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良导演《秦博士》

2018-01-04 15:04周允中
钟山风雨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夏博士戏剧

周允中

向培良,湖南黔阳人,生于1905年,死于1959年,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美术家和翻译家。他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北伐时期,曾经担任过武汉政府的机关报《革命军日报》的副刊编辑。宁汉合流以后,他来到上海,和戴望舒合作编辑过《青春月刊》。1936年经潘公展介绍,主办过上海大戏院,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巡回教育第一队队长。抗战胜利以后,他任教于无锡国学专修馆,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自己家乡中学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又因为在1947年发表过《彪炳千秋》的剧本,吹捧过蒋介石,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锒铛入狱,1959年病逝于劳改农场(《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说他死于1961年,房向东所著《鲁迅与他的论敌》说他死于1959年,故录此说)。

向培良早年与高长虹一起创办《狂飙周刊》,参加过鲁迅主办的莽原社,因为所创作的独幕剧《终夜》,未能在《莽原》杂志上刊登,迁怒于鲁迅,两人反目相讥。他讥讽鲁迅“差不多已经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人物”(《论孤独者》),鲁迅则讽刺他是由狼变成了叭儿狗,是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然而,向培良在中國文学史上,应该具有他独特的地位,他一生著述颇多,尤其是对于戏剧研究十分广泛深入,他对戏剧的研究涉及戏剧理论、创作、表演、舞台美术、戏剧评论、导演艺术等众多方面。

我父亲曾经与他有一面之交,原因是他曾经执导过我父亲在《东方杂志》1936年12月发表的独幕剧《博士》,剧本描写了一位崇洋媚外的博士种种令人发噱的故事。

该剧由大夏大学的学生剧社排演,具体内容刊载在《大夏周报》第13卷23期(1937年4月)上面,标题是“大夏剧社第一次公演——剧名《秦博士》系周楞伽所编,徐公美先生任演台监督,王裕凯、向培良先生任指导,王校长特到场主持”。内容简单叙述如下:上月(3月)26号上午十时半,纪念周由王校长主持,到校全体学生千余人,欧副校长、王秘书长……等均出席。首由王校长领导行礼如仪,次由群育主任王裕凯报告校务,旋即由大夏剧社公演独幕喜剧《秦博士》。该剧描写一个留学新大陆的秦博士,醉心洋化失其国家民族意识,受一位张小姐的提醒感化,始懊悔自己的过失,演员共有五位……各演员均能显其特殊作风,成绩惊人。剧由周楞伽先生编制,情节神妙,寓意深长,公演之后,观众至受感激,闻该剧由王裕凯、向培良二先生指导,演出时由徐公美先生任演台监督。

大夏大学是1924年,因学潮部分脱离厦门大学的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抗战时期西迁贵阳,曾经和复旦大学合并成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和光华大学合并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裕凯当时是该校的群育主任,所谓导演不过是挂名而已,真正的导演应该是向培良。另外,剧本原先的结局是秦博士死不悔改。后来,向培良与我父亲商量,改为秦博士懊悔自己的过失,以迎合当时潮流,并彰显教育意义。我父亲也同意了。

事后,我父亲用王易庵的笔名。在《大上海周刊》上,发表过一篇《向培良》的回忆文章,介绍了他印象中向培良。他是这样描写的:向培良很早就以戏剧家和批评家的姿态出现于文坛,他在泰东书局出版的《中国戏剧概评》一书,对中国早期的话剧运动和剧本创作的论断精到,可以说是一时无两,他的剧本创作写得很好,但多半不过是独幕剧,所以没有田汉和洪深那样出名。

向培良平素不修边幅,总是蓄着一头长发,眼睛像金鱼泡泡一般鼓起,手中常常拿着一根曾经被丁玲称作是“法西斯蒂之棍”的手杖,大家谈到他,总喜欢提起他那根棍子。他自奉节俭,除了茶和卷烟,生活用度很低,终年穿着一件蓝布长衫。当年梅兰芳在上海国际饭店宴请熊式一时,向培良也是被邀者之一,别人都是西装革履,唯独他依然一袭蓝布长衫。他最出名的是在1935年至1936年,除了在上海美专执教《艺术思潮》外,还编辑了一套戏剧丛书,每册两万字。他还继陈大悲之后主持上海戏院,指导演出过《巧克力姑娘》和《贫非罪》。

据网上有人撰文说,1949年后,郭沫若曾经通过田汉,希望向培良去北京工作,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责任编辑:刘跃清)

猜你喜欢
大夏博士戏剧
竹杖之谜
——从张骞在大夏所见谈起
有趣的戏剧课
制冷博士来帮忙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神奇博士感冒了
戏剧类
博士蚊
2015中国大学生男足冬训赛暨第28届世界大夏会选拔赛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