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下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探究与转化策略

2018-01-04 01:13万华银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

万华银

摘 要:学困生的存在是普遍现象,但不能让它成为永久现象,因為这事关民族素质和国运兴衰。在学生自己努力的同时,全社会有关方面应该在诸如生源规划、资源配置、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作用,群策群力,为学困生的转化做出努力。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心理关怀

新课标实施以来,北碚区内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化学知识与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涌入,区内的初级中学受到强烈的冲击,优质生源流失殆尽,招收的大多是基础差、习惯不好、智力障碍的学生,导致学困生屡见不鲜。学校规模迅速萎缩,如莲花中学、柳荫中学等一批曾经的重点农村中学,在校生人数由高峰时的1600人左右逐渐降为现在的不足600人,这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面貌形成巨大反差。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究

(一)客观原因

1.“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很多外出打工的初中、小学毕业生,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凭着一技之长,可以挣到与从教20年左右的中级职称老师差不多的收入,令其欣喜不已。而一些三本或二本院校因盲目扩招的毕业生,放低身段,在新兴的小企业里就业,以谋求未来的发展机会。人们对大学生不屑一顾,言谈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鄙夷和嘲弄之情。大学生对自己所念的大学和专业多有抱怨,惋惜痛悔之情时有流露。加之媒体曝出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大学生回乡种田、高三学生放弃高考或者被大学录取却放弃入学的新闻,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不复存在,上高中考大学的理想也不再强烈。大学对初中生失去了吸引力,不知不觉中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2.化学在农村地位低

在农村,化学没有得到同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的重视,考试分值不高,化学课由数学或者其他老师兼任,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简单呆板,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又缺乏必要的化学实验设备,导致学生一开始就埋下了讨厌化学的种子,厌倦之情油然而生。

(二)主观因素

1.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差,学习不认真,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

由于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升到初三之后发现同学学习比自己轻松,而自己学不懂,对学习化学失去信心,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导致化学成绩下滑。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缺陷,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发

由于语言学习是一个时间长且需不断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 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意志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毅力,离不开不断克服困难去争取进步的顽强意志。

3.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沉迷于网络而玩物丧志

随着新城镇的快速发展,以网吧、歌厅、台球等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场所的涌现,对涉世未深的学生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他们就像沙漠中行进的人发现泉水一样,对其心驰神往,常常逃课去光顾。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由于化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复杂交错,转化学困生应多管齐下。

1.帮助学困生肃清“读书无用论”流毒,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通过讲座、展览会、报告会、主题班会、参观访问、家长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出现的脑体倒挂,不是“读书无用”,而是社会需要真才实学,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本领,社会不会接受。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有了好的化学知识和能力,才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2.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关怀,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重树信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巨大,积极的期望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使人向坏的方向转化。显然,充分利用教师对学困生的期望,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这种“期望”要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开展“露一手”活动,给他们以“你能行”“你很优秀”的期望,恢复自信,激起热情。

3.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条件备课,适当降低要求,具体指导,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学困生化学基础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要想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就必须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先让学困生完成最简单的作业,做最少的习题,让他们重拾信心。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运用阶梯式的方法,循序渐进补充基础知识。

4.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化学

初中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多关心鼓励学生的学习,对那些自卑心理很重的学困生要多加呵护,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
学困生,不应被边缘化的“对象”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探析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