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遗风当何归

2018-01-06 19:24殷桂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古风创作音乐

殷桂娴

摘 要:古风音乐是新媒体时代下伴随网络媒体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的音乐风格。古风歌词与古代歌词有着密切的同源关系,它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在文学创作领域刮起一股强烈的风。本文拟从古风歌词与古代歌词的关系、古风歌词兴起的发展与缘由以及古风歌词创作窘境与未来展望三方面具体阐释古风歌词创作的发展与未来。

关键词:古风歌词 古代歌词 本土化 媒介 青年亚文化 反思一、何谓古风——古之遗风

何谓古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是这么定义的:1.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2.古体诗。就歌词而言,古风是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继承并发扬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之处,并糅以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1]。古风与歌词的结合以音乐的形式使得古之遗风在今唱响,古风歌词的创作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古风歌词是歌词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诞生的产物,它与古代的歌词创作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都是借助于中国传统元素来表达对古典美的追求,研究古风歌词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歌词发展的脉络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下面是我国古代歌词发展脉络一览表[2][3]:

歌词经过千年的演变、数代的更迭终于抵达了今天,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今流行音乐的歌词,不得不承认,主流音乐的形式因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以及西方音乐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已偏离了原有的以古风古韵为主的轨道,与古代歌词迥然不同。但仔细剖析,歌词内在的精神品格和传统元素又尚存一丝古代歌词的影子。由此观之,歌词与古风从来就是一脉秉承的,虽然当下学者普遍将古风歌词归义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平台及仙侠游戏而诞生的新的音乐歌词,但倘若追根溯源,歌词终究不是新兴文学,自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今歌词发展,自中国风到古风歌词的流变,看似是歌词创作的本土化复归,但从广义而言,古风歌词的创作始终一脉相承,未曾断歇片刻,只因“古风”之流逐渐由隐而显,愈演愈烈,至此真正引发了全民关注。

二、风起之时——发展及缘由

2003年中国华语乐坛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的狂潮,紧接着,2004年一名叫心然的歌手以一首游戏配乐的填翻《守望》拉开了古风歌词创作的序幕。初期的古风歌词基本可视为游戏的副产品之一,之后网络小说及广播剧的盛行也成了古风歌词创作的蓝本,但音乐往往取自日本音乐或游戏配乐。2007年,“墨明棋妙”——第一个古风原创团队的出现打破了古风歌曲全靠翻唱的僵局,是标志着古风歌曲由翻唱转向原创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古风歌曲发展渐入正轨,更吸引了商业资金的投入,促使古风歌曲的音乐专辑和线下音乐会得以实现,传播范围和受众面更加宽广。时至今天,各大古风原创音乐平台及团队的出现使得古风歌词创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古风音乐已然脱离“非主流”的阵列,成为了十分流行的非流行音乐代表。

古风歌词之所以能在21世纪乐坛从“小打小闹”晋升为与流行歌词分庭抗礼的存在,我认为原因有四:

(一)当下文化创作的本土化倾向

当下我国文化的发展,纵览音、影、游等各大领域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词汇:本土化。简单来说,就是文化创作要彰显中国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民族与文化情结就是本土化的基本心理色调。[4]歌词本身就是因时而变,反映民情的一种文学载体,不免也会受到这股“大势”的影响。因而,无论是先前火遍全球的中国风歌词,抑或是之后自小众青年发展而来的古风歌词,这都是大势所趋下的时代产物。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东方美学,则势必要与传统文学经典相结合,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汲取力量——古风歌词创作正迎合了本土化文化创作大背景下的时代要求,也对我们从音乐艺术中找寻民族身份认同及民族意识觉醒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二)超文本、跨媒体下的歌词创作

媒介即隐喻(尼尔·波兹曼),这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不断创造新媒介的过程中,媒介依然超越了工具本身的价值,反过来以一种“隐蔽且有利”的暗示重新定义现实世界。在运用某种媒介时,我们不自觉会受媒介的引导去偏好某些特殊内容5,因其不再“不偏不倚”、“唯命是从”,故而我们反而受制于此。网络媒体的诞生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就文本而言,网络超链接将不同时空的文本信息从点连线结网,最终将所有关联数据交织成网状文本。网络超文本的出现,再加上跨媒体传播使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极大地增强。如此一来,便为同人文学的快速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古风歌词中的许多创作也离不开“同人”的影子。他们有意识地借用或化用古典文学创作的母题、意象和手法,从而唤醒受众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的共鸣。

以母题为例,取经典文学与历史人物事迹为材的作品不胜枚举。西游就是古风歌词创作中的一大题材,如日翻填词的《齐天》(十龙之祖迈)、风靡一时的《悟空》(月溅星河)及2016猴年Bilibili拜年祭作品《九九八十一》(上路巩州遇虎熊)等等。再论2016年被日本赞为“大唐歌姬”的双笙,她的许多代表作也取自历史经典。例如《小棋童》,虽是墨明棋妙出品的原创作品之一,但歌词主人公却脱胎于清代围棋国手施襄夏,词中既借用了施襄夏“定庵”之号,更使用了诸多围棋术语,借助于“棋”的传统题材,将故事与棋数相结合,全词趣味盎然又不失深刻内蕴。再如finale《如花》,即是传统题材——负心书生痴情女。富贵易妻,书生负心的故事在宋元的戏文中十分盛行,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琵琶记》。此曲以书生变心为母题,却将镜头聚焦于痴情守望的女子身上,借助于时空叙事和电影般的画面描绘,使得全词唯美而哀伤。

古风歌词的创作以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歌词文本与其他文本隐秘相连,包括文学经典、历史人事、网络小说、广播剧及网络游戏等等,使得内容上取材深广,情感上建立共鸣,既有继承与发展,又有颠覆与解构。

(三)青年亚文化主导的古风潮流

近些年,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焦点。青年亚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即为边缘性、颠覆性与批判性,这也是他们时常被斥为“非主流”、“怪胎”和“奇葩”的缘由。叛逆的青年适逢小众的古风,从此便成了引領小众古风不断碰撞与反抗主流音乐的主力军。古风音乐首先诞生于网络平台,又依附于网络游戏,此二者恰恰也是以青年亚文化为主场的战台,故而古风音乐的第一生力军必然会是这些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青年们。他们借助于虚拟来构建浪漫,重置了时空去诉求理想,颠覆了经典以张扬个性,他们借助古风歌词来创造一个迥异于现实生活的充满奇幻与浪漫的精神世界,他们寄思于神话、于历史、于经典,却悄然避开与大肆宣传主流思想和题材的现实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古风音乐创作充满了青春、活力与生机,但又因创作主体的少不更事而缺少了批判现实、反映人生的力度与深度。

(四)浮躁社会下诗性理想的复归

当社会节奏发展越快,商业运作越纯熟,每一天都会有全新的事物和新闻将生活层层挤压包围,那么人们对于喧嚣世界的审美心理就会日渐麻痹,当翻新出奇变得日渐不易或脱离正轨时,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将审美理想首先诉求于古文经典,在喧嚣浮世间自寻一处安稳。曾听闻一句戏言,“中文的学生自带一股‘静气”。我认为古风音乐也带有一股“静”的力量,用历史文化的沉淀去消弭商业文化的虚浮,用诗性语言的表达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理想。当眼睛被图像霸权统治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解放耳朵。在现今社会,或许我们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或解一首诗,但好像总能留给自己一首歌的时间,所以古风歌词的出现恰好弥合了诗性生活的空缺,使人不至于深陷权、钱、色至上的泥圈,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和诉求,不仅为了年幼的文学梦,更为了精神的宿栖和美的坚守。

三、风当何归——古风歌词创作窘境及未来展望

现如今,古风大热,我们却理当以一种“冷”的眼光去剖析和审视古风歌词创作的现状与问题。首先,就题材来说,古风歌词的创作还是以游戏、广播和小说的衍生品为主,也有部分以音乐团队为主的原创歌词创作,但题材范围狭窄,一时难成气候。其次,就作品内涵而言,古风歌词创作以青年为主要生产和消费群体,因其阅读作品和生活阅历的欠缺导致作品徒有辞藻堆砌而无精神内核,但网络平台的出现又进一步催生新的受众及创作主体,导致古风歌曲创作数量与日俱增,质量却良莠不齐。再次,古风歌词的创作易造成语言的误用和滥用,导致词不达意或误导他人。最后,古风歌词创作中抄袭和盗用现象依旧存在,其中也包括翻填的古风作品如不标明原词原曲会导致听众有所误解和蒙蔽。

对未来古风歌词创作的发展,我谨提供几点想法作为参考:

首先,创作团队需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储备,開阔视野,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同时团队需要广纳贤士,吸纳一批兼具知识素养与生活阅历的词作,不断壮大和提升团队实力。

其次,进一步开拓新题材,以生活为源,以民族精神为魂,加强引导与监督,使其从纯粹的同人创作晋升为真正的原创创作,超越简单的仿古和辞藻堆砌。

再次,进一步完善关于版权维护和抄袭惩处的有关规定,坚决打击抄袭、盗版势力!

最后,广泛吸收各类商业资本的同时需要坚守文学品格不被商业化侵蚀,引领古风歌词逐步脱离影视文本、小说与游戏的附属,作为独立的音乐形式而存在。

古风歌词,唱响古之遗风,希望古风歌词的创作可以进一步发展纯熟,通过音乐的表达去寻找现代生活中的诗性与美学,并借助中国经典元素不断唤醒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自觉,不断推陈出新以丰富我国的歌词创作及文学创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晴.谈古风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J].2016(10):91

[2] 柳笛.中国古代歌词起源与发展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3] 曹菲,杨为.中国古代歌词概述(上)[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2):67-75.

[4] 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D].济南:山东大学,2008:54-55.

[5] 马梅,陈秋媛.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现代传播,2016(9):85.

猜你喜欢
古风创作音乐
Jazz
古风十年愿清风明月依旧动人
MiNi只“装”少女心
音乐
时光志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