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离游泳蹲踞式出发技术特征与专项训练

2018-01-08 02:06陆青叶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陆青++叶强

摘 要:通过对游泳运动员不同蹲踞式出发技术进行诊断和分析,探讨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在蹲踞式出发技术中的技术特点,探索专项训练方法。数据分析表明:采用后倾式出发的后倾组运动员,后倾式技术动作比较符合其技术发挥,但在出发反应时上仍然需要提高,而采用前倾式出发技术的前倾组运动员,前倾式技术制约了其成绩及水平的提高。在整体力量水平相对低于欧美运动员的情况下,后倾式出发方式更适合中国游泳运动员,但是需注意出发起跳器上出发技术的运用。出发技术需要良好的专项能力,技术训练必须与专项结合,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技术训练计划,经过3周的训练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运动员的自我感觉有助于动作技术发挥的稳定性。

关键词:短距离游泳;蹲踞式出发技术;身体姿势;出发起跳器

中图分类号:G 861.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549-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swimmers starting with different crouch type techniqu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rouch start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al training methods of short distance swim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lting type of swimmers after tilting type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e technology,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on the start reaction, and leaning forward type set technology restricts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wimmer. The way backward type set out in the whole pow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level relative to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swimmer, more suitable for the Chinese swimmer, bu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jump start on the use technology. Start needs good special ability, and the techniques must be combined with special training. With the design of targeted specialized technical training plan, swimmers feel that it is helpfu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techniques of movement after three weeks of training.

Keywords: short distance swimming; crouch start technology; body posture; starting dive apparatus

游泳出發是游泳比赛的开始,是游泳比赛取得先机、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短距离游泳比赛,出发技术的好坏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25 m距离的出发时间占比赛成绩的25%;50 m距离的出发时间占比赛成绩的20%;100 m距离的出发时间占比赛成绩的10%。蹬踞式出发作为短距离游泳比赛的重要出发技术,在自由泳和蝶泳项目中被普遍采用[1-2]。随着世界竞技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比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水平的选手之间差距经常在毫厘之间,因此,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细微的改变或提高都将决定比赛名次的变化。虽然游泳运动员在出发上花费的时间小于划水和转身,但对于短距离游泳项目比赛,有效的出发仍是比赛成功的关键所在[3]。

当今短池游泳项目中均为台上出发,同时在技术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更为合适。随着出发台等器材的不断改进,蹲踞式出发方式又可分为前倾式出发和后倾式出发,一般认为,前倾出发与后倾出发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心靠前,而后者重心偏后[4-5]。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游泳出发技术的研究主要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但是动力学研究对研究设备和实验环境的要求较高。由此,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研究,为不影响其动作的正常发挥,仍然以运动学分析为主,并且大多按照James 的定义,从速度、时间、角度、距离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6]。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入手,对江苏省优秀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蹲踞式出发技术进行诊断和分析,在深入了解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基础上,为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和进一步提高出发技术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江苏省游泳队男子优秀短距离游泳运动员16名,其中采用后倾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8名为后倾组,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8名为前倾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游泳技术相关的文献,并在中国知网以“短距离游泳”“游泳出发”等关键词检索文献。发现蹲踞式出发早在20世纪就已被世界级优秀游泳运动员广泛采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游泳出发技术在我国游泳比赛中还未被普遍使用。本文通过科学的对比分析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特点,为运动员改进出发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2.2 实验法

1) 时间与地点。2015年8月8日下午2点,于南京体育学院室内游泳池进行实验。当日气温35 ℃,水温29 ℃。endprint

2 )方法与步骤。通过对竞技游泳出发技术的文献进行阅读,对有关技术说明、技术要求、训练方法等进行了整理,从而设计了实验所需指标体系和实验内容。本研究主要的实验方法为运动生物力学影像解析分析方法,所用器材设备为2台索尼PC330E型数码摄像机,1台摄像机从侧面对测试对象的出发技术进行定点拍摄,摄影机位置镜头高度距地1.10 m,摄像机镜头保持与运动平面水平,摄像机的主光轴与运动平面垂直。拍摄时要求运动员以真实比赛中的技术动作为标准进行起跳,对每名运动员采集5个出发动作,解析时以运动员最远入水距离为标准找出最好的一组动作进行解析。另一台摄像机则进行跟踪拍摄,摄像机拍摄频率采用 25 帧/s。采用Ariel 影片解析系统APAS(Ariel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完成运动学数据解析。在解析过程中,依据Ariel自带的人体模型标准选取20个关节点,对出发预备姿势至身体全部入水的整个过程进行解析,对解析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结果输出保存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分析讨论。参数的选择根据蹲踞式出发起跳的技术特点对反应阶段、滞台阶段、腾空阶段进行研究。

2.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中文版进行处理与分析,对2组运动员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出发时间对比

在游泳比赛中,评判游泳技术好坏的2个主要指标就是速度和时间。出发技术包括预备阶段、离台阶段、腾空阶段、水下滑行阶段。出发时间由预备时间、离台时间、腾空时间、滑行时间构成。本文研究出发的技术包括预备阶段、离台阶段、腾空阶段3个阶段[7]:预备阶段是指裁判员发出“各就位”口令至发出出发信号的时段;离台阶段是指运动员开始加速蹬仲到双脚离台的时间;腾空阶段为蹬离台到身体完全入水的时间。图2数据表明后倾组的预备阶段为(0.72±0.15) s比前倾组的(0.82±0.08) s明显要小,表明采用后倾式出发运动员前倾组瞬间启动能力要强。离台阶段后倾组(0.72±0.09) s比前倾组(0.62±0.12) s明显要小,表明采用前倾式出发方式蹬伸过程更迅速。后倾组(0.44±0.01) s相比前倾组(0.10±0.01) s在腾空阶段用时明显小。总体来看,出发至入水的时间后倾组明显大于前倾组。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后倾蹲踞式出发动作平均预备时间为(0.80±0.03) s,而前倾蹲踞式平均预备时间为(0.644±0.02) s。在本研究中,采用后倾蹲踞式出发动作的后倾组运动员的预备时间为(0.72±0.15) s,说明其预备时间相对较短,而采用倾蹲踞式的前倾组运动员的滞台时间为(0.82±0.08) s,明显预备时间太长,这说明其动作不够标准,产生了长时间的多余动作,其动作技术改进更加迫切和必要。结合时间观测数据,后倾组的出发反应时比较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距离世界顶尖仍有不足,这也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而前倾组出发反应时严重过大,且多余动作过多,需要改进的技术问题较多,也意味着成绩上升空间较大。

3.2 2组运动员重心轨迹的变化对比

从图3重心轨迹变化可知,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重心在出发过程中有向上变化的趋势,有利于运动员在入水前获得更多的腾空飞行时间,而采用前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在出发过程中重心有向下变化的趋势,使得运动员能迅速入水。结合表2在启动和腾空时刻重心位置连线倾角可知后倾组为2.52 °,而前倾组为-3.95 °。由抛物线定理可知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未能获得更多的腾空飞行时间。结合离台瞬间的起跳角可知,后倾组29.9 °比前倾组67.7 °更早进入腾空动作,更加确定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和瞬时启动能力。

在重心合速度和合加速度的变化趋势上,后倾式出发与前倾式出发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因此,重心控制过程对于采用不同出发方式的运动员而言是一致的;但是,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相比采用前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具有更大的速度和加速度峰值,同时,具有更大的出发动能,而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更短。这表明: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需要具有更显著的功能性力量水平,在离台的瞬间重心的水平速度更大。其中,在出发时刻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已经具有向前的重心水平速度,而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仍然处于启动的状态中;但到达离台瞬间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具有了更大更明显的重心水平速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心的垂直速度方向,采用后倾式的方式保持向上,而前倾式的出发方式则保持向下。个性分析表明,后倾组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已经达到了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这说明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是符合运动员特点的,但是前倾组运动员的重心速度明显不足。说明前倾式出发方式是否适合运动员值得推敲。

3.3 2组运动员身体姿势的变化对比

根据游泳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要求,下肢髋、膝和踝都应处于有利的屈伸角度,此时这些关节相应伸肌群处于适宜的拉长和放松状态,这为腿部用力后蹬的肌肉爆发方式收缩创造了有利条件,能产生较大的冲力。由于规则的改变,现代游泳比赛对出发技术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由于抢跳或者出发技術稳定性不强而引起的错失比赛资格的案例比比皆是。游泳出发技术中,手臂抓台的动作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即维持平衡和为身体快速起跳提供动力;因此,肩关节运动轨迹对研究出发技术的合理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相关研究来看,既具有稳定性又便于快速启动的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相对具有优势。如图4所示,采用前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在腾空后的双肩动作更加一致,而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则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采用后倾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需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强对动作稳定性的联系。从表3主要关节位置的数据可以看出,左、右肩关节的差异在出发时刻最为显著,尤其是Y方向上,后倾组为(0.43±0.07) m,而前倾组为(0.36±0.01) m;因此,在出发时刻采用后倾式出发的运动员需要重点加强动作的改进。这个时刻后倾式出发方式运动员由于具有明显的向前重心水平速度,因而具有更加显著的身体动作,对动作控制能力要求更高。endprint

前倾式的出发技术会由于台前出发技术的稳定角小,稳定系数也相对较小,平衡就更容易被打破。虽然这样便于快速启动,但实际过程中若需获得良好的水下快速启动速度,必然要足够快的蹬伸速度。由此对下肢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从图5和6可以看出,后倾式出发方式在蹬伸阶段可以通过前腿的快速蹬伸获得一致的蹬伸动作,双腿的协同工作获得良好的蹬伸效果,而后倾式出发方式却难以达到此种效果。出发动作的不协调必然导致最终入水动作的变形,可能会出现向某一侧的偏移;因此,如果运动员出现这一现象,那么运动员离台之后的运动轨迹也出现不佳效果,导致初始动能的浪费。

在预备时刻,采用不同出发方式的2组运动员相比,前腿膝关节角度差不多,但是后腿膝关节角度差异较大,后倾组95.83 °,前倾组83.44 °,前倾式出发方式膝关节屈膝更明显。同时,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如果膝部微屈,肌肉在收缩前放松,应预先适当拉长从而使收缩的力量最大;如果膝深屈,大腿的杠杆臂增长,肌肉处于静力工作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疲劳。已有资料表明,在膝角小于 90 °的深蹲情况下,肌肉力量不利于发挥,而在 90 °以上的半蹲或浅蹲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大的力量和腾起速度。这2种出发方式在出发过程中最小膝关节角度均小于90 °,后倾组为82.30 °,前倾组为76.68 °;但后倾式出发方式屈膝角度要小,更利于发挥肌肉力量,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跳台出发起跳器的反作用力。从动作技术的完成效果上看,后倾组运动员较好地完成了技术动作,动作也比较协调合理;但是前倾组运动员则出现了较明显的技术动作协调性问题,尤其是肩的控制,显然是由于不合理的动作造成的。技术动作的学习与强化应是其下一步需要重点学习及改善的方面。

4 讨论

4.1 出发起跳器对出发方式的选择

游泳出发起跳器是类似田径起跑器一样的器具,它主要用来判定运动员是压枪还是听枪出发,在第13届罗马游泳世锦赛开始,在正式比赛中使用。这种新的出发起跳器可以让运动员很好地起蹬,能够减少出发时间。训练和比赛时如果预备出发腿和脚的摆放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平衡失调,结果会出现犯规的摇晃,这一点从伦敦奥运会韩国运动员朴泰桓的犯规事件中可以看出[8]。

理论上,前倾式出发方式在离台瞬间,重心运动轨迹比较平直,更容易获得水平分力,从而能获取更大的水平速度。后倾式出发方式的重心移动轨迹类似于斜抛运动,重心垂直分力较大,不利于获取更大的水平分速度。在没有出发起跳器的情况下,后倾式出发方式没有前倾式出发方式快速出发的优势;但在起跳器的后脚支撑作用,可借助获得较大的离台速度,因此,在整体力量水平相对低于欧美运动员的情况下,起跳器可作为亚洲游泳运动员非常重要的选项。同时,现有很多研究证实:起跳出发器的运用对蹲踞式出发方式的帮助更为显著。由表2显示,后倾组离台瞬间水平速度是(4.73±0.51) m/s,而前倾组水平速度为(3.13±0.36) m/s。从2种技术水平速度的数值来看,后倾式出发方式的水平速度要比后倾式出发方式的平均水平速度快(1.6±0.43) m/s。这反映了目前运动员们还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出发起跳器,因此,游泳出发台上的动作和练习,是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结合出发台上动作的观察,蹲踞式出发方式是出发台上动作技术的最佳选择。

4.2 出发方式对能力的要求

在当前的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越来越多的游泳运动员开始采用蹲踞式出发方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就是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蹲踞式出发技术在当今泳坛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采用蹲踞式出发方式的运动员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水平,但是对于不同的蹲踞式出发方式其能力要求也不同。后倾式出发方式短于前倾式出发方式,同时峰值也相对大,这需要下肢关节快速发力;因此,对运动员下肢力量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这也是训练的重点和要点,尤其是膝关节蹬伸能力,尽管上肢力量训练是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重要部分[9]。

Vantorre在 2010年对自由泳短池项目5名优秀运动员和6名一般运动员观察后发现 ,虽然出发技术在2组运动员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出发技术的身体协调动作上存在明星区别[10]。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训练中应该增强游泳运动员对技术动作协调性的关注,学会保持身体的平衡,尽量避免产生垂直方向的力而更多地产生水平方向的力。从图4肩关节速度的变化发现,在预备和出发阶段中,前倾组手的拉力没有对身体前移产生影响。而对于后倾组,推臂动作与后腿蹬伸同时进行,能够使身体更有力地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后支撑脚无固定支撑而产生的用力不足的现象。

4.3 出发训练安排

选择出发的方式时必须考虑到运动员本身的身体条件、机能、肌肉组成及习惯等多个因素,并不是越新颖的跳水出发方式越适合每一位选手,因此,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为了针对训练出发动作中上肢手臂推台的力量,我们通过设计第1种训练方式(如图6所示),该训练中要求游泳尽量模仿台上出发的动作姿势,身体屈曲,前后脚之间的距离也应该与台上实际情况相同,同时后支撑腿膝关节接近90 °。运动员两手各持一个实心球,在指令员的指示下,全力向后扔球。

为了针對出发动作中下肢力量的训练,我们设计了第2种训练方式(如图7所示),游泳运动员双手平举面向前方,同时将前支撑腿放置于一个高45 cm左右的长凳上,尽量模拟出发台上两腿之间的距离,同时后支撑腿着地保持膝关节角度接近90 °左右。在这个练习中,主要练习出发时腿的力量。练习过程中,游泳运动员听到出发信号后,执行垂直纵跳动作,同时后支撑腿膝关节做快速的离心伸直,而前支撑腿不主动用力,练习过程中强化后支撑腿在起跳出发过程中的作用。

第3种训练方式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出发腾空离台阶段前支撑腿的作用,以增加水平方向的力和水平速度。运动员在最初的直立位置站在游泳池边,游泳运动员必须使用附着在腰上的橡皮筋,其另一端由教练员拉紧。游泳运动员开始向前移动缓慢下滑。当上身达到如图8a所示的位置,平行于水面上的水平位置和前膝关节角度为90 °,教练员要求运动员用力蹬伸,感觉图8b中入水姿势,尤其是上身入水姿势。endprint

5 结论

1)后倾蹲踞式出发方式需要更强的下肢力量,从而更好地登台发力。这种方式相较于前倾蹲踞式出发,身体重心移动了更多的距离,出发的台上时间略高于前倾蹲踞式出发,但对于下肢力量较强的运动员,有效提高了其出发时的水平速度,从而有效提高入水速度。

2)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由于在台上时间相对较短,在发令后能够迅速反应入水。在到达最远出发距离时,有更长的水下适应时间,对运动员水下憋气时间的要求更高。

3)后倾式出发方式在整体力量水平低于欧美运动员低的情况下,更适合中国游泳运动员,但是需注意出发起跳器上出发技术的运用。后倾组运动员的后倾式技术动作比较符合其技术发挥,但在出发反应时上仍然需要改进提高;而采用前倾式出发技术的前倾组运动员,前倾式技术制约了其成绩及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ISSURIN V B.New horizons for the methodology and physiology of training periodization[J].Sports medicine,2010,40(3):189.

[2] 张铭.游泳出发技术研究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64.

[3] HAY J G.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M].NJ: Prentice-Hall, 1978:251.

[4] 张铭,林洪,李汀.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39(12):27.

[5] 张铭.游泳出发技术研究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64.

[6] 周家颖,王慧,仲宇.两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2):38.

[7] 趙红娟,仲宇,姜健.两种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613.

[8] 林仪煌.竞技游泳的出发台出发技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76.

[9] 张洁,赵红娟,仲宇.新型游泳出发台上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90.

[10] VANTORRE J, SEIFERT L, FERNANDES R J, et al.Biomechanical Influence of Start Technique Preference for Elite Track Starters in Front Crawl[J].Open Sports Sciences Journal,2010(3):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