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辨·深度

2017-12-26 10:38成颂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性作文思维

成颂

上世纪90年代以降,话题作文凭其宽限的文体要求,顺应了“有话可写”的普适性要求,长期强势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因其文体的模糊性和散文式的阐述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广受诟病。而论述文崇理性,尚思辨,求深度的美学特性正成为新高考作文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如: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毋庸置疑,2016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是我省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由此拉开了新高考作文改革的序幕。正如浙大教授陈建新所言:“今年高考语文是第一年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我们规定:如果在文章的格式和语言风格上不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即使文章写得再花团锦簇,最高分也不能超过49分。这样的规定明年还会更严格,这是文体明确之后的考试要求。”显然,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剑指话题作文难以改良的劣汰基因:一者,三段式的“套话作文”已成泛滥之势。其显著特点是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二者,文体不限的“文化随笔型作文”已然异化为伪写作。学生满足于滥情抒写,无病呻吟。其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不做深入开拓。这样的写作,让高中生逐渐远离了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和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普遍缺乏理性思辨能力,不擅长说理,不能深度分析现世问题。故此,不论从新高考境域下作文的审美价值取向而言,还是从学生核心素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以及深度分析能力势在必行。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多方举措,炼制“良药”,祛除话题作文多年沉积的弊病。如何将新高考作文的审美取向——理性·思辨·深度炼制成一剂“良药”?笔者从三个维度探究秘制策略,以祛其弊。

一、理性审视,以祛滥情阐发之病

论述文中的“论述”即理论性的描述,对现象进行单一或者归纳性的阐述,并提出其中问题或解决之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论述。它是直接表达作者主张的文体,以理服人是其目的,说理是它的本质。然而,话题作文,在散文式的滥情抒写过程中,学生易于感性膨胀,“热情冲动”而背离论述的初衷,亟待理性的规范和约束。理性是相对感性而言,要求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问题,把自己的固有成见和情感倾向彻底扬弃,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评论现世。这正是论述文的精髓要义,也是新高考作文审美取向之一。

结合日常作文教学,笔者简述几种培养理性精神的方法。

1.锤炼原点思维, 让理性有生发的源动力

“滥情阐发”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背离话题核心,另起炉灶,将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作了目标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反而被忘记或都被放到了次要地位,从而导致了既定目标的转移或忘却,致使原定目标在“热情”的抒写中被消解了。与此相反,原点思维理论要求对情感进行理性自控,对问题答案要追根溯源。应用到论述文,要求论述回归事件本真和问题起点,理性求证,逻辑阐发,以此遏制滥情的蔓延。

如:2014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门与路”。

诸多考生一派“文艺腔”,用散文化的笔调阐述“门与路”的象征意义。当然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忘却了“门与路”的本真意义,致使论述缺乏源动力,思想的拓深显得虚无缥缈。“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考生能够从“门与路”的原点意义切入,然后展开阐述,最终回归原点。如此,会使论述有坚实的基础,主旨会显得“源深而流长”。

那么如何锤炼原点思维?首先,日常作文训练,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提供原点思维材料进行思维操练。如“邯郸学步”,学步本身有错吗?如果没有,学习者错在哪儿?这可引导学生穷本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鼓励学生多质疑反思。反思意识、质疑精神是思想的种子,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生发点,更是论述文写作的动力源泉。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与人品”,文如其人还是不一定如其人?如果是,那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儿?如此质疑,考生一定能够找到主旨原点,也即立意的高点。

2.营造说理之境,让理性有生发的土壤

作文课堂上,多营造对话的情境。对话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理性精神。因为对话不是一方的行为。强词夺理必然使对话难以为继,只有沟通协商,理性说理才能让对话持续发生、讨论不断深入。如某次作文课的暖场开始:“生甲作为朝核六方会谈之一的美方代表,你如何劝说朝方放弃核试验?生乙作为朝方代表,你如何应对?生丙作为中方代表,你如何斡旋?”置身于拟定的国际舞台背景中,学生能够进入理性、冷静的角色中。在此境他们只能以理服人,否则会导致会谈终止。诸如类似的情景犹如沃土,能够让理性精神茁壮成长。当然,偶尔为之肯定不行,必须常态化。所以,论述文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经典推介、读后感和“网络跟帖”的形式设置对话情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拓宽视野范围,让理性有发展空间

当下诸多学生假大空的论调,很大原因是他们生活的参与度低,对现世的格局态势一知半解,造成視域狭窄。那么他们只有去找屈原,苏轼,陶渊明,李白,居里夫人……来解读当下的问题;用曹雪芹与《红楼梦》、司马迁与《史记》……来解决现世的困惑。长此以往,理性何存?为拓宽学生视域,延展其理性空间,笔者做了诸多尝试。

其一,时政大事全班热议。将重大时政事件作为教育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以此拓宽他们的视野,实现“思想的积累”。热议前一周要布置好资料收集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观影、访谈等方式获取素材,记入专用的素材本。热议中可以提供一些网民非理性的议论作为靶点,以此激发学生理性思辨精神。每次热议都是一次视野开阔与否的大比拼,因为谁占有的事实资料更全面精到,就更有说服力。况且要求学生在占有丰富的事实材料的前提下讨论,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科学理性的精神。endprint

其二,课前3-5分钟有主题演讲。演讲者欲成功推销自我理念,必须以理服人,这也是理性精神的精髓。具体操作流程:以月为单位,每周一个主题(5人演讲),通过调查采集演讲主题。主题公示后,学生开始准备材料。

学生在准备“理”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演讲中的“以理服人”,培养了理性精神。

二、慎思明辨,以祛片面固化之疾

思辨能力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新高考作文重要的审美取向,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思辨,即慎思明辨,力求规避观点的直线性、片面性和凝固化,要求用立体、辩证、发展的思维分析问题。然而,时下诸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哲学思辨和自我建构,导致看问题片面单一,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就写作而言,他们看不到所给材料反映的宏观境域,而是断章取义,片面论之;认识不到事物将来的发展走向,思维固化,观点陈旧。欲祛此疾,务须提升思辨能力。

1.辩证分析,培养哲理思辨能力

辩证分析,要求以发展变化的眼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学会在彼此关联中看待世间万物;全面分析,一分为二阐述观点,避免观点绝对化、阐述顾此失彼、论证静止孤立,学会站在哲理思辨的高度分析、解决问题。

如2012年浙江卷“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考生在分析材料时,应思辨看待。一者,鼓掌的人,甘于平凡,学会欣赏他人;面对竞争,心态平和。二者,奔跑的人,不甘平庸,孜孜以求,唯有努力拼搏方能体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分析到此,考生方能站在哲理高度取舍作文的立意角度,否则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泥潭。作文教学如何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呢?

其一,有计划地举行班内分组辩论赛。

墨子有言:“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可以显见,辩论本身就是充满思辨的过程,况且想在辩论中取胜,必须学会思辨,否则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而陷于被动。所以有组织的辩论赛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其二,多做思辨思维操。略举一例:

春蚕:吐丝方能离去。(正)

作茧自缚。(反)

天平:公正无私的楷模。(正)

谁多给点就倾向谁。(反)

如此经常训练,学生会自觉地用思辨的思维去审视周围发生的是是非非,而不会习惯性的随大流,成为别有用心者煽事的“水军”。这种哲思理辨会内化为个人特质,那么审辨性地创作也是自然之事。

2.思辨读写,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与写作,一者为语言的输入,一者为语言的输出,思维是两者的桥梁。思辨阅读积淀的内涵,经由思维这一桥梁,通过思辨写作而输出。基于作文二级转换理论,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训练,可为思辨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如我们在教学鲁迅《拿来主义》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思辨阅读。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拿来主义,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批判接受:“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受此启发,我在培养学生思辨写作时,很受用的一个方法是:鼓励学生针砭时弊地写时评杂感。“文章合为时而著”,学生在时评杂感中必然渗透了对社会、人生的审辨思考,从而锤炼了思辨思维品质。这对于论述文的思辨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拓深文旨,以祛淺层陋见之症

语言浅陋藻饰,思维平面延展,思想简单肤浅是当下诸多高中生在话题作文中显露出来的病症。究其因,许多学生对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根溯源,弄清因果缺乏兴趣。故而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很难达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效果。那么如何锤炼学生深度思维,拓深文旨,就成了事所必需。就论述文写作而言,对某一现象,我们既要学会寻波讨源,挖掘引发事件的深层原因,分析酝酿事件的大背景,又要对事件结果进行前瞻,由此拓深文章旨意。

1.执果索因,穷根溯源

欲立意深刻,我们可运用原因分析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斟酌,探索诸多因素中的根本原因,直到找到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立意之处。

如最近媒体热议的两次“老虎吃人事件”。

针对这则材料作文,可以执果索因,挖掘人被老虎吃的原因:管理不善,经济困顿,规则意识淡薄,漠视生命……

顺此,层层推进,去发掘事件的根源,最终确定深度立意点。日常作文教学训练亦可以循此思路,执果索因,逐步深入,锤炼深度思维。

2.追溯背景,纵深立意

追溯事件发生的背景,方能知人论世。写作也应如此,方能去除表象,把握其本质,获得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可用“背景分析”思维模式,即由社会现象出发,洞察这些现象产生的诸多背景、条件,酝酿事件的大背景,也就是文旨的深度指向。

如2017年3月4日,一段一男两女在北京地铁10号线内因扫码引发骂战的视频传出,引发公众热议。

针对此事件作文,学生可以追溯酝酿事件的背景和条件:男士粗俗无理,女孩扫码侵权,公民道德素质整体下滑,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集体漠视……

由此,逐渐将笔触延伸至社会大背景中,纵深立意。日常作文教学,按此法反复训练思维的深度,学生的论述才会入木三分。

3.前瞻观照,先知预判

所谓“前瞻性分析”是指在写作中面对各种现象,推测这种现象的终极走向以及继续发展将会带来的利弊。就作文而言,思维的前瞻性越高,立意也会越深刻。

如曾经引发媒体热议的西安“绿领巾”和包头“红校服”事件。

针对诸如此类事件作文,我们可以通过“前瞻性分析”思维模式进行分析。由于教育功利化日趋严重,引发诸多类似的教育“冷暴力”事件。 我们可以大胆前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然是学生,将学生人为的分成三六九等,对后进生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更为甚者,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亵渎,使教育的公信力丧失殆尽;再拓深至城市,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杀鸡取卵似的 “政绩观” 和唯“GDP论”,这会将整个社会和国家推向迷途。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过程显示出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低,表现在作文中就是立意的高下。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反复锤炼这种思维,思想的触角就会主动自由地伸向一层又一层的深度,学生可以逐渐解决写作虚空漂浮的困惑。

概而言之,理性、思辨和深度美学特质已然成为新高考作文最为核心的审美取向。顺时而动,我们必须探究这些美学特质的内涵及其建构策略,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按此要求进行作文训练,不断提高写作论述文的水平,以此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终达到“高考成绩”和“核心素养”双赢的目的。

[作者通联:浙江江山市清湖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性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