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小学书法教学的多元路径

2018-01-02 00:14许崇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书法小学

许崇飞

摘 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使人怡情气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在学校实施的德育教育中,书法是有效的载体。对于小学生的书法教育,应当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帮助学生汲取精华,要在书法教学中借助书法外形美,渗透审美教育;借助书法神韵,渗透道德教育;借挖掘书法情感,渗透品格教育。

关键词:小学 书法 德育渗透

教育改革不仅注重对小学生知识水平的培养,更加注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形成,把对小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学时,要充分展现我国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鲜明性和独特性,以此来吸引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书法,使人怡情气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在书法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对书法中的德育进行挖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以此真正实现“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1]

一、借助外形美,渗透审美教育

对任何每一个人而言,审美素养是其必备的最基本素养。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针对审美观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小学书法教育的重点不应当仅仅是把字写好,而是要让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特有的魅力。在书法教学中,书法欣赏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应对学生的欣赏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提升其审美素养。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借此实现审美教育的渗透。[2]

书法由于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之美而成为一门传承的艺术,这一点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在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大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可以直接感受到书法的外在美感。所以,在小学书法教学活动中,起始阶段应当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感受这种外在形式的美感,由此可以燃起他们对于学习书法的热情,同时培养其审美素养。例如,在诸多书法作品中,特别强调汉字书写的大小适宜,并且应保持疏密得当,这就是书法典型的结构和谐之美。所以,针对小学生的欣赏引导就要从这一点开始,感受并亲身体验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的结构和谐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笔法的形象性感受书法的形式美。比如在基础笔法中就存在兰叶、鸭嘴、蜂腰以及鹤足还有属尾等,这些都是根据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部分现象而做出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对小学生略加引导,就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形象之美,这种美来自于生活。由此,便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从而也可以有效提升个人审美。

二、借助书法神韵,渗透道德教育

纵观古今,人们常用“字如其人”形容可以透过字体形态感受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就像之前说过的王羲之、柳公权等人,正是因为他们的为人如同他们的书法一样,才成为后人崇敬的典范。如果以拓展性课程作为平台,并以简单实用的书法为基础制定培训计划,同时辅以专业导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传统书法教学中的“技”的教育转为“道”,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样也可以感受到书法的神韵,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其道德修养。

在书法技巧中渗透道德修养教育。对于小学生进行书法技巧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其端正心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这样长久坚持下来,才能够培养其宽容、忍耐的性格,才能够使其与他人之间和谐相处,正所谓修身养性,由此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并使其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在习得的过程中获得提高。汉字书法讲究避让、穿插、呼应等,追求和谐美,做人要讲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更应该如此的道理。比如,教学生书写“喻”“畅”“咏”等字时,要让学生懂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教学“感”“稽”“时”“致”等字时疏密安排要得当,结构章法中有大小、长扁、粗细、疏密、取势等包含和谐美的要素。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要讲文明、懂谦让,在集体活动中只有协调统一,分工明确,才会和谐相处,避免出现矛盾。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3]

在书法临摹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就当前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以及发展来看,小学生已经成为传承的关键主体,借助書法教育的普及可以将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书法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优秀古典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如果以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看,在小学阶段实现书法教育的普及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与实际意义。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对古代优秀碑帖进行临摹,通过不断临摹想古人之所想,感受古人之感受,长久之后,必然会逐渐增加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会唤醒个体的民族意识,提升爱国之情。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参观书法圣地,经过优秀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其审美情趣,同时也增加其实践能力,将爱国、爱书法的情怀深深埋于心中。同时还可以组织书法育人的活动,通过活动中作品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个体艺术修养,学习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得失。

三、挖掘书法情感,渗透品格教育

书法家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多书法家在成名之前,都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刻苦努力,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书法的热爱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同时也要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故事渗透到意志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奋发刻苦的学习精神。

比如,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他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水里的清水被染黑了,最终他成为草书书风的开创者。小学生可以在这些感人的故事及相关书法作品背后感受到“神韵”,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由此便可以有效地将“神”转化为学生的“行”,并促进“神”对与学生的“行”而产生的持久的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其奋发拼搏的内在驱动力。

总之,书法是文字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简单地说就是书法可以以文字的外在特征以及内涵表现文字,使其成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阶段增设书法教学,其目的并非仅在培养书法技能,而是借助书法学习感受其无穷的奥妙以及内在魅力,体会到中华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此提升个体的审美情趣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也顺利达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志清 书法教育中隐藏的德育“密码”[J].人民教育,2016,(17)。

[2]陈小康 书法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影响[J].上海工艺美术,2016,(04)。

[3]王仙有 《教师博览 科研版》,20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书法小学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