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1-08 02:07董如豹夏树花蒋长好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现状研究

董如豹++夏树花++蒋长好

摘 要:为全面了解国内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现状,并为国内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使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等对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发现: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介绍、测量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和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调查等几个方面。结论: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多是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的调查,缺少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干预及实施类研究;体育类期刊出版此类文献相对不多,支持的研究基金和干预研究数量少等。最后对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提出诸如加强基金支持和跨学科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身体活动;青少年;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 808.1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6-0554-0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sets to conduct the theme related research 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on meth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domestic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introduction to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study abroad,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survey on domestic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 on. Conclusions: due that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most research content is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urvey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methods of their own;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er related literature published by sports journals and the support of research funds and intervention study. In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fund support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n future.

Keywords: physical activity; adolescent; research; status quo

目前,身体活动不足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蔓延,导致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目前世界上有80%的青少年没有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标准;在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肥胖[2],導致中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运动[3]。身体活动具有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等多种健康益处[4]。在人生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积极活动体验,会增加终生坚持参与身体活动的可能性[5 ];所以,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身体活动研究正逐渐成为身体活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科学证据研究转化为干预实践,从单纯的体质测试转向身体活动促进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干预[6];因此,对国内关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有利于了解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1 检索策略

准确地获取当前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文献,确定检索策略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本研究的检索策略如下。检索时间:初次检索时间2014年11月20日,再次检索时间2015年11月2日。检索工具: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分析工具:中国知网文献分析中心。检索范围:期刊、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式:因physical activity被研究者分别译为“体力活动”或“身体活动”,而青少年年龄群体又可称“中学生”“学龄儿童”,所以,检索式分别为“题名 = 青少年 and 题名 %= 体力活动 (模糊匹配)”“ 题名 = 青少年 and 题名 %= 身体活动 (模糊匹配)”“ 题名 = 中学生 and 题名 %= 体力活动 (模糊匹配)”“ 题名 = 中学生 and 题名 %= 身体活动 (模糊匹配)”“ 题名 = 学龄儿童 and 题名 %= 体力活动 (模糊匹配)”“ 题名 = 学龄儿童 and 题名 %= 身体活动 (模糊匹配)”共6种,所得检索结果见表1,其中分别有2篇期刊文献与其他文献雷同,最后共计得67篇期刊文献和14篇学位论文。endprint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理论机制类研究

李晶晶等[7]对包括健康教育、体育课程设置、支持性身体活动环境及综合干预等国内外以学校为基础的身体活動干预方式研究。徐小翠等[8]对综合的健康行为方式网络干预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类干预需要政策、环境的共同支持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汪霖之等[9]认为,社会支持、学校环境和政策因素、锻炼或身体活动干预等对在校内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干预产生影响。

陈红[6]认为:青少年的自尊是一个由不同的、具体成分组成的多维层次结构;身体自尊是影响青少年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胜任动机、成就目标、能力信念、自我决定(效能)等心理因素影响身体活动。熊明生等[10]认为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动机研究中存在缺乏跨文化研究、社会性动机研究较少等问题;于海峰等[11]建议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胜任感作为,创设的课堂氛围应有利于学生引发掌握动机,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调节等。

综上,国内关于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理论机制类研究主要分为干预方法研究和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2种;然而,当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类研究极少,干预类实证研究是为大面积普及各类干预活动的先锋试验,只有经过实证检验为有效的干预方法才能应用于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实践中。总体说明:目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干预类研究基本上处于理论研究与探索阶段,显然与国内当前对不同领域内干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需求不相匹配。身体活动干预是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一种健康促进前瞻性和预防性的干预手段,所有关于身体活动促进方面的努力最终都应落实到干预实践中;因此,加强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类研究应当是国内相关学者的重点领域之一。

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虽然国内学者根据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开展特点与现状从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相应建议,诸如根据青少年自尊、动机等心理水平和各种理论视角下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之类;但总体来说,锻炼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涉及生态模型应用于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很少[12]。社会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与运用中依然存在不足[13]。身体活动受到环境、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已经从早期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心理学理论视角,发展到更能全面反映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并提出专用于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模型[14];而国内目前几乎还没有对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模型进行研究。要想在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最大化的成本与效益,首要任务就是要理清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机制,并依此选择相应的干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国内相关学者应当在加强有关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理论研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证性的干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2.1.2 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方法类研究

刘铁民等[13-15]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测量和评价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身体活动水平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或不足,应用成本较高,能够开发出一种具有普及价值的终端器材和一种科学、可控和应用性强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李松骏等[16]对国外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与应用中所使用的加速度传感器、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进行了研究,认为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中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有利于与其他的研究比较,并可检验新产品的信效度;佩戴在髋部并尽可能保证有效的佩戴时间,整理数据时可按照青少年生活习惯采用个性化的标准等,可保证其测量效果。关尚一等[17 ]认为,无论是选择主观测量还是客观测量与评价方法,都要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来选择最适宜的、能准确、客观地测量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能量消耗的方法。张加林等[18]研究认为,加拿大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领域研究的具体实践与丰富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李海燕等[19-20]使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肥胖青少年群体步行、跑步2种运动的身体活动耗氧量推算,为测量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并建立了适用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摄氧量预测方法,认为以负荷心率和瘦体重为自变量建立的摄氧量预测的多元回归方程更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摄氧量的预测,且优于ACSM推荐的公式。

储文杰等[21]参考国际身体活动调查问卷和儿童休闲身体活动问卷设计了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量表,认为所设计的身体活动调查量表能较准确地测量10~18岁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水平,可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测量研究。李新等[22]采用问卷调查和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方法对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编制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进行了修订并检验其信息与效度,认为修订后的中文版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可接受,可用于中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调查使用。

王超等[23]运用实验研究对加速度计在测量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中的不同采样间隔的一致性进行研究,认为在9~18岁青少年中,采用较短采样间隔可精确测量青少年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而采用较长采样间隔可调查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达到建议量的情况。洪俊睿等[24]探讨Actigraph GT3X传感器在青少年身体活动测试中的应用,认为在青春期的研究对象的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国际推荐的标准接近,而在其他2个期间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时间均低于国际推荐的标准。

可知,目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对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技术类研究;国内主观测量与评价方法类研究与应用;国内客观测量与评价技术与方法的检验与运用。

准确地测量与评价身体活动的方法一直倍受关注,主观的身体活动调查问卷也因文化、地域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且准确性相对较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对问卷问题理解的准确性等原因,其所测得数据的准确性更易受到人们的质疑。国内少量学者为准确测量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了研究,认为问卷调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的样本量较少;2)只以某个地区的青少年群体作为样本;3)使用的参考问卷不统一;4)修订或验证后的问卷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再次验证和推广。国内部分学者对加速度传感器的使用和测量精确性进行了验证性研究;但测量因设备昂贵、佩戴不方便等原因难以普及,并且加速度传感器又可分为单轴、双轴和三轴,且测量效果不同,不适用于大规模地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测量。endprint

运用相关技术手段与方法,准确地测量与评价身体活动状态是判断身体活动水平和因人而异制定运动处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身体活动领域的难题与研究重点之一。由于加速度传感器等测量工具价格昂贵、不可能大面积地广泛应用于大規模的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中,因此调查问卷依然是当前各国在进行大规模身体活动测量时使用最多的工具。从当前国际研究情况来看,已经出现多种版本的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问卷,国内学者应该根据国际调查问卷版本或与我国较接近版本的调查问卷,并根据我国的地理、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修订并加以反复验证,研制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域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调查问卷。此外,测量身体活动的方法不仅仅只有加速度传感器,还有热量测定法、心率监测器及直接观察法等,都是运用相对较多的测量方法。相关学者应该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相应的验证性研究或创新,以研制出简易、实用、可普及的科学、可控和应用性强的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工具和方法。

2.1.3 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研究

王国勇等[25]、李海燕等[26]、李涵[27]分别使用不同的问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情况;洪忻等[28]、张兆成等[29]、朱为等[30]、陈培友等[31]、高家尧等[32]分别对江苏省不同地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活动类型、日常能量消耗、肥胖、心理健康等进行了调查;张世伟等[33]、高仙等[34]、张子龙等[35]分别对北京市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现状、肥胖、活动强度、屏幕时间等展开问卷调查研究;王浩等[36]、龚清海等[37]分别调查了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课与身体活动情况、行为危险因素等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因素;程改平等[38-39]则对成都市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模式特点、活动类型及不同性别、年龄的身体活动模式差异,以及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因素、社区设施等进行了调查;杨育林等[40]、朱红等[41]分别使用问卷调查了山东省和天津市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特征、能量消耗及肥胖等指标。大部分调查结果基本上是超重、肥胖检出率高,身体活动状况不容乐观,并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其他还有刘瑞等[42]使用问卷调查了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水平与体育锻炼、久坐少动行为及体脂分布之间的关系;郑育滨等[43]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初中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受其父母的影响;孙德荣等[44]则从目标定向、动机自主等心理学指标方面调查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选择差异。司琦等[45]对初中生的调查认为学校应重视特定时段学生身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尤其是对女生的组织和管理。

贾斯媛等[46]使用Actigraph GT3X 加速度计测量了沈阳市部分初中生日常身体活动。黄玉鑫等[47]使用Actigraph GT3X +传感器测量了中学生的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水平及男、女生活动水平的差异。郜苗等[48]等使用调查问卷和加速度器对上海市青少年休闲身体活动进行了研究。

综上,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研究主要有3类:问卷类调查研究,综合测量和实验研究。

由于使用问卷调查的成本费用低、调查范围相对较大,便于收集相对较多的调查数据等诸多优点,目前国内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中,大部分都是使用调查问卷进行的。从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身体活动量、活动类型、健康危险行为与肥胖的关系、影响身体活动的环境与因素,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之间身体活动量与类型的差异等,大部分有关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上是超重、肥胖检出率高,身体活动状况不容乐观,并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调查的影响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家庭影响因素,所使用的指标包括多种生理特征和心理指标;使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有国际身体活动调查问卷、修订版的CLASS-C问卷、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和自编的问卷,使用的调查问卷不统一。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不同省的大城市;但是由于问卷调查存在着准确性差、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特点,且我国尚没有统一可用的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问卷,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其信度和效度的不一致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不一致。例如,王国勇等、李海燕等和郜苗等对上海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的结果。

国内部分学者开始使用综合测量与实验研究来试图准确地了解国内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状况,将问卷调查和加速度传感器结合运用是其中使用最多的综合测量,主要是用于生理指标的测量与评价;但总体上,使用综合方法测量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测量所使用的器材设备数量有限,操作相对复杂、耗时。就测量结果来说,除了1例之外,所有使用加速度传感器的综合测量结果均显示:青少年休闲时间身体活动不足。这说明,由于测量使用规模和成本等限制,有必要制定适用于我国青少年人群特点的身体活动调查问卷,或探索不同类型的综合测量方法以便应用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和测量中。

2.1.4 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研究

目前,国内只有关尚一和朱为模2位学者进行了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但是研究对象样本均不是中国学龄青少年。

邹志春等[49]认为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丛集”的重要原因,身体活动干预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和解决“未来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这方面的工作刚起步,大量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刘述芝等[50]认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强度分型、活动测量与评价方法的选择、各年龄段身体活动推荐方案可能存在不同的阈值,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生长时期的体质和生长发育特点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等青少年体质测评方法学和概念的认知上仍有差异,要分别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与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心血管健康、心肺功能水平、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等研究着手。许汪宇[51]认为,身体活动水平越高的青少年儿童,其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代谢功能、骨骼及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水平也越高,根据运动目的的不同,具体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不同。关尚一等[52]认为虽然活动的量、频率、强度等与各种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在证据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endprint

国内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效益的研究,主要是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效益的综述研究。身体活动可产生健康益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身体活动的各种健康益处结论却不尽相同,需要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向人们提供较为可靠的身体活动依据。身体活动促进的初衷是增加能量消耗、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鼓励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需要为其提供进行活动的理由与动力,而明确身体活动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效益是说服人们进行身体活动和为身体活动提供条件的前提。国外虽然对身体活动的各种健康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中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量、强度、频率及与各种健康效益的“剂量-效应”关系尚有许多不太清晰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研究。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剂量关系研究中,除了活动时间、强度和类型等与心血管健康、有氧代谢、肺功能、肥胖等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外,还需要研究肌肉、骨骼健康、柔韧性及心理指标等方面的“剂量-效应”关系,在身体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中,还存在着证据不足的缺陷。国内还没有开展针对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剂量-效应”关系的专门研究,应当引起我国学者注意。

2.1.5 青少年身体活动发展趋势和其他研究

郭强等[53]认为:作为一条有效解决身体活动不足的路径,国际学者已经逐渐认可体育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交叉;始终应将身体活动行为放置于社会经济生活和人居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性的考量;今后身体活动水平的监测趋势是借鉴流行病学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测量方式;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改善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区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干预策略等发展趋势。李红娟[54]认为:美国青少年体质测试已经从早期关注运动能力的测试发展到当前关注健康效应的健康相关体质测试,从单纯的体质测试发展到包括身体活动促进、生活方式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教育干预;按生态学模型结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为前置、促成与强化因素;除了体育课外,积极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倡导多体力的交通与日常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来落实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

此外,李淑媛[55]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个体与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因素。何晓龙等[56]全面阐述城市蔓延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认为地理信息指标的选取应参照多指标综合测量为主、各项地理特征均匀分布、不同身体活动类型有所侧重及不同研究目的灵活应用等准则。吴薇等[57]对美国《国民身体活动计划》的内容、目标进行介绍,并对其2014年青少年身体活动工作报告与特征予以解析。邓士琳等[58]通过对患者的调查,认为女性青少年时期身体活动可降低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危险。

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起源于国外,且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密切关注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现状,有利于把握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引领国内学者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其他研究则有利于国内学者全面了解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总之,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已经不再仅仅着眼于教育领域,自然、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对青少年身体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正在扩大,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中追求精确。

虽然在大健康理念下,以流行病学为基础,以公共健康为导向,以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为手段,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按社会生态学模型结构,从社会、人文、居住环境和教育等各个层次采取综合干预策略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准确测量与评价青少年身体活动,从不同视角进行活动干预等可能是今后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发展趋势;但是针对我国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干预研究、身体活动的剂量-效应研究却极少,应当加强以我国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现状的基础研究,将未来研究建立在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现状的基石上。

2.2 分析

2.2.1 时间分布

如图1所示,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H指数是11,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指数。H指数最高的是陈红2003年发表于《体育学刊》的文章,达到了43次,而超过H指数的所有9篇文献基本上发表于2008—2010年,只有1篇发表于2011年。其原因是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较晚,从所有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在81条文献中只有4条文献发表于2008年之前,其中大部分是发表于非体育类专业期刊上的关于身体活动现状类调查文献,说明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起步于2008年,这可能与国外身体活动研究发端于健康医学领域有关。

由图2可知,从2008年起,国内才开始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并进入了一个小高峰期,尤其以2012年到现在,每年的研究文献都超过10篇,2012、2013年均为15篇,到搜索文献时为止,201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13篇文献,仅2012—2015年这4年时间内所发表的文章就占到国内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近几年将继续是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高峰,且随着人们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而持续升温。这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影响,部分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健康和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2.2.2 主要机构、支持基金和出版刊物

身體活动研究是属于体育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身体活动的研究最初来源于流行病学的建议,例如1979年美国外科医生的建议;因此,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也主要分布在体育学和医学领域。由图2可见:国内发表于体育学专业期刊的关于青少年活动的研究只占22.8%,尚不到所有研究比例的1/4;而仅发表于《中国学校卫生》上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就达到了14.5%。

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机构中,上海体育学院占所有研究机构的20.5%,其他的研究机构中则没有一家的研究能达到10%的比例,如图2所示。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是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主要机构。说明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机构,分布相对广泛。endprint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研究人员自发开展的,68.7%的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没有得到任何研究经费的支持;国家层面的经费支持占到了17.8%,说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支持是开展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提供的经费支持占到了8.4%。总之,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经费支持来源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内关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数量不多,研究机构与人员相对较少、基金支持力度不大。

2)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但存在干预方法类研究不多,开始研制适合自身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但信度与效度没有得到统一认可,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状况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缺少有针对性的剂量-效应研究等问题。

3)随着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注范围扩大,内容也更广泛,例如,已经开始对诸如建成环境等社会与环境影响因素和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4)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体育学,符合身体活动研究的交叉学科的特性,应提高医学和体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水平。

3.2 建议

1)鼓励提供多元化经费支持,支持更多的科研单位与人员参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研究基金具有公益性,對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引领与整合作用,能够促进学术研究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目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有近70%是没有经费支持的,且科研单位相对较少,参与人员人数较少。科研基金是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撑,可吸引与鼓励更多的科研单位与人员参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与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起监督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除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教育科学规划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和攻关计划基金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基金支持。而国外相关研究不仅成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并且有许多基金会为此类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例如,美国不仅有“总统青少年体育委员会”“LETS MOVE!”等许多组织专门致力于青少年身体活动实践,而且有诸如罗伯特基金会、“BILLION MILE RACE”和“KIDS in the GAME”等组织为青少年身体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此外,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心脏协会等诸多组织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付出努力,甚至出现了一些有偿的专门为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身定制各种身体活动方案的商业组织、软件应用开发商等商业机构。

2)鼓励跨学科合作,加强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效应和干预效果研究,并将研究现场推进到青少年生活实践。

身体活动属于交叉学科范畴,起源于流行病学研究,以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作为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青少年身体活动还涉及到教育学科等领域。目前为止,国内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与实践方面很少有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医学与体育学的合作很少。目前,我国对身体活动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现场干预研究等较少,医学和体育学应联合协作开展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研究,以便为制订更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推荐量与运动处方;在实践中进行现场干预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制订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3)鼓励研制与开发适用于中国青少年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工具和方法。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需要准确的测量与评价工具与方法,而目前还没有相对权威的、能够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的调查问卷,应研制与开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域青少年身体活动且能大面积运用的调查问卷;而测量工具是检验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方法,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身体活动水平的便利工具。此外,测量工具还具有较广阔的经济市场,同时也是建立身体活动准确的基准数据库的前提,为后期青少年身体活动监督与评价提供依据。

4)优化健康测试指标体系,完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监督、测量与评价体系。青少年体质测试已经发展到关注健康效应的健康相关体质测试。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还应从影响其健康的视角来考虑,可考虑将认知能力、新陈代谢水平和久坐不动时间及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等相关指标纳入青少年健康测试的指标体系并进入数据库,“为便于监测和评价身体活动实施效果,应适当地把监测和评价指标纳入改变行为的过程,形成一个循环反馈通路,以便对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调整”,进行全面评价并找出主要原因。

总之,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薄弱,经费有限,参与人员相对较少,缺乏干预和实证研究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将会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董如豹.HealthyPeople2020身体活动内容的演变对我国全民健身规划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5):66.

[2] 为动而生:关于促进身体活动的行动框架[EB/OL]. [2016-04-16].http://www.designedtomove.org,20141012.

[3]刘砚青.中国肥胖报告:3亿以上国民超重[N].瞭望新闻周刊,2015-04-07.

[4] 世界卫生组织. 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身体活动和青少年[EB/OL]. [2016-04-16].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

et_young_people/zh/,20151013.

[5] LISA M, NICOLE H, NITHYA G.为动而生:关于促进身体活动的行动框架[EB/OL]. [2016-04-16].http://s3.nikecdn.com/dtm/live/en_US/endprint

DTM%20FFA_Chinese.pdf.2014-12-20.

[6]陈红.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机制的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1):130.

[7] 李晶晶,吴旭龙,杨淼,等.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行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23(4):377.

[8] 徐小翠,李榴柏.青少年健康饮食与体力活动网络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79.

[9] 汪霖之,司琦.关于促进青少年校内体力活动的干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3):87.

[10] 熊明生,周宗奎.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动机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62.

[11] 于海峰,倪维广.国外青少年身体活动动机理论及其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心理科学,2008, 31(6):1443.

[12] 李小英,燕子.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765.

[13] 陈补林.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理论回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4):101.

[14] GREGORY J W. The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 Quest, 1999, 51(1):5.

[15] 劉铁民,钟明宝.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6(3):60.

[16] 李松骏,孙飙.加速度传感器在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5):149.

[17] 关尚一,陈新平,陈荣超.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测量方法综述[J].搏击(体育论坛),2012,4(8):81.

[18] 张加林,唐炎,胡月英.加拿大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5,35(9):90.

[19] 李海燕,陈佩杰,庄洁.11~16岁肥胖青少年体力活动耗氧量推算方法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2):217.

[20] 李海燕,陈佩杰,庄洁.青少年体力活动摄氧量预测方法的实验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 23(7):321.

[21] 储文杰,王志勇,周海茸,等.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1):1079.

[22] 李新,王艳,李晓彤,等.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AQ-A)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63.

[23] 王超,陈佩杰,庄洁,等.加速度计以不同采样间隔测量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时间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9):759.

[24] 洪俊睿,袁琼嘉,王涛,等.Actigraph传感器在青少年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测试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64.

[25] 王国勇,程杰.中葡都市青少年体力活动、健康体能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市和布拉加两城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0):60.

[26] 李海燕,陈佩杰,庄洁.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4):145.

[27] 李涵,汪晓赞.中学生分层能力信念与心肺功能、身体活动水平和毅力/努力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58.

[28] 洪忻,梁亚琼,王志勇,等.南京中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59.

[29] 张兆成,陆青云,翁婷婷,等.徐州市中学生体力活动与肥胖及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68.

[30] 朱为,包萍.南通地区青少年女生体力活动与体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6):70.

[31] 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社会生态学模式构建:基于江苏省中小学生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79.

[32] 高家尧,陈培友.江苏省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2):103.

[33] 张世伟,马军,宋逸,等.北京亚运村及周边地区中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594.

[34] 高仙,张华明,卢立新,等.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及肥胖超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46.

[35] 张子龙,马军,王海俊,等.北京市7~14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547.

[36] 王浩,俞敏,胡如英,等.浙江省2012年中学生体力活动与体育课开展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1):1330.

[37] 龚清海,童思维,李寿俊,等.宁波市中学生体力活动与行为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85.

[38] 程改平,曾果,刘婧,等.成都市学龄儿童身体活动模式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33.endprint

[39] 程改平,曾果,刘婧,等.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03.

[40] 杨育林,徐留臣,闫静弋,等.济南市青少年日常饮食和体力活动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60.

[41] 朱红,张欣,刘新民,等.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特征及其对生长发育和代谢指标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1,25(12):893.

[42] 刘瑞,陶芳标,朱鹏,等.青少年青春发育水平与体力活动及体脂分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35.

[43] 郑育滨,温煦,谢小菲,等.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86.

[44] 孙德荣,刘瑞静,范金玲,等.目标定向、动机自主与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选择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41.

[45] 司琦,苏传令,KIM J.青少年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27(4):341.

[46] 贾斯媛,周丹丹,郭琪,等.沈阳市12~14岁中学生日常体力活动能量消耗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33(5):99.

[47] 黄玉鑫,戴剑松,徐凯.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的中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3):18.

[48] 郜苗,王丽娟,陈世瑶,等.上海市青少年休闲体力活动调查分析:基于加速度器测量[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6):7.

[49] 邹志春,陈佩杰.青少年体质、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之关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50.

[50] 刘述芝,邹志春.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促进研究现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6):5.

[51] 許汪宇.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健康[J].体育科研,2011,32(1):66.

[52] 关尚一,李良鸣,廖八根,等.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2):100.

[53] 郭强,汪晓赞.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热点解析:基于流行病学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5,35(7):58.

[54] 李红娟.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趋势:体质测定到体力活动促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38(8):65.

[55] 李淑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8下):172.

[56] 何晓龙,陈佩杰,庄洁,等.城市蔓延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地理信息指标分析[J].体育科学,2013,33(3):38.

[57] 吴薇,陈佩杰,何晓龙.美国《国民体力活动计划》及其2014年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工作报告解析与启示[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4):420.

[58] 邓士琳,杜玉开.青少年时期体力活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773.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现状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