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冠长尾雉研究现状

2017-12-25 16:46姚小刚
绿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姚小刚

摘要:指出了白冠长尾雉是地栖性林鸟,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由于人类干扰和威胁,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范围明显缩小。为有效保护该物种,不少学者针对白冠长尾雉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和人工饲养等方面对白冠长尾雉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研究现状;人工饲养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2009103

1 引言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国特有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受到的威胁却大于很多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将其列为易危种[2]。国外对白冠长尾雉研究主要在人工繁殖和易地引入领域,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白冠长尾雉进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和人工饲养繁殖等方面。

2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2.1 数量和分布

白冠长尾雉曾在我国的中部和北部山区分布较广[3],1970年以来的调查表明,其分布区多呈破碎的岛屿状,局限于河南南部 、甘肃东南部、 安徽西部 、湖南西部、湖北 、四川、重庆及贵州等地[4]。对我国白冠长尾雉的数量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白冠长尾雉的种群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5~7],对曾有白冠长尾雉分布的地点调查显示,已有46%的地点不见白冠长尾雉的踪迹[8]。

上述研究显示,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区域变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人为因素 (包括栖息地破坏、捕猎、破坏巢和卵等) 是主要原因。

2.2 栖息地

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类型多样,主要栖息在海拔500~1000 m的落叶阔叶林中,同时也分布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6],栖息地较为固定[9]。繁殖早期常选择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主要利用东偏东南和东偏西南坡向,且倾向于利用树冠层较高、落叶层盖度较低、厚度较高的栖息地,以便获得良好的隐蔽和取食条件以及食物资源 [10]。育雏期白冠长尾雉的家族群主要活动于针阔混交林中,多位于坡度较缓、东南方向的下坡位,距林缘大于 60 m 且距水源小于 30 m [11]。

在越冬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受不同尺度上的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之间还能相互作用。冬季白冠长尾雉主要受到地形因素、植被结构和栖息地景观结构的影响 [12]。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 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13]。在农田-人工林中的雄性白冠长尾雉在春季和夏季对栖息地的选择,可能取决于栖息地类型的植被结构[14]。

2.3 活動区

季节不同,白冠长尾雉活动区的面积变化较大。雌性夏季的活动区显著小于春、冬季,以冬季最大,春季次之。主要源于对相同生境的偏好,使白冠长尾雉在冬、春和夏季的活动区重叠[15]。

雄性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区春季明显大于冬、夏两季,尤以夏季最小,而雌性夏季平均活动区面积略大于春季。繁殖早期,由于雌鸟对高质量栖息地的偏好性,其活动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重叠;在育雏期,这一现象可能造成部分雌鸟在非繁殖期的集群 [10,15]。

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在繁殖期间较为依恋活动区,活动区范围随繁殖期结束而减小。活动区植被结构可能是导致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利用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 [16] 。在冬季,雄鸟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明显大于非繁殖期活动区面积,且选择利用栖息地,但随机利用活动区的栖息地 [13] 。

2.4 食性

白冠长尾雉为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树果、树叶和野草为其主要食物。其食性随季节变化,早春和冬季吃的几乎是植物,4~5月份进入繁殖季节也吃昆虫。秋季吃橡子和昆虫等,也会在农田吃一些农作物[6]。

2.5 种间竞争

在湖南白云山,同域雉类对不同群落类型的生境有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与白颈长尾雉 ( Syrmaticus ellioti) 选择 4 种以上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 ( Tragopan caboti) 选择尖叶四照花 ( 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 红腹角雉 ( Tragopan temminckii) 选择川钓樟 ( Lindera pulcherrima) 为优势种的群落。同域雉类会在活动空间和资源利用时间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位分化,以达到减小竞争、共同生存的目的 [17]。

3 行为学方面的研究

3.1 集群行为

白冠长尾雉集群方式分为雄性集群、 雌性集群和混合集群,以单性集群为主。尤其在冬季,均为单性集群。不同季节和地点,白冠长尾雉的集群强度和集群率存在差异,夏季集群行为频次明显低于冬季,冬季达到全年最高的集群强度[18] 。

集群活动主要发生在白冠长尾雉的非繁殖期。亚成体和成体在繁殖期有时也存在集群行为,可能基于繁殖需要。白冠长尾雉集群时主要活动于混交林、幼林和茶灌中。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该模式可能只是白冠长尾雉多种集群形成模式中的一种[19]。

白冠长尾的集群方式因性别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雄鸟领域性强,很少与其他雄性个体集群;而雌鸟集群倾向性强,通常以 4~6 只的群体游荡于雄性的活动区之间,与该活动区的雄鸟组成不稳定群体,偶尔与其他群暂时组成更大的群体。雌、雄白冠长尾雉集群方式的不同可能与经受的捕食压力和交配竞争强度 (雄>雌) 有关[20]。

3.2 夜栖行为

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主要受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影响。基于隐蔽需求,白冠长尾冬季夜栖通常选择常绿针叶树种,而夏、秋季也选择一些盖度好的落叶阔叶树种。白冠长尾雉夜栖时间和地点较为固定,天气恶劣则不固定。雄鸟常单独夜栖,而雌鸟常夜栖于同棵树上,这可能因为不同性别对群体依赖程度不同造成的[21]。

3.3 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1 d之中,白冠长尾雉存在2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雌性白冠长尾雉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晚2 h。白冠长尾雉的行为包括移动、觅食、警戒、梳理、休息、对抗和育幼,其中移动和觅食为主要行为,二者占到总频次73.81%。雄性个体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远低于雌性个体。移动、取食和对抗行为频次比例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秋、冬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低于夏季,而夏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低于冬季。此外,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在个季节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3.4 繁殖行为

白冠长尾雉产卵期在3~6月之间,产卵时间可能受气候影响。雌鸟负责孵卵,孵卵期平均每1.3 d离巢1次,平均每次离巢时间为106~140 min,常于午后离巢,阴雨天较少离巢,离巢时间和当时环境温度显著相关。繁殖期若巢被破坏,雌鸟可能再次营巢繁殖[23]。

4 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利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表明,神农架、金寨、董寨、广水4个白冠长尾雉地理种群有25种单倍型,广布于各种群,39个多态位点,变异全是转换;分组方式为“神农架种群/金寨种群/董寨种群、广水种群”;研究个体的线粒体单倍型聚类树分为两支,但都不是单起源;核苷酸差异分布和Fus值证明白冠长尾雉4个种群历史上都没有种群扩张迹象;导致白冠长尾雉濒危的原因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栖息地破坏甚至丧失和人为猎杀等[24]。

5 解剖学方面的研究

白冠长尾雉内脏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与家鸡相似[25],其消化系统和其生活习性相适应,如小肠相对较长,嗉囊不甚发达而盲肠较发达,说明其贮食能力稍弱且植物性食物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肝约占体重的1.3 %,这一比例比其他雉科鸟类都低,肝与体重的相对重量与其地栖程度成正比关系,即白冠长尾雉的地栖性不如其他雉类强[26]。

6 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白冠长尾雉卵壳分为表面晶体层 、栅栏锥体层和壳膜层,栅栏层有很多蜂窝小孔;卵壳表面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有关,气孔横断面呈细漏斗状,在其上半部有颗粒状填充物。白冠长尾雉野生和笼养个体卵壳成分有显著差异 [27]。野生较笼养的白冠长尾雉所产卵的结构更紧密坚固,因此更适应自然环境[28]。

白冠长尾雉红细胞膜上存在C3b受体,证明其紅细胞有免疫功能,也说明白冠长尾雉具有免疫系统。白冠长尾雉红细胞C3bRR率及ICRR率分别为38.02±2.75(%)和22.90±1.63(%),C3bRR率和ICRR率之间差异极显著 [29]。

7 人工饲养方面的研究

7.1 饲养

白冠长尾雉属杂食性鸟类。春季早期主饲料占饲料总量的70%,青饲料占30%。在其配对产卵期间,要增用熟鸡蛋、黄粉虫、鱼骨粉、维生素和钙片,主饲料占总量的65%,青饲料占30%,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占5%。夏季主饲料占总量的 60%,青饲料占 40%。冬季要增加白冠长尾雉热量的摄人,主饲料占总量的 75%,青饲料占 25%。白冠长尾雉的饲料种类要多样,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配比,适时、适量增加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30]。

7.2 疾病治疗

笼养雌性白冠长尾雉难产可采用按摩、开塞露点滴和喂药的方式使其成功产卵;病情严重时可通过手术将卵取出,然后予以缝合和给药治疗。治疗后母雉痊愈且恢复产卵[31]。

白冠长尾雉患巴氏杆菌病早期使用恩诺沙星、氟哌酸可控制病情。用药时剂量要合理,连续用药3~5 d,要选择几种药物交替使用,避免病菌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减少应激,就可减少该病的发生[32]。

白冠长尾雉可患大肠杆菌病。可用杆菌快克分早晚2次饮水给药,同时也对未患病动物饮水给药进行预防。对病患于肩下翅根部肌肉注射庆大霉素,3万IU/只,1 d 1次,连续治疗5 d。注射静脉能量合剂以支持治疗。通过对症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33]。

河南首次发现白冠长尾雉感染鸡异刺线虫的病例。感染鸡异刺线虫后易感染致病菌而引发疾病。在白冠长尾雉饲养过程中,要注重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和驱虫[34]。

8 结语

我国学者对白冠长尾雉的生物学展开了较多研究工作,对该物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有效对其进行保护还远远不够。白冠长尾雉与同域雉类的生态位关系、野生种群的食性分析、繁殖行为、鸣声与行为的关系、人工种群野外放归等都是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正旺,丁长青,丁 平,等. 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现状与保护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3,11(5):414~421.

[2]IUCN.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2011-01-14].https://www.iucnredlist.org.

[3]郑作新,谭耀匡,卢太春,等.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四卷:鸡形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73~75.

[4]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吴至康,许维枢.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贵州的分布与数量[J]. 动物学研究,1987,(01):13~19.

[6]胡小龙,王岐山.白冠长尾雉的生态研究[J],野生动物. 1981,(4):39~44.

[7]余志刚,蒋 鸿,李 峰,等.妥打自然保护区鸟类及白冠长尾雉消失原因分析[J].贵州科学,2011,29(3):44~49.

[8]ZHOU C,XU J,ZHANG Z. Dramatic decline of the Vulnerable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endemic to central China [J].Oryx,2014:1~6.

[9]吴至康,李筑眉,許维枢. 白冠长尾雉的分布与种群密度[J].贵州科学,1991,9(3):215~219.

[10]刘 阳.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雌鸟活动区及扩散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6.

[11]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等.白冠长尾雉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J].动物学研究,2002,23(6): 471~476.

[12]XU J L,ZHANG X H,ZHANG Z W,et al.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enan Province,China[J]. Zoological Research,2010,31(2):198~204.

[13]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等.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5(5):416~423.

[14]XU J L,ZHANG Z W. Home range and habitat composition of male Reevess Pheasants in an agricultural-forest plantation landscape in central China: a preliminary report [J]. Chinese Birds,2011(1):53~58.

[15]卢 珊.大别山地区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活动区与扩散行为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7.

[16]孙全辉,张正旺,郑光美,等.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J]. 动物学报,2003(3):318~324.

[17]宿秀江,何建军,薛亚东,等.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J]. 湖南林业科技,2016(2):26~33.

[18]赵玉泽,曹婉露,余 进,等.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研究[J]. 生态学报,2016(9):2513~2520.

[19]孙全辉,张正旺,阮祥峰,等.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11~117.

[20]张晓辉,徐基良,张正旺,等.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55~259.

[21]孙全辉,张正旺,朱家贵,等.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1):108~112.

[22]赵玉泽,王志臣,徐基良,等.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J].生态学报,2013,33(19):6021~6027.

[23]邱 阳.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的繁殖行为和营巢成功率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10.

[24]常 江.白冠长尾雉部分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6.

[25]路纪琪,吕九全,牛红星,等. 白冠长尾雉部分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学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89~91.

[26]路纪琪,吕九全,朱家贵,等.白冠长尾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85~87.

[27]常崇艳,张正旺,陈晓端,等.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卵壳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78~82.

[28]常崇艳,马 辉,张正旺. X射线衍射对3种雉类卵壳晶粒度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42~245.

[29]王 玲,周绪正,尚志峰,等.白冠长尾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特产研究,2008,30(3):10~12.

[30]溪 波,朱家贵,阮祥锋,等.人工饲养白冠长尾雉四季饲料的配比[J].中国畜禽种业,2012,8(9):134.

[31]溪 波,朱家贵,张可银.人工圈养白冠长尾雉难产治疗方法[J].野生动物,2011,32(3):160.

[32]邓大军,关伟杰,李 玮,等.白冠长尾雉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河南畜牧兽医,2013,34(8):50.

[33]耿艳杰.白冠长尾雉等鸟类感染大肠杆菌的诊治[J].经济动物学报,2011,15(2):85~87.

[34]卜艳珍,王念伟,张学成,等.白冠长尾雉感染鸡异刺线虫的报道[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8):88.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