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作”老我有解药

2017-12-26 19:14赵亚娟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保健品儿女子女

赵亚娟

家有“作”老,如有“煎熬”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阅历丰富,会给我们一些宝贵的人生指导;老人能带孙辈,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精力和金钱;老人有益天伦,可以让儿孙更好地体验家风传承,天伦之乐是最好的心灵慰藉。可现实生活中,父母子女选择分开居住的大有人在,最重要的原因在“色难”。按理说,中国人自古就有“孝”的传承,可为啥现在“不给父母脸色看”竟成了一件难以做到的事?一颗恭敬的心,一种谦和的态度对待老人的“色悦”非子女不想,只因对事物判断标准不同而导致观念不同,比较容易引发冲突而已,儿女有些时候也觉得父母比较“作”:

“我妈年纪越大越喜欢管我的事儿,不听她的还不高兴,常常朝我发脾气。”

“我妈最喜欢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小姑娘、小伙子,在他们的蛊惑下,买保健品从不手软,我们怎么劝也不听!”

“我好意劝我妈,她觉得听得不顺耳,认为我在教育她,一点不讲道理!”

“我刚说了一句,‘妈,菜咸了,我妈一脸不高兴,放下筷子不吃饭了,吓得我不知咋办!”

“爸妈现在退休后,在家吵架频率越来越高。按理说,两人磨合了一辈子,应该越来越包容,怎么反而矛盾越來越大呢?”……

不少儿女面对年老父母的古怪言行普遍感到困惑,小时候在孩子心中形象高大的父母,慢慢变成了不讲道理的“老小孩”。“老小孩”打不得、骂不得、道理讲不得,儿女们无奈叹息又束手无策。

专家们认为,人年龄越大,本性显现就会越多,“作”老的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尤其是感觉几十年的经验集于一身,轻易不愿意接受别人包括子女的支配。况且现在的老人在经济上又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安乐窝”,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消费观念,所以碰到子女约束就会觉得不舒服,碰到子女抱怨就会伤心,碰到子女叫嚷就会生气,碰到子女劝说也会当成挨训或被教育,碰到子女的脸色就会爆发!

你看到的“作”,可能有他的无奈!

症候1 老奶奶变成了“刻薄鬼”

一敬老院里,有一位老奶奶,几乎每天都招惹各种事端,跟别的老人吵架,嫌饭菜不合胃口,觉得护理人员对待她不够尽心,每天能想N种办法刁难护理人员。于是乎,护理人员一起抱怨:“这个老人好刻薄,真是讨厌,‘作死了!”

当儿子一家从国外回来看他的时候,老奶奶比任何老人表现得都好,跟周围的人和蔼可亲地打招呼,逢人便说:“我儿子从国外回来看我了!”把儿子带的好吃的跟周边的人分享,跟护理人员分享。老奶奶完全像变了一个人,每天都笑呵呵的,再也不苛责身边的护理人员了。

老人独白 你们都不回来看我,我实在是太闷、太孤独、太寂寞,我得自己找点事做啊!

诊断 孩子哭闹是为了让家长能够给他们多一点的关注,孩子不吃饭是为了爸爸妈妈能够多一点的心疼自己……其实,老年人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引起周边人的注意,让亲人在自己身上多一点关心。

症候2退休后老爸变成了“百事管”

有人说,退休就像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但是退休后的陈大爷一直没有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他整天郁郁寡欢,每天早上除了去喝早茶,几乎一整天都在书房里看书看报;他对子女的事情十分紧张,工作、生活样样都要管。经常帮儿子安排相亲,弄得儿子很不自在。不仅如此,陈大爷连儿子上班、逛街穿什么都要经过他的审批,还规定晚上出去不许超过12点回家。儿子为此很烦恼,向朋友倾诉:“前几年老爸虽然管得严,但没有到事无巨细都要管的程度。退休后,老爸忽然‘疯狂地掌管我所有的一切,感觉自己没有了人生。沟通没起作用,架倒是吵得不少……”

老人独白 退休后,没事做,儿子是我生活唯一的重心,我不管谁管,我不找事做谁给我安排事!

诊断 这属于比较典型的“退休综合征”。退休后,脱离工作岗位,会让人有一种不再被社会需要的感觉,这会让人的自我价值感有所降低;此外,退休后因受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安全感。因为自身内在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不足,所以要竭力去把握、掌控外界,要让外界的人和事符合自己的意愿,让外界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和预料之中,这样自己心里才有一种踏实的、安全的、“我是对的”感觉。

症候3 父亲慢慢成了“暴老头”

英音的老父亲平日在家经常喜怒无常。有一次半夜,他非说家里有股特别大的怪味让他睡不了觉,起床大发脾气:“这么大的味儿你们是怎么睡的!快都给我起来!”然后到处喷洒香水。他为人特别敏感,常常怀疑自己的儿女背后说他的坏话,经常为一句话猜疑并联想很多,弄得英音苦不堪言。另外,老父亲心情变化得也特别快,上一秒还笑嘻嘻,下一秒就不知道是什么把他惹生气了,无缘无故向家人发脾气……

老人独白 生活无聊,有话没处说,总想发脾气,后来连儿女们也说我脾气暴躁,嫌弃我,我就索性破罐破摔,他们爱怎么着,随便!

诊断 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认知能力下降,在生活中会变得更加谨慎,以避开危险并保持健康,这使他们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神经质”。同时,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变得挑剔,不再像原来那么外向和容易相处。但是,有的怪脾气背后是某些疾患在作祟,做儿女的不能掉以轻心,视程度轻重带其去医院检查。

老人的“作”,一方面体现在对子女的控制欲太强,老想着对自己的儿女的婚姻生活指手画脚,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而这也会造成儿媳或者女婿的反感,然后就会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一般来说,“作”的老人必然是和子女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整天生活在一起,因为差异的存在,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面对矛盾,老人会哭天抢地地抱怨子女老向着自己的配偶说话,说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其实在外人看来这就有点无理取闹了。

著名情感作家苏芩表示,老年人“作”,其实是寻找自我价值的表现,也是其保持活力的表现。

老年人的“作”,是对自我价值的不自信造成的,是心理失衡的表现。人的心理平衡有三个支撑点:社会角色、挚爱亲人和生理健康。社会角色在退休后逐渐隐退,生理健康和挚爱亲人对老人来说就至关重要,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老人心理的彻底崩塌。endprint

老年人的“作”,是没有活力,没有安全感的具体表现。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五成以上的老人缺乏安全感。在对20余名老年人的采访中,半数以上的老人均表示渴望安全感,其中,农村老年人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生理上,老人怕得病;生活上,老人怕花钱;心理上,老人怕上当……

“作”,要拿什么来拯救你!

一个男人开着法拉利带着年迈的老母亲去庙里上香,车子开进寺院,很多人侧目。老人下了车走进庙里,香很贵,老人挑了最便宜的一炷香。叩拜完,上过香,他们就走了。而庙里很多香客就不解了,这个男人那么有钱,怎么就不给母亲钱买香呢?不料过了一会儿男人独自开着跑车回到寺庙,拿出了钱给寺里的和尚说:“请帮我多上几炷香,记在我母亲的名下,她信这个,但请别告诉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老年人需要的是尊重。合理的爱不是包办一切,而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认同被尊重。与老年人相处,讲究的并不是“理”,而是根据老人的不同特质,用各种技巧和方法避其锋芒,巧妙地化解很多不快与尴尬。

应对招数1 倾听是最好的关心

适应症 老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争吵

应对招数2 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去做

适应症 有“退休综合征”或感到特别孤独、寂寞

他的故事

张慧敏的父母,今年都60多岁,女儿成家后,家里就剩下老两口。“最近半年,爸妈吵架非常频繁,都是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秋节还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弄得一家人都没过好节。”张慧敏为此苦恼不已。针对父母吵架,专家的建议是:应该关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倾听。儿女不偏袒一方,可以采取“隔离法”进行化解。比如妈妈做饭,孩子可以说“爸,你看我妈正在做饭,走,我陪你下楼买瓶酒”,将父亲带下楼,他可能会和你叨叨母亲的这不对那不对,但是他发泄完了就会回归理性。

父母在唠叨、抱怨、发火时,可以不要打断这个过程,用心去倾听,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只会火上浇油,于事无补。倾听既是为了找出症结,思索解决之道,是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尊重,自己的关心。

他的故事

马军在质监局工作,对于辨别合法、非法保健品有一肚子知识,可这知识在她母亲那儿却丝毫用不上。“我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买保健品就像着了魔似的,我家各种保健品堆了十几种。我跟她说了多少遍,保健品不可能对治疗疾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那些推销员一叫阿姨 ,她就高兴地掏了钱,我真没招了!”马军说。

面对马军的询问,专家表示,老年人退休赋闲,心理上感到空虚,若有所失,既往对事业的兴趣和注意力也会转到对自身的感觉变化上来。一个人如果过分注意自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尤其是得了老年病的老人,对身体就更加关注,这样就会寄希望于各种保健品能够治疗疾病,让他们延年益寿。

作为儿女,还是要常回家看看,平时多给老人关心。或者建立一个家庭微信群,多发些保健养生知识。再就是发出一些心理学上讲的没有意义的邀请,比如邀请父母做一些自己爱吃的饭菜,父母就会很高兴地忙活起来。有时我们给父母说:妈,你孙子今天非要你来陪他玩。这些制造与父母相处机会的邀请,有利于排解父母的孤独,分散他们对健康的过度关注。

堵不如疏,对于父母执着某事,如果着眼于摆事实,讲道理,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因为父母会认为你是在用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待她。还不如转移其注意力,多给父母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忙”着,不至于闲下来。

应对招数3 满足老人“管控”的欲望

适应症 比较缺乏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欲比较强的老人

他的故事

邹肯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父亲在业内是权威,是一名好老师。“从小对我就特别严肃,要求又多又高,一旦达不到,他就会上‘政治课,一堆道理砸得我晕头转向。我无力反驳,只能选择拒绝交流。我母亲则是一个特别喜欢唠叨的人,而且这些唠叨很多并没有太大意义。比如她想让我穿某件衣服,我明确表示不想穿,母亲还是会喋喋不休,我真的感到那是一种‘自说自话,所以到后来也不愿和她交流了。”

“高考时,本来我是想学金融的,可父母坚决反对,硬逼我改成了工商管理。毕业后,安排我去了一家国企做行政工作。可那家单位人事过于复杂,我总不能适应,只做了半年,便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辞职了。出来后,我想创业,就和同学一起开起了小吃店。那段日子,我们真的非常努力,可店依然无法盈利,撑了三个月,还是以失败告终。又在父母安排下进了这家国营企业做人事,直到现在。”

“我试着自己买点基金玩玩,开始做得蛮好的,后来父母听说了,也想炒,又嫌开新的账号太麻烦,要和我共用一个账号,结果最近因为大家的理财观念不一样,产生了矛盾。另外,他们还总是催促我赶快谈朋友、结婚,就像完成任务一样,现在我一听到他们说这个话题就会特别烦。”

面对邹肯的问题,专家表示,其从青春期到现在,父母并没有给他自由选择并证明自己的机会。从父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保护。可人和人之间是需要边界的,可邹肯的父母却不明白这点。如果父母始终不愿放手,又不想恶性循环下去,那就得另辟蹊径。比如,让父母管基金账户,只对父母设一个时间目标就行,这样做一段时间,父母也许会因为理财的心理压力大而还账户于你。父母推荐的工作,既然硬辞不准,那就经常将问题和不适告知他,让他想办法解决。长而久之,他自己都会觉得烦,对此的管控欲望也会慢慢降低。推而广之,可以让老人管点小钱,管点小事,以满足其对于家庭和生活的掌控欲,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又兼顾其“面子”,讓他觉得自己承担了一项对于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任务,增加对自我价值的提升感。

懂他的“怕”,你才有机会改变他的“作”

人老了最需要“安享晚年”,前提是“安”,只有“安”了,才谈得上“享”。是什么让他们感到难“安”,觉得“怕”呢?据调查,老年人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自我健康、子女自立、隔代教育、婆媳关系、再婚等。

对于身体上失能的老人来讲,当然怕的是“病无所养”,除了医疗保障之外,家人的细心照料和关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儿女的探望、及时发现老人身体上哪怕是非常细小的一些变化都会让老人觉得“安”,怕的是儿女的“忙”!

老人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成人,当然怕的是“老无所依”。社保、医保、商保这是其中的一部分,父母最大的依靠莫过于自立的儿女。儿女有家有业,老人觉得“安”,怕的是儿女的“啃”!

家庭关系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主流,后半生有大部分精力是在此。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人的“安”。隔代教育、婆媳关系、再婚等问题的处理和应对,影响家庭气氛,影响幸福指数。家庭和谐,老人觉得“安”,怕的是家务事的“绕”!

俗话说:母慈儿孝敬,家和万事兴。子女要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心安,让老人拥有体面、尊严的生活。老人不担惊受怕,也就少却了“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健品儿女子女
保健品知识ABC
天山儿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江湖儿女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