活条件有限,特别是没有一定社会保障基础的老年人,他们实际养老消费水平较低,其经济收入难以支付其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这不仅致使自身生活压力巨大,也不利于推进养老服务业的供给发展。其二,精神生活服务的欠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内容仍是围绕老年人身体健康方面的需求来提供相关生活照料的服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衣食住行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他们对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社会交往、继续工作、法律服务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需求。虽然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已获得初步发展,但是相对于老年人实际需求来说,我国当前养老设施陈旧、总体养老资源不足、优质养老资源缺乏、服务内容单一以及养老机构发展迟缓等,造成养老服务业无论是在服务数量还是服务质量方面都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随着中国的家庭结构迅速的转变,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早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养老,依靠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必然。因此,加快发展多元化、公众化以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业成为当前社会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养老服务资源分布失衡,城乡区域之间差异大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存在巨大差距,除了在针对人口的城乡流动行为进行严格地约束与规制外,户籍制度还在相关的利益分配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公平,其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涉及诸如就业、教育、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等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福利权益方面与户口紧密联系,这种户籍关联性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加大。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之间的差异更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首先,在医疗卫生方面,无论是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还是国家相关医疗保险政策,城市的养老环境都远远优于农村的养老条件。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相比而言,他们更容易到高水平的大医院进行疾病治疗,他们更方便使用齐全的医疗设施,他们也会更多地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救治服务。城市老年人经济基础一般要高于农村老人,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也明显高于农村老人,这促使相关的医疗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发展。其次,我国当前的社保体制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保待遇相较城市较低,这使得一部分主要依靠养老金作为收入来源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消费明显低于城市老年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公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称,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差别较大,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平均每月3174.69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为2400.22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金为1387.2元,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仅为141.21元。城市老年人的高消费水平,直接刺激了养老服务业在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巨大的养老资源分配差异,直接阻碍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城乡人口迁移的环境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在农村逐渐失去效力,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很多农民“以地养老”的愿景似乎也很难实现。据统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达5 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 800万。即使仍保有土地的老年人,他们也多数将土地承包或者租赁出去换取生活费,要想依靠土地换取晚年幸福的养老生活在当今的养老环境下已很难实现。此外,在城市,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健康教育、法律咨询以及精神慰藉等服务产业,而在农村,这些条件还无法得到公平的配置。因此,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在某些方面要远远高于城市老年人,而未来的老龄事业也应当注重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三)缺乏专业性的护理人才以及志愿者服务队伍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广泛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调适、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精神慰藉以及紧急救助等方面,这要求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然而当前专业护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老年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逐步加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缺乏工作热情,低薪资待遇不高等因素,因此导致当前我国养老机构中缺乏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且一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他们所雇用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一些下岗职工和农村妇女,这些工作者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服务理念低,社会责任意识不高,再加上待遇不高,每天劳动强度大,导致这些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队伍也极不稳定。此外,我国当前养老服务志愿队伍欠缺,专业性志愿服务人员更加稀少,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少有社会志愿者到服务机构进行工作服务。发展养老服务业,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相关职业培训机构逐步更新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技术培训课程,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增加就业岗位,进而培养一批新型化、专业化、技术化的养老服务人才。

三、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业现象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作用,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养老服务业不仅是社会性事业,也是市场性事业。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发展统筹主导者、政策制度保障者和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因此,政府要厘清国家政策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角色。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行业,重点扶持具有服务基因的企业,让市场来主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与个人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形成养老服务业的产业链接,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的基础上,优化政策行政审批程序,统筹规划部门职能,加强引导,保障政策法规在养老市场运行中的实际实施和落实,避免政策只有热度、没有力度。只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起作用,中国养老服务业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二)完善城乡医疗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国家养老资源,实现公平分配

为缩小当前我国城乡医疗社保之间的差距,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国家应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护理保险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增强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投入责任,在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力度的同时,又要扩大地方财政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支持规模。其次,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要按照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调整城乡养老金待遇。通过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财政责任调整机制,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调整时间的同步性,调整幅度的协调性,调整方向的一致性,缩小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差距。最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或企业还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养老服务制度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基于网络信息的支撑,建立其全面规范的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服务档案、医疗病历档案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实现城乡养老信息资源共享,养老服务基础福利保障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便捷性、公平性和针对性。

(三)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营造美好养老服务社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重,我国养老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因此需要大量专业性养老服务人才。但由于当前我国养老市场发展不健全,专业性服务工作者供不应求,政府和企业需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设置相关科学文化专业,培养专业服务人才。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与各高校加强合作交流,结合市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服务理念、服务知识、服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新型专业人才。高校承担着探究和塑造养老服务人才专业水平的重任,政府和企业应该赋予服务者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社会既要出于提升老年人福利服务事业专业水平的角度,严格审查养老服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也应出于对养老服务工作者自身权利保护的角度,合法维系他们的权益。为此,社会应该尽快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工资补贴,政府和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专业培训教育的费用。此外,活跃在老年服务社区中的志愿者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和各部门可通过培育和发展非营利老年服务组织,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改变传统养老理念,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责任意识,鼓励更多社会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加入到老年服务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当中。

总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矛盾。为尽快实现国民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国应该建立起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为此需加大老年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快研究制定发展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尽快提高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以便规范和促进目前在我国已经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使现代养老服务业成为我国发展新型服务业的一个增长点,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1]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5).

[2] 高传胜.我国养老服务业规划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0).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http//www.cncaprc.gov.cn/info/ 1408.html.

[4]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 -2030503.htm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2011. Plan of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金永红]

F241

A

1005-913X(2017)07-0019-03

2017-05-16

徐风娟(1991-),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服务业养老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养老生活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