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27 02:27徐严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志的重要性、志向的内容以及志向的实现等内容,对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08-02

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一个缺少精神之“钙”的人不可能健康成长,更无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培育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

一、传统文化对立志的重要性的认识

理想是人们在时间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理想相对性的词汇是“志”。《说文解字》中对志的解释是“心之所向也”,中华民族非常富有理想信念,对立志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1.立志是为人的最基本条件。西方学者认为,人是有思想的芦苇。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精神的,有意识的。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精神需要,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精神需要,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而禽兽则“无义”,而在所有的精神元素中,立志尤其重要。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于军队而言,可以没有统帅,但是对一个人而言,不能丧失志向,因为在人的精神系统中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理想信念失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坍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告诫人们,“人无志,非人也”[1],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他就不配做一个人。可见志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件。

2.立志是人生的根本和定向器。人生旅程需要有航向和目的地,必须有行为的中心。志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木,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有本故也”[2]作者把立志比作种树,一个树之所以能从很小的树苗长成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是因为有树根。志向就是人从微不足道变成栋梁之才的树根。叶适说:“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3]。在叶适看来“志”就像射箭的靶子一样,是人生的主宰,离开了箭靶,人生就没有方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4]王阳明告诉我们,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缰绳的马,到处乱跑,其结果只能是徒耗许多气力而一无所获。没有立志的人生就像没有根系的苗木,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就像没有不能控制方向的船舶,没有缰绳的奔马,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和经历,最终仍然一无所成。

3.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立志是是学习的起点,事业大大门。在重视读书求学的中国古代,立志在学业中地位非常重要。“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理,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5]“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尤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随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7]。

二、優秀传统文化中的志向

从志向的内容来看,有修身做人的理想。中国古人为我们的人生志向设立了“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和庸人这样的人格发展阶梯。“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8]按照孔夫子的理解,人分五个等级。“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在人格等次中,圣人处于最高等次。在孔子看来,“圣人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圣人的品德修养符合天地之道,能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并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虽然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并非所有人的修为都可以攀上如此高峰,但是只要树立了成为圣人的远大理想,“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做不了圣人怎么办?人们还可以成为贤人、君子和士人。贤人是言行合乎立法和常规,可以成为天下人表率的人,他们的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们虽然富有,但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们施恩惠民,天下人都不贫穷。贤人不仅自身足以示范天下,而且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恩泽百姓。比贤人次一等的是君子,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君子从品行来看忠信仁义,明智通达,言语委婉,能努力坚持理想,自强不息。君子以下是士人,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行为有遵循的法则,有自己的操守。富贵不能对他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他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以上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而没有原则,不明事理,凡事随大流,不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的人是受人鄙弃的庸人。

社会政治理想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特征的预见和设想。是人们对公正与合理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在《诗经》中劳动人民表达了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美好社会的向往。达则兼济天下是很多仁人志士的政治抱负,造福苍生,为万事开太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路,有不同实现政治抱负的路向。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孔子告诉人们说如果以德治天下的话,老百姓就会像星辰围绕北斗星一样拥戴君主的统治。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不具有强制力,因而重德治轻法制的思想不太适应社会需要;荀子在继承传统德治的基础上,提出了“治之经,礼与刑”,认为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用刑,开创了“德刑并举”的先河。面对老百姓“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老百姓的悲苦的命运,孟子强调“仁政”的极端重要性,“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基于对人性的独特看法,韩非子设计了“法术势”结合的政治理想蓝图,主张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治国理想。这些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主张是我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被历代的执政者转化为执政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endprint

对于立志的基本要求,传统思想家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要求树立远大高远的志向,要求“夫志当存高远”,“立志要高不要卑”,立志要“先立乎其大者”。其中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们心怀天下,利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和宏阔情怀;其次,立志需专一。“树初生之时,便抽繁枝,亦须刊清,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依然,故立志贵专一”[9]。王阳明教导我们说:“人之所为,万变不起,而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志则必一”。一棵树干要长得高大挺拔,成为栋梁之才,必须把多余的繁枝去掉,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三心二意,必定一无所成。

三、志向的践履

1.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理想的实现往往充满荆棘、曲折和坎坷,而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因此实现人生抱负需要矢志不渝的奋斗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荀子在劝学篇中教导我们,“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夫之认为“君子之人,守道而死,随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而移改也。”很多人用他们一身的经历躬身示范,司马迁的《史记》用了3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27年,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了10年的光阴。可见,理想越愈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这就更需要有理想者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看到理想实现的希望曙光。

2.实现理想需要躬身实践。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只有实践和行动才能将你摆渡到理想的彼岸。荀子教导我们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道路虽然近,如果不走,永远到不了;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做,永远也做不成;如果一个人整天游手好闲,必定走不了很远。“实现抱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四、结语

立志、守志和践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创造自己的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卢连章.程颐程颢评传[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317

[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P183

[3]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974

[4]徐干《中论》卷之上《治学》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P2

[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7,P259页

[6]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2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9742

[7]孔子.《论语·为政篇第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P11

[8]孟子·离娄上.任大援.刘丰注.孟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147

[9]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2页

作者简介:

徐严华(1972—),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湖北大学硕士,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