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耐力训练中“有氧”与“无氧”若干问题的重新审视

2017-12-23 15:39张亚莉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8期
关键词:有氧耐力比例

张亚莉/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对耐力训练中“有氧”与“无氧”若干问题的重新审视

张亚莉/广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体育部

有氧和无氧能力是专项耐力的基础,是各个运动项目耐力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耐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对有氧与无氧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具体方法到理论基础再到训练模式的一个发展过程。当前,认识不同专项运动形式(跑、游、骑、划、滑)下不同肌肉用力模式对相同运动时间(距离)能量代谢的影响,是决定训练负荷和方法能否相互借鉴的主要依据;厘清能量供应与运动时间、强度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是多维度认识项目供能特征的关键因素;把握有氧与无氧供能50%比例的演变,是提高专项耐力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耐力训练;重新审视

前言

有氧和无氧能力是专项耐力的基础,是各个运动项目耐力训练的重要内容。研究已经证明,不同运动项目对有氧和无氧能力的需求不同,高水平专项耐力的获得不仅需要出色的有氧和无氧能力,而且,还必须形成有氧与无氧能力的最佳比例组合。当前的耐力训练,尤其是在我国的耐力训练中,对有氧或无氧单一能力的训练已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方法,而在两种能力的组合比例关系上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专项耐力的训练,影响到耐力性项目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本研究以当前耐力训练中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其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为线索,结合我国耐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和分析有氧与无氧能力对专项耐力水平的作用和影响。

1.有氧与无氧能力训练的发展

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有氧与无氧能力及其训练,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之前提出“能量统一体”的概念之前,世界耐力训练基本还是以训练方法的探索为主,相继出现了持续训练、法特莱克式训练和间歇训练等一系列经典的耐力训练方法,这些方法的出现更多的偏重于实践应用,其效果的体现也主要以优秀运动员的获胜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测试设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耐力训练能量代谢等基础性问题,其中较著名的是瑞典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strand)对间歇训练方法的研究,证实了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能够促进机体达到最佳的生理适应,提出了间歇训练中不同运动和间歇时间对运动强度的影响,将间歇训练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强度三种类型。

近年来,人们对耐力训练的研究逐渐向分子水平深入。Bu rgomaster等人的研究表明,机体对低强度有氧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所表现出的生理适应没有显著性差异,有氧耐力均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该结果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他们认为,在分子层面,有氧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两种训练方式(途径)来实现——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和高强度的无氧训练,这两种训练都可以促进肌纤维中PGC-1α蛋白含量的增加,该蛋白可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及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同时提高机体对脂肪的利用,并且强烈激发骨骼肌细胞内源性GLUT4的表达,从而增加糖原的存储。

有氧与无氧训练在认识和实践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氧和无氧能力是一个能量代谢的“统一体”,对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来说,尽管由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所带来的局限性,在不同的时期对它们的关注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有氧能力还是无氧能力都不能单独成为一个项目制胜的惟一要素,形成符合专项代谢特点的有氧与无氧平衡才是耐力训练的根本任务。

2.不同专项运动形式与有氧和无氧能力

运动中耗氧量的测定、糖原与乳酸的关系以及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发现,使得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供应的渠道和方式逐渐清晰。20世纪70~80年代,瑞典及挪威的生理学家阿斯特拉德(strand)和罗道尔(Rodahl)基于早期的研究数据和成果,提出了人体在10s~120min全力运动中有氧和无氧的供能比例。这一成果为当时的耐力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以福克斯(F ox)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了能量连续统一体(energycontinuum)的概念,并依据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此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从宏观上界定了不同能量供应系统在不同运动中的参与情况。

我们往往会根据运动项目,尤其是体能周期类项目比赛时间的长短推断其供能特征,然后“对号入座”的指导训练。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显然没有考虑到人体运动动作结构的差异性(跑、游、骑、划、滑等)。列举4个同为周期性速度耐力项目的供能比例值,尽管运动持续时间均在90~120 s之间,男、女最新世界纪录(最好成绩)相差都不到7 s,但其有氧与无氧供能比例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500 m皮艇和200 m自由泳的有氧供能比例明显高于800 m跑和1500 m速度滑冰。

3.不同运动时间、强度与有氧和无氧供能

已有研究证实,在任何运动开始时,3个能量供应系统都同时开始工作,它们各自的动员速度或供能多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个能量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供能速度,二是所进行运动的强度大小。由于前者是人体所共有的生理生化特性,因此,后者成为决定3个能量系统供能比例的主要因素。

中、短程运动项目的距离或强度是决定能量供应,尤其是无氧无乳酸(ATP-CP)和无氧乳酸供能比例的关键因素。对于100m跑这类高强度运动项目而言,磷酸原(PCr)是最快生成ATP支持运动的供能物质,有研究显示,PCr能够在1.3 s就达到输出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至5s时糖酵解供能达到峰值,并一直保持至20s左右。这说明,高强度100m跑的前程(加速段)主要的供能物质为PCr,中程和后程糖酵解乳酸供能成为主要的能量来源。400m和800m项目是典型的中距离运动项目,其既需要速度又需要速度保持能力,因此,对有氧和无氧代谢系统都有很高的要求。

中、短距离项目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特征显示,专项输出功率是决定不同能量供应途径的主要因素。短距离项目的单位输出功率高,对磷酸原和糖酵解的需求大,而随着运动距离(时间)的增加,无氧供能的比例逐渐降低,有氧代谢成为供能的主要来源。

4.有氧与无氧供能50%比例的演变及其对耐力训练的启示

自专项运动中的能量代谢问题被提出以来,有氧与无氧供能比例,尤其是各占50%的临界点,就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广受关注并极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不仅涉及到不同专项的能量代谢特点,而且,对不同专项耐力的训练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有氧、无氧各占50%临界点问题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初普遍认为,该点出现在2~4min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该临界点被不断地更新。从“临界点”问题提出至今的40年中,有氧与无氧1∶1临界点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有氧供能比例所占份额不断增加。

5.结束语

有氧与无氧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及其对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认识,不仅反映了耐力训练方法与理论不断交替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竞技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历程。应该深入了解并认识这个过程,同时,还应该针对我国耐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紧跟世界的发展,尽快提高耐力训练水平。

[1]宋娟,贾伟平.PGC-1α与能量平衡及糖,脂代谢的关系[J].上海医学,2013,27(11):869-871.

[2]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6- 153.

猜你喜欢
有氧耐力比例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人体比例知多少
组成比例三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