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7-12-23 21:49陈春慧
北方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山制造业电商

陈春慧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州510720)

中山“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策略研究

陈春慧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州510720)

“互联网+”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中山制造企业、电商示范基地和产业园都积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但中山传统制造业存在管理理念、运营平台和人才短缺等方面问题。中山制造业需要提高用户贴近度、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创新制造模式、促进供应链协同,从区域合作、协同制造、孵化链条和创意源头等四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互联网+制造业;中山;传统制造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和特征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互联网+制造业”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体现,其内涵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以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等形式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互联网+制造业”和“制造业+互联网”的模式区别,本研究认为,不管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核心都是两大关键领域,即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产品制造的品质,“互联网+制造业”实质上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体现。

二、中山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强市”战略推动下,中山制造业获得了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实力不断增强。但中山制造业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金属制品业、照明器具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低端传统工业比重偏高,容易造成制造业产业链短、技术创新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一)中山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

中山很多制造企业非常适合发展“互联网+”模式,例如沙溪镇的休闲服装、大涌镇的牛仔服装、三乡镇的鞋业等都极其适合电商销售;小榄镇的五金锁具、南头镇、东风镇的小家电、古镇的灯饰等都已经发展电商;华帝、奥马等公司已经在电商行业做到了类目前列;明阳风电集团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等IT技术手段,建立高效的风机故诊断及专家系统;东凤企业以推动“互联网+”模式创新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二)中山电商示范基地探索“互联网+”

作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沙溪、小榄、南头等专业镇均积极探索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沙溪镇重点推进中山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努力打造全市性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小榄镇重点推广制造企业应用电商经验,助力新型专业镇建设。南头镇重点推动家电产业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在苏宁易购等购物平台为优质家电销售企业背书,培育“南头制造”区域电商品牌。

(三)中山产业园推动制造业“互联网+”

“互联网+”模式下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能极大推动制造业发展“互联网+”模式。2015年7月,中山首个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园在嘉华国际中心揭牌成立,以商品批发市场、制造企业、服务业为依托,发展“互联网+”模式。中山美居产业园已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工业设计企业、有关行业协会共120家,形成良好的电商集聚效应,推动中山制造借“互联网+”东凤向“中山质造”升级。作为国家首批高新区之一,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重创新引领,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互联网+”模式结合。

三、中山发展“互联网+制造业”面临问题分析

(一)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中山不少制造业企业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思维不相适应。调研发现中山部分企业对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存在一定畏难情绪,不少制造企业不熟悉互联网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在企业战略制定上很少涉及互联网模式的应用。

(二)战略管理观念固化,因袭信息化的老路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中山制造企业有自己的网站,但大部分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比较低,仅限于web网页浏览、收发电子邮件、信息查询。网络营销定制、搜索引擎优化与推广、产品体验设计等深层次的服务使用不够。

(三)平台运营推广有限,缺乏电商领头企业

互联网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持和促进因素,发展需要营造氛围,抱团集聚,形成互利共赢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引进,从而促进中山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但目前中山尚无全国知名的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山本地电商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整体实力较弱。部分镇区虽然提出了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构想,但对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楚,很多方案还难以落实。

(四)“互联网+”人才短缺,复合管理精英稀缺

中山本土的高校资源不充裕,同时缺乏大型“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中山既掌握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制造业的复合型管理精英更是稀缺。中山市政府于2012年11月就出台了《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但这些政策缺乏对“互联网+制造业”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对解决中山“互联网+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的推动效果有限。

四、中山“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路径

(一)提高用户贴近度,促成制造业变革

“互联网+制造业”模式下,用户贴近度体现了对客户体验的重视和C2B的倒逼机制。距离最终用户较近的行业容易受客户需求的影响,从而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产生变革。沙溪服装等个性需求较强的消费品企业已率先向互联网转型,规模化个性定制模式已经开始在中山运用;中山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已经支撑柔性制造、按需制造等的装备,发展智能装备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强。中山传统制造业需要侧重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提供精准供应链服务、生产监控和节能减排,通过提高用户贴近度促成制造业变革。

(二)发展新型研发组织,提升企业效率

受空间、资源等限制,中山传统制造业研发设计环节主要在企业内部完成。云平台则可以为中山制造企业提供开放的协同服务,设计人员可通过共享平台,查看和利用云端设计资源和软件,实现企业内部及企业间合作与协同共享。

(三)创新制造模式,助力网络智能生产

面对个性化、多样化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中山制造企业需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在生产执行过程中,探索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云制造等全新生产模式。中山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跨地区的动态企业联合体成为现实,不仅能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设计、制造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化配置,还有助于提高中山制造业企业快速反应和竞争能力。对中山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网络化制造能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得以通过更灵活、更有效率的方式集聚资源,提升竞争力;中山中小制造企业则可在网络协同过程中找到与龙头企业合作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四)供应链协同,促进高效无缝对接

中山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与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直接连通,集聚供应信息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匹配精度和调运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产成品和在制品库存,缩短对客户服务的响应时间。中山制造企业应加大与上游供应商无缝对接力度,快速集聚行业内优质供应商资源,在最短时间以最低成本实现原材料采购的高效匹配。

(五)需求端连接,全流程用户参与

中山制造业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实现对用户的广泛链接,进而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通过用户行为和社交关系大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借助平台的集聚和交互功能实现海量用户与企业间的交互对接,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决策等成为可能。传统的渠道单一、封闭运行、单向流动的企业用户关系被打破,旧有的需求定位粗略、市场反馈滞后等问题得到破解。中山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营销平台,结合二维码、APP、移动O2O、3D体验等新手段和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互通的新型用户体验方式,丰富产品展示和营销渠道,从而增加用户粘性。

(六)发挥专业镇优势,寻求融合突破点

中山发展“互联网+制造业”需要从专业镇升级改造的需求出发,借助中山市政府与广东联通签署的《推进“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调动各专业镇企业发展“互联网+制造”的积极性。针对各专业镇的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搭建“互联网+制造”细分制造业行业平台,发挥各专业镇企业在模式创新、深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专业镇制造企业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开放联通物联网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云平台,力争为专业镇规模化工业企业提供网络协同制造、工业大数据应用、生产追溯管理等互联网制造服务。

五、促进中山“互联网+传统制造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制造业”区域合作

在“互联网+传统制造”融合发展方面,中山需要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有效对接,加快大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加强与世界先进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加大与国内和省内其他城市的区域合作,全方位提高中山制造的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中山与港澳台地区在智慧城市、电子商务、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鼓励大型企业开展“跨国制造业产业链”投资,促进中山“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紧跟泛珠合作新趋势,开展省区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主动参与泛珠三角“互联网+制造业”合作活动,从点到面促进泛珠三角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合作。

(二)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协同制造模式

推动互联网与中山制造业融合,提升中山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建设中山互联网型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设立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发展中山制造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业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中山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

(三)完善“互联网+制造业”孵化链条

优化中山孵化平台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器和中山创客·众创空间,通过孵化器培育创业创新环境,促进中山“互联网+制造业”模式的落地发展。结合各镇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重点扶植一批孵化功能强大、专业特色明显、孵化业绩突出的制造业孵化器,增强区域制造业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制造业孵化器跟“互联网+”模式结合。

鼓励中山众创金融街和全通教育“智慧教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以集聚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为目标,实行市区共建、市场运作模式。

(四)引入“互联网+制造业”创意源头

基于中山制造业优势,引入“互联网+”创意源头。在做好做专传统制造的同时,引入创新创意源头,借助中山流通中心的地位,从珠三角市乃至全国引入类似于阿里的创新创业源载体,鼓励创新企业的优质创意与中山的制造能力跨界融合,实现优势集聚,打造类似杭州“云溪小镇”模式的中山“互联网+小镇”。进一步增强全通教育与市政府、东区打造的“中山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对创客人才的吸引力,培养、聚集一大批制造业相关创意以及互联网人才。

[1] 潘 静.“互联网+”新业态下佛山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5(24):117-118.

[2]肖静华,毛蕴诗,谢 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2):5-16.

[3]金荣南.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58+157.

[4]车雨霏.“+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深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8):247-248.

[5]林志鹏.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报告[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2): 44-51.

[责任编辑:胡 冰]

F403.6

A

1005-913X(2017)07-0129-02

2017-04-26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

陈春慧(1981-),男,浙江宁波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中山制造业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