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小学生口语发展对比研究

2018-01-08 07:39李文霞
英语学习 2018年13期
关键词:引言语境小学英语

摘 要: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是欧盟提出的用外语来教授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并兼顾外语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传统小学英语课堂中,大多数口语交际发生在教师创设的虚拟语境中,学生主动交际的需求没有被有效激发。而CLIL因兼具了内容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双重教学目标,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言习得提供真实语境,从而有利于学生自然习得语言,增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对在CLIL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和传统英语课堂中小学生口语的发展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CLIL;语境;小学英语;口语发展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以往英语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改变,应该关注在实践中语言的应用交际功能。对于语言学习,最有效的英语教学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习得,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我们是非母语学习者,语言环境受限,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只能通过在课堂中创设虚拟情境,学生并没有真实的表达需求,因此并未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而CLIL将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有机整合,两者能够发挥“互为语境化”(盛云岚,2012)的作用。在真实的情境下自然习得语言,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CLIL教学法

1.CLIL的内涵

CLIL盛行于欧洲双语教育,近些年逐渐受到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的关注,具有二语和外语教学的普适意义(Cenoz et al.,2013)。CLIL是指将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用外语来教授如地理、历史、生物等非语言类课程(Dalton-Puffer,2014),具有兼顾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双重目标,语言和学科共同发挥作用。它是根据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奉行的多元语言政策的推动下,CLIL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1994年,欧盟白皮书正式提出统一使用 CLIL这一术语,强调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的整合,这也是欧盟建设和谐的多文化、多语言社会的政治要求在教育上的体现。教育全球化也是推动CLIL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随着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语言教学模式,培育多元交际能力以应对知识社会的挑战,“知识整合”成为关键词(New London Group,2000)。

2.CLIL的优势

依托学科知识构建真实的认知语境,CLIL强调学科知识与语言在教与学中的融合,适于在授课语言为外语的语境中开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当人们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在有实际意义的社会情境中进行交际时,语言学习最有成效。而学校开设的不同学科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托。CLIL被欧洲委员会描述为“在外语方面获得进步的最佳方法”。

在CLIL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目标:Communication(交際),Content(内容)和Cognition(认知)。相比其他教学法,CLIL的优势是更加注重语言的口头交际功能,更关注在真实情境中,基于学生的兴趣和交际需求下学习的主动发生。在CLIL课堂中,学生对学科内容的主动探究形成了一个真实的语境,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内在动机;语言充分发挥交际和自我表达的功能,通过在课堂中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学生把技能运用到相应的认知语境,这时口语表达成了学习发生的重要媒介。

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口语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下产生的“哑巴英语”的问题。并且,伴随近年来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当今部分小学英语课堂已经不再过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体系的掌握,教师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情境中习得语言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英语语言环境,英语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中创设虚拟情境达到这一目的。然而,经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虚拟的情境大部分是根据学习内容所创设,学生并不是主动的探索,而是被动地被拉入假设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这种方式虽然实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但并不能完全激发出学生渴望表达的内在动机,且在非真实的语境中学生往往没有很强的表达需求,学生的口语交际大部分是在教师的推动下被动发生的。这就会造成英语课堂中的沉默,学生没有主动表达的渴望,没有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没有主动学习的发生。

CLIL教学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CLIL课堂教学必然要以CLIL教材为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选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Light Up Science课程。该课程充分体现了CLIL理念,将英语作为主要语言来讲授科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他们团队合作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实践和体验,将科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学习与英语语言交流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Light Up Science 1B Unit 3 Lesson 1“ What Floats What Sinks ”为例。本节课的语言目标是:学生能够习得描述物体浮沉的核心词汇——float和sink,熟悉常见物体的词汇——chopsticks, spoon,sponge,foam,can,bottle等;能够运用句型“I think(boats/stones) float/sink.” 表达对物体沉浮状态的预测,运用句型“(Boats/Stones) float/sink.”描述物体沉浮实验的结果。本课的科学目标是:通过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够学会探究不同物体和材料的沉浮,掌握检验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探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为英语口语交际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一个塑料瓶,瓶中有一个塑料球,问学生在不借助其他工具,也不将瓶子倒置的情况下,如何把球拿出来。学生可能会想出向瓶中注入水的方法,教师自然引出本课的核心词汇——float。然后,教师将塑料球换成玻璃球,问学生:“Here is a glass ball. Can it also float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得出结论,教师自然引出另一核心词汇——sink。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实验的物体,并初步熟悉这些物体的英语单词。之后,学生在预测物体沉浮的过程中,需要反复使用之前所学到的float和sink两个核心词,以及物体的英语单词,这些英语单词在预测这个真实语境中被反复运用,英语词汇在非机械操练下自然习得。最后,学生亲自实验,发现并描述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内在动机,有了真实的表达需求,口语交际自然发生。本节课中的口语交际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语言形式,成了连接科学内容、认知发展和文化传递的媒介,语言学习任务具有了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科学内容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内在的动机。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成为语言的有效使用者。

反观传统英语课堂,对于相同的语言目标,教师往往采用图文、实物与单词结合的方式进行词汇的输入,运用词汇课中的机械操练和趣味操练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读单词、操练重点句型。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推动下被动输入,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语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交际功能。课堂活动缺乏驱动,学生的兴趣未被激发,表达的内在动机未被唤醒,于是容易出现学生丧失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为缺乏真实的语境让口语交际自然发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口语的训练也往往难以达到预设效果。

结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中,CLIL课堂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语境,为学生创造最真实和自然的语言实践环境。作为英语仍为外语的国家,英语课堂成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对课堂教学过程语境化的能力,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选择并优化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其转化为语言交际发生的驱动,辅助学生对知识的语言化建构。CLIL教学理论体现了外语教学法的社会文化转向,使课堂重心由“教师教学”转化为“学生学用”。

参考文献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lton-Puffer, C. 2007. Discourse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33(2): 130-131

Krashen, S. D. & Terrell, T. D. 1992.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 Hayward: The Alemany Press.

Cenoz, J. Genesee, F. & Gorter, D. 2014. Critical Analysis of CLIL: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J]. Applied Linguistics, 35(3): 243-262

Futures, D. S. 1996. A Pedagogy of Multila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 60-92

廖百秋,周保國.2017.《二语的初始接触: 学习者初始输入加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03): 152-156米保富.2015.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外语,(5): 715-724

盛云岚.2012.欧洲CLIL模式: 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5): 65-69

李文霞,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引言语境小学英语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