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018-01-05 03:09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场馆公共服务供给

(1.山东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济南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刘东升1,魏明2

(1.山东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济南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在以往“体育公共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围绕青少年体育发展实践,对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定位角色、组成结构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对于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相关策略,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青少年;资源优化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青少年人群体育活动状况抽测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认知与界定、体系构架与运行是目前体育学界、实践界的关注焦点,有必要对于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为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1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内涵分析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处于“青少年体育”和“体育公共服务”两个大概念之间重叠范围,是一个外延复杂而又具体的概念。首先,青少年体育概念宽泛。从覆盖范围来看,青少年体育可以包括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区域;从资源基础来看,青少年体育又需要:人力资源、场馆资源、赛事组织资源、安全保障资源等支持;从投入方式来看,能够划分出政府投入型、市场经营型和社会公益型等等。其次,体育公共服务主要从投入方式的角度对宽泛的青少年体育的概念进行了限定,属于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满足全社会公众或某一类社会群体共同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社会生产过程,具有公众性、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1]。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和,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发布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2]。因此,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或引导下,不断整合人力、场馆、赛事活动和安全保障资源,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领域中的青少年群体提供具有公益属性的公共或混合体育服务物品。

1.1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定位”

青少年体育未来发展将存在两大类供给模式:市场供给、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供给模式下,青少年市场产品往往会围绕市场和群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完成供给、销售,政府仅扮演监督者的角色,本文不再过多赘述。因此本研究聚集在第二类供给模式,即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包括:政府投入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类,供给产品包括纯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和混合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两类。纯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是政府投入型的产品类型,一般围绕列入奥运争光项目的小众运动项目,例如举重、跳水;或者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收入较低的青少年人群。混合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一般会围绕社会效益较高但市场效益不强或有待开发的项目开展,例如排球、乒乓球、冰雪运动等。

1.2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要素

同样根据上述概念界定,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区域包括学校、社区和竞技体育三个区域,而需要整合人力、场馆、赛事活动以及安全四维资源。不同区域内,四维资源存在不同具体的表达。因此本文对不同情境中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所需要的不同类型资源要素进行了整理与汇总(见表1)。

表1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要素分类

1.3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特点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特征应当在两个方面存在特殊性:一是供给对象是青少年人群,具有特殊性;二是投入方式存在政府投入和政府主导投入两类,具有特殊性。

1.3.1 供给对象复杂性。从内涵分析来看,青少年群体是供给的核心群体对象,存在很多维度分类,而本研究的分类维度是一般青少年与竞技体育青少年。其中,一般青少年又会因为社会学属性的差异,被分为城市青少年学生、农村普通青少年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犯罪青少年等等类型。而具体如何分类,需要根据研究者的研究需要决定。

1.3.2 混合投入方式多样化。市场经济转型期内,除了必要的纯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混合产品。而这些混合产品的供给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需要根据资源类型进行区别。例如,针对场馆资源,可以采用BT、BOT、PPP的方式实现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混合;也可以采用凭单制,鼓励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前往盈利性服务机构进行消费;也可以通过补贴方式,鼓励体育教师、社会指导员以及专业教练进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具体的混合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对应的合理方式。

1.3.3 项目协会主导性。与公共供给不同,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强调各类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政府将成为各类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购买的“大客户”,其对各青少年运动项目协会的资质以及服务生产、功能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市场投标”方式,科学分配公共财政资金,营造项目协会间的合理竞争关系。而项目协会是利用公共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市场资本,进行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分布在青少年体育各个领域、层次。各项目协会是非营利社会组织,其会员大多是权利的核心机构,代表着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实施主体,大会的民主决策氛围和监督机制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保证能够根据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完成公共服务供给。

2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的资源配置失衡

2.1 学校体育情境下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学校体育情境下,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目标需要整合体育教师、教育系统场馆资源、学校体育赛事活动以及学生运动保险四类资源要素。1)我国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提出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小学1~2年级生均占有0.0042名体育教师;小学3~6年级生均占有0.0036名体育教师;初中阶段生均占有0.0032名体育教师;高中及中职阶段生均占有0.0025名体育教师[3]。而目前我国小学生均占有0.0018名体育教师;初中生均占有0.0028名体育教师;高中生均占有0.0028名体育教师;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有0.001名体育教师;普通高校生均占有0.0022名体育教师[4]。2)教育系统场馆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资源闲置严重。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学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7%。但是,由于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原因,学校体育场馆未能向社会开放,资源闲置严重[5]。3)教学方式有待改善。内容单一、组织机械的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情境中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缺乏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及赛事组织[7]。4)学生群体保险险种少、针对性不强、责任划分不清。2002年9月1日教育部实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作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依据的法规,且存在着几大弊端:一是理赔归属不清,二是责任界定较难,三是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四是容易诉讼公堂,五是执行效力层次较低[8]。此外我国保险体系单一,只能解决住院医疗等额度较小的损失,对于造成学生身故、残疾等重大伤害时,作用微弱,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和压力[9]。可以说目前,我国还未正式出台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安全预防与理赔政策,保险行业几乎没有针对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发生意外事故的保险业务[10]。

2.2 社区体育情境下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2.3 竞技体育情境下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竞技体育情境下,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目标需要整合青训教练员、体育系统场馆资源、青少年竞技赛事以及运动员保险四类资源要素。竞技体育公共服务定义为是以教练员、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并为大众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等为指向的体育公共服务[14]。1)青训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受到运动项目、所在地区、个人素质能力的限制,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千差万别,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训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体育系统场馆资源陈旧。体校场馆设施陈旧,训练器材短缺,科研设备等方面更无从谈起,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业余训练陈旧的场馆设施与训练器材和国家队、省队训练条件,甚至与普通中小学的体育场地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5]。3)青少年竞技赛事任务重。业余体校以运动训练出成绩为存在目的与价值,对于青少年队员的文化课学习不在意也不专业,且处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双头管理的现实情况下,文化水平与同龄人相比相差甚远,运动员在晋升无望或退役时,无法得到合理安置。据统计,在全国 1 933 所各级各类体校中,承担文化教育工作的体校有 420 所,占20%左右,其余1 513所是依靠普通学校进行文化教育。在420所承担文化教育的体校中,体育运动学校203所,少儿体校217 所。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已由教育部门负责,但绝大部分的中专阶段体校文化教育工作仍由体育部门自办,体校建设未能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享受到教育的同等待遇[15]。4)运动员保险不规范。目前的大型比赛并不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购买运动保险,而是通过赛前注册时要求参赛队伍提供所在学校校医院出具的学生医疗保险证明作为参赛的必要条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赔偿和追责问题都十分棘手。

3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升级研究

3.1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人力资源是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基础。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与青少年体育人力资源的“高端需求”存在着巨大差距。具体来说,专业体育院校、综合高校体育学院培养的教育学体育人才往往技能水平不足,而退役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较高,但又过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生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可以考虑从人才培养与人才吸收与管理标准两个方面促进人力资源升级。

3.1.1 从人力资源培养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专业体育院校、综合高校体育学院培养的教育学体育人才的技能培训和竞赛能力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强度,强化专业体育运动员的文化知识。

3.1.2 应加强人才吸收和管理的标准控制。①学校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体育教师的编制设置,加大体育教师的招聘力度。按择优原则,与编外符合教师资质要求人员签订短期、中长期合同。西部、农村等地区学校,可采用兼岗、转岗的方式,对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体育教师培训,甚至可以将这一类教师纳入到国培计划之中。②鼓励社区体育组织投入,吸引必要的企业赞助,开展社区的体育赛事、文化、娱乐活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施展能力的机会,通过一定薪酬激励体育人才兼职或专职从事社会指导工作,推进社区体育发展。③对于竞技而言,教练员往往因为绩效导向,过于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忽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因此,可考虑将会考成绩纳入教练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将有助于全面开展对基层教练员的绩效评估,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

3.2 促进体育场馆建设与智慧场馆管理系统完善

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总体上我国的场馆数量规模依然不足,且使用效率较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促进市场资本流入场馆建设。目前,BOT和PPP是混合资本建设体育场馆的主要方式。①BOT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②PPP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或更广义点,任何国营/民营/外商法人机构,下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各青少年运动项目协会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体育场馆,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2)不断完善智慧场馆的管理系统。未来,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的场馆资源的“所有权边界”将进一步弱化,所有青少年群体均有权利共享场馆资源。因此,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体育场馆的数字化建设,不断优化场馆使用的空间资源、时间资源,并根据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属性,灵活定价,并给予合理补贴,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实现场馆资源的合理共享,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强化体育、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协同能力,建立青少年统一连贯的竞赛机制

目前,青少年体育赛事因为行政割据的原因,非常松散、零碎。青少年社会业余赛事与教育系统赛事存在着严重的分割现象,赛事组织资源浪费严重,也分散了优秀青少年业余选手的集中程度,不利于竞争环境的形成;同时教育系统赛事和竞技体育赛事未能形成纵向的输送关系,导致大量教育系统赛事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因为缺乏必要的输送渠道而被埋没。

3.4 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安全保障与保险理赔措施

主管部门不仅应加强青少年体育医疗救护管理,提供基础性医疗救护,还应积极联系社会相关财险理赔公司,研制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丰富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险种。在青少年体育的安全保障与保险理赔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国家财政应当起到主导作用,全额或部分为在校青少年学生、基层青少年运动员购买保险,鼓励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1]卢映川,万鹏飞. 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6):14-19.

[3]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6/ xxgk-88635.html.

[4]包莺,刘海元.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加强建设对策[J]. 体育学刊,2009,16(6):41-44.

[5]李亚莉, 刘亚云. 管理、安全与物耗: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三大难题[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126-129.

[6]姜韩,柳鸣毅.基于路线图方法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5):34-38.

[7]周登嵩.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1-7.

[8]邱晓德.中日学校体育保险管理制度的研究[J]. 贵州体育科技,2009(3):20-23.

[9]张波,毛晓,欧阳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伤害赔偿机制研究[J].中国学校教育,2013(3):163-164.

[10]张洪振,张瑞林,梁枢.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 体育学刊, 2015,22(3):59-62.

[11]周松青,何颖,胡建忠,等.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比较及对策[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4):309-313.

[12]国家体育总局网[EB/OL]. http://www.chinasfa.net/ tyjs/3tycg/20050128- 1.htm.

[13]金晓阳,蒋荣,薛雨平. 高校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研究(一)——高校周边居民的体育意识、需求及体育活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22-25.

[14]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

[15]郭建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4):1-9.

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forsportspublicservicesupplyforteenagers

LIU Dong-sheng

(ShandongTechnicianInstitute,Jinan250200,Shandong,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focusing on youth sports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the juvenil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rol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youth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supply in youth sports servic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teenagers; resource optimization

2017-11-16

刘东升(1978- ),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G80-051

A

1009-9840(2017)06-0087-04

猜你喜欢
场馆公共服务供给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场馆风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