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红教授谈“冬病夏治三伏贴”与“治未病”

2018-01-01 23:31李廷恩王彤雪陶进儒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伏贴亚健康阴阳

孙 平 李廷恩 王彤雪 刘 峰 王 鹏 陶进儒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思想,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冬病夏治三伏贴作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潘小红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多年,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临床技能,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上针药结合,疗效斐然。潘小红教授对于治未病的理解深厚,就任徐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以来,对于治未病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着很深的研究。本文就潘小红教授关于“冬病夏治三伏贴”与“治未病”的思想和临床经验做一总结。

1 关于冬病夏治三伏贴

1.1 中医学对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认识 最早提出冬病夏治理论的典籍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辰之门”,是指顺应四时之气,遵循生命的原始规律,万物方可吐故纳新,周而复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来调整、充实人体之阴阳,使之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复发或者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在冬季易发、复发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者消失的一种治疗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哲学上的天、地、人三才统一的理念。冬病夏治是以阴阳对立和阴阳互根的理论为依据,冬至来临时,阳气生发,阴气消退,至夏至日时,阳气达于顶峰,阴气消退趋于尽头;夏至来临时,阴气生发,阳气消退,至冬至日时,阴气达于顶峰,阳气消退趋于尽头。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三伏天是机体阳气最盛之时,也是体内阴寒之邪易解之时,此时正是扶阳益气、祛除阴寒的最佳时机。

“三伏贴”是祖国医学中最能体现冬病夏治理念的治疗方案,也叫做“三伏灸”。贴敷疗法最早见于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书中记载用白芥子捣碎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从而治疗毒蛇咬伤的病症。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之一,而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王执的《针灸资生经》记载“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是天灸疗法用于临床的最早记载。三伏穴位贴敷疗法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明清时期,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喘门》中曰“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净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半两,细辛半两,共为细末入摩香半钱杆匀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督痛疼,切勿便去,候三灶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加此三次病根去矣。”这就是“三伏贴”疗法,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

《素问》中提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自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这就是“天人相应”。冬病夏治三伏贴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和“治未病”的理念。

1.2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现代运用 潘小红教授认为“冬病夏治”包括两方面:①三伏天是一年之中自然界最为炎热、阳气最盛的时段,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季节腠理已达疏松之最,药物易于通过皮肤渗透,借助药物的辛温补阳、散寒祛湿的药性将人体的阴邪外驱。在“时气长旺”之时[1]借助药力激发脏腑经气之“动能”而“消弥”邪气,使邪消而正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②可充足人体秋冬阳气,防治冬季被阴寒所伤。因此,要防治某些冬季易发作的寒性疾病,应当从夏季做起,做到“夏防冬病”“冬病夏治”。常用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贴敷、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潘小红教授指出[2],三伏贴治疗疾病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以“冬病”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基本病机可总结为阴寒内盛或者阳虚导致阴寒,常需夏季阳气的鼓舞才能激发人体的阳气。

潘小红教授指出[3],三伏贴的药物选择主要是具有辛温通阳作用,如《珍珠囊》所言:“辛主散……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即辛味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功效,辛味药多用于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诸证,配伍温里药、行气药、祛湿药等,起到散寒温阳,祛风通络的效果。常用药有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白芥子提取物有祛痰、抗炎及镇痛的作用[4],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来刺激皮肤,起到治疗作用。尚坤等[5]动物实验表明,延胡索具有镇痛作用。另外还发现,延胡索还具有镇静、催眠和安定作用。潘小红教授还指出[6],因为三伏贴所用药物皆为辛温通阳之品,故阴虚内热者慎用或禁用。孕妇禁用;小儿为纯阳之体,故2岁以下婴孩禁用;对药物过敏者,易起泡者、瘢痕体质者均应禁用;发烧、咳喘、严重基础疾病者应禁用或慎用。在贴药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戒食牛羊肉、鱼虾、韭菜、豆制品等。若贴药期间出现烧灼、疼痛感,应立即取掉敷贴,不可硬撑。

现代医学对三伏贴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陈晓勤等[7]三伏天时对62例患者运用阳虚哮喘敷贴方进行治疗,3个月后观察发现该方穴贴对哮喘患者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IgE含量减低,IgG、IgM含量升高,说明该方穴贴可以抑制IgE介导的过度免疫反应,提高体液免疫功能。陈婉姬等[8]临床实验显示,伏天膏穴位贴敷可升高IgA,降低IgE,通过调节机体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朱英等[9]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后发现穴位贴敷通过纠正CD4+/CD8+细胞之间的失衡,进而调整Thl/Th2细胞失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顾文等[10]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穴位贴敷通过降低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调节转录因子的表达,纠正Th1/Th2比例失衡,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周姗等[11]用穴位贴敷治疗55例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后发现患者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

2 关于“治未病”

2.1 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治未病”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时期,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充实了《内经》“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愈后防复。

2.1.1 未病先防 《灵枢·口问》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描述了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起居之失调,导致气血、经络、脏腑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告诫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畅情志、节制饮食、规律起居、动静结合,避免疾病发生内外因素。

2.1.2 欲病救萌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金匮要略》则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皆认为在疾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前应及时阻止。张仲景亦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的欲病救萌,勿令生变的防治理念。《金匮要略》中也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说明了疾病的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1.3 已病早治 《难经》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更是,不必悉具。”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已病早治防变之法。以上均体现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中的第二级预防有相似的含义。

2.1.4 愈后防复 《灵枢·五味》云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若此时不注意调护,极易病复。《伤寒论》中言“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疾病初愈,脾胃功能尚弱,应当顾护脾胃,饮食有度,防止再次损伤脾胃。

2.2 “治未病”思想的现代应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显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潘小红教授指出[12],“大健康”时代,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13]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的症状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但不符合现代医学对相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人、患有疾病的人、亚健康人分别占5%、20%、75%,表明亚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潘小红教授指出,脏腑、精气血精液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部分,如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起机体阴阳失衡,进而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认识不谋而合,为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与干预亚健康状态人群奠定了基础。张印新等[14]将98例体检者分为对照组(常规体检)和观察组(中医健康体检),发现对照组患病率高于观察组,由此说明中医“治未病”健康体检对提高居民健康的重要性。郑访江等[15]研究提示中医健康管理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行为,缓解其亚健康相关症状。

2.3 亚健康人群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亚健康人群,潘小红教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主要指在疾病发生前,主动消除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饥过饱,或过食肥甘厚味,根据四季昼夜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如春夏季应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不熬夜等。③调畅情志,运行气血。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气血的通畅运行,保持机体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④适度运动,坚持锻炼。传统的中医养生锻炼形式,因人制宜地练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等,具有舒活筋骨、通经活血、增强体质、促进阴阳平衡等作用。⑤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的功效。

综上所述,潘小红教授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治未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中将中医理法方药思想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丰富了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及“治未病”思想。

猜你喜欢
伏贴亚健康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警惕诊疗问题生活化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一起聊聊三伏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