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与探索:数据新闻发展四趋势

2018-01-05 11:04文/周
中国记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用户信息

□ 文/周 洋 董 涛

当前,随着全球范围内媒体融合进程的推进,数据新闻在业界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吸纳,开始跨入“普遍落地”+“专业团队”建设的阶段。从2011年《数据新闻手册》出炉,到2016年4月普利策新闻奖 “全国报道奖”颁发给《华盛顿邮报》团队制作的警方枪击事件数据新闻,数据新闻已经得到高度的关注和认可。经过6年左右的高速发展,数据新闻开始走向理性与成熟,各大媒体更加注重数据新闻编辑部的建设,注重视觉化体验的交互与简洁,并且尝试使数据新闻更好地适配移动互联环境。本文将从“功能拓展”“叙事表达”“实验探索”以及“跨界合作”四个维度梳理数据新闻的发展要点,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功能拓展:从数据新闻提供向数据信息服务转型

数据新闻的发展在当前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据的图示化转换,如最为常见的信息图。这类数据新闻的优点是轻量、简洁,易于传播,缺点则是囿于新闻本身,数据量也较小,缺乏分析与互动。第二个阶段的数据新闻开始注重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尝试从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寻找关联,释放媒体或作者的态度,实现数据新闻的价值增值。第三个阶段是从数据新闻作品向数据新闻产品的转化。新闻产品同新闻作品的区别在于,新闻产品不仅强调流量,而且还强调到达与分享;不仅强调视野、采访和文本,还强调信息的整合、运营及传播;从运营的逻辑思维来看,新闻作品强调的是部门驱动,而新闻产品则强调的是平台驱动。当前,数据新闻制作的先锋媒体与团队已经在第二以及第三阶段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探索,数据新闻产品的形态正逐渐成型。

第四个阶段则是从数据新闻产品向数据信息服务的进化过程。数据信息服务相较数据新闻而言,其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主打实时、交互、开放以及精准服务,界面也更加个性和友好。在数据信息服务方面,不少媒体已经开始迈出了探索的步伐,譬如BBC获得全球数据新闻奖的《财政计算器》的报道便具有这样的特质。在《财政计算器》中包括了对酒精、香烟、汽车燃油、收入纳税等几项费用的计算。《财政计算器》通过大数据收集统计往年的财政、税收、商品价格等各个项目的变动,从中找出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数据挖掘,同时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方式以动态的数据图表呈现给用户。用户在其中将自己的各项信息输入,便可以得到未来一年相关的消费和税收数额及相关变化,用来规划和调整个人的收支。《财政计算器》对用户而言,不仅是一则数据新闻报道,同时也是一个数据新闻产品,更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支持,其探索思路值得关注。

二、表达创新:从讲好故事到讲好“你”的故事

随着对数据新闻理解的深入,各大媒体开始深度开掘数据新闻的创新表达,推进信息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以前,记者和编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与可视化流程上,数据新闻的选题、呈现方式、交流反馈模式仍然带有很强的编辑部导向以及传播的“单向”维度,“我说你看”思维仍然占据主导。而当前,单纯的数据驱动新闻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实现“数据+叙事+用户”的多重驱动,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用户驱动的数据新闻”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新闻”将会成为当前和今后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数据新闻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讲好“你”的故事——专属用户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数据新闻的制作团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数据新闻,正如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视觉团队的编辑布瑞恩·博耶(Brian Boyer)所言,“我们并不是从数据开始,也不是从技术开始来思考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始于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我们会讨论想要吸引的用户的需求,然后才讨论做什么和如何做。从好点子或是技术选项上开始也不错,不过我们尽量不这么做,而是关注于如何为特定的人群做出最好的产品,也就是那些最能从我们的数据产品中获益的人。”[1]ProPublica新闻网曾制作发布过一个有关治疗追踪的数据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除了对事件进行深度数据分析和解读外,报道还提供了个性化的交互端口,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医生同其他地区的同一专业医生进行对比分析,譬如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观察其他地区医生是如何开展诊疗,他们所采取的医疗手段,诊治病人的百分比,病人的看病频率等。用户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比对,评估本人医疗花费的性价比以及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用户参与报道的过程与内容同时也成为其他用户参考和分享的资源,用户本身成为该数据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三、实验探索:科技进步与数据开放催生新样态

科技的进步以及“数据开放运动”在各国的不断深入,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试验田和新的增长点。未来,“数据新闻+”的产品将不断涌现,其中机器人新闻采写,传感数据新闻以及数据信息仓储等产品的出现将丰富数据新闻的样态,代表着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机器人新闻采写。机器人新闻是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机器人新闻的核心在于自然语言的生成,内容来源依托大数据的支撑,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制作新闻,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在新闻领域融合的产物。机器人新闻应用的范围较广,从优势的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到当前对突发新闻的“秒发”与“数读”,其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和青睐。譬如《福布斯》杂志全面接收“叙事科学”公司的机器人撰稿,俄罗斯的搜索引擎Yande使用机器人撰写天气和交通;《洛杉矶时报》和美联社在利用机器人开展数据分析与写作上已经十分熟练。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可迅速完成体育、财经等数据类稿件的撰写,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未来机器人采写将助力数据新闻朝智能预测方向发展,并演化出新的新闻报道样式。

(二)传感数据新闻。当前,新闻界对于传感数据新闻的关注度也在升温。传感器可以随时感知和监测环境的变化,传输实时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感器日益体现出微型化、泛在化以及生活化等特征,成为“场景”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源的方式主要有几种,一是自行搭建传感装置,直接获取监测数据。美国纽约公共广播电台就曾通过这种方式制作了“追踪蝉”的项目。最终编辑部获得了听众贡献的1750条温度数据,数据来自800多个不同的监测地点,另有4300条数据记录了看到蝉虫的时间和地点。[2]二是利用公共监测系统获取数据。三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智能体感设备等获取非结构化信息。对于传感数据新闻,需要注意甄别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侵犯他人隐私。

(三)数据信息仓储。近几年来,不少新闻媒体开始加大数据信息仓储的建设,力图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数据仓储又称数据超市或数据图书馆,提供免费或付费数据,更加高级的数据仓储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特定的数据新闻或者是数据信息。美国的非盈利机构ProPublica于2014年2月推出自己的数据商店,不仅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并且还提供付费增值数据服务。4月,该网站又宣布将数据商店的业务范围拓展到新闻报道中所使用到的数据,引发强烈关注。《芝加哥论坛报》曾为媒体机构专门开发过数据图书馆搜索工具Panda,可在多种媒介终端使用,工具本身就存储了大量数据,如环境数据、股市信息、选举数据等,为媒体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数据新闻的实践先锋英国《卫报》在2009年就推出了“数据博客”和“数据商店”,其数据新闻项目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其运行的原则就是“一切我们发布的数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3]《卫报》开源数据库的使用,不仅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而且还为研究机构提供了资源,更获得了美国政府机构的效仿。《卫报》已经在 “数据驱动新闻”向“数据驱动媒体”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努力朝智能媒体平台方向发展。

四、跨界合作:跨专业跨媒体跨行业合作将成常态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数据新闻将是“跨界”领域进化速度较快的新闻样式。究其原因,这同数据新闻内在的生产机制相关。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数字新闻中心发布的报告就曾指出数据新闻最基本的形式中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其一把数据视为消息来源,采集和印证数据;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质询数据;其三是运用可视化呈现数据。”[4]数据新闻团队的组建本身就需要多种专业的技术人才开展紧密合作。《南方都市报》的数字编辑邹莹曾对数据新闻人才团队做过描述:“在‘数读’作品中,或许可以这样定位编辑、记者、美编三者的角色。编辑主导,视角、逻辑、节奏;记者根基,采访、发掘、整理对比;美编表达,精准、创意。每一期作品都需丰富的数据支撑,不然,再好的形式也是装模作样。唯三剑齐发才生成妙招。”[5]在新华网数据部中,部门有文字编辑4人,主要负责文字策划;平面设计8人,主要负责可视化设计和网页设计;前端工程师3人,主要负责各类交互式数据产品前端开发、可视化呈现等。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数据信息产品。

除了团队内部的跨专业合作外,大型数据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往往需要跨媒体和跨行业的合作。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体系都在深度整合,数据新闻团队极有可能独立出来,成为提供数据新闻或数据信息的数据通讯社,各家媒体数据通讯社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根据国内资深数据新闻从业者戴玉的观察,未来跨国与跨媒体联合的报道会越来越多,数据新闻在其中将扮演关键角色。“在2016亚洲深度报道论坛上,共有64场分论坛,其中21场跟数据新闻有关,占去将近1/3,并且从清理数据、文件整合,讲到更为高级的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地图绘制和可视化制作技术。”[6]除此之外,跨行业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不少的互联网公司、数据供应商以及数据分析师等都开始承担起数据记者的职责,“数据的新闻化”程度将会大幅提升。

【注释】

[1]郭恩强.数据新闻何以重要?——数据新闻的发展、挑战及其前景(J).新闻记者,2015(2):68.

[2]徐迪.数据新闻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出版,2015(10):14.

[3]大糖姐.《卫报》美国版:开源数据新闻项目赚钱赚人气赚信誉.记者网,2016-2-19,http://www.jzwcom.com/jzw/60/12891.html.

[4]方洁、胡杨、范迪. 媒体人眼中的数据新闻实践:价值、路径与前景——一项基于七位媒体人的深度访谈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6(2):16.

[5] 邹莹.南都一期“数读”作品的诞生,南方报业网,

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311/t20131120_362395.htm.2014-7-28.

[6] 戴玉.数据新闻遇冷?戴玉:“祛魅”之后,中国数据新闻的理性回归.全媒派, 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1055281.2017-2-3.

猜你喜欢
用户信息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