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8-01-09 18:17三三妈
女性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后座室友报警

三三妈

年末,江歌事件刷遍所有人的朋友圈。那个善良的女孩,因为护卫自己的室友,却被残忍杀害,让人不胜唏嘘。而她的室友先是见死不救、拒绝开门,后来又拒绝联系江歌的母亲,甚至家人口出恶言,毫无感恩,激起网上一片声讨,甚至有人声称:不要让孩子善良待人,因为并不一定会有好报。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新闻:热心人下水救人,不幸溺毙,被救者上岸直接走人,没有丝毫感激或愧疚;搀扶跌倒老人却被讹诈的学生,抢救病人却被病人家属伤害的医生……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要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善良做人?这样的话题,我要怎么跟女儿说起?

首先,我跟三三客观分析,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因为它能激起大众强烈的情绪,所以总是位于报章网络的头条,甚至集中轰炸读者眼球。做好事得好报的事情天天发生,却极少被报道,因为它的新闻效应不够轰动,危言才能耸听。我也曾救助路旁跌倒的老人,并帮助她打电话给警察寻找家人;也曾亲眼目睹路人亲手扶起骑车摔倒的老人,嘘寒问暖……这些只能称其为“好人好事”,并不算“新闻”,但它们确确实实就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信任与温暖。

其次,我告诉女儿,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不要为极端的善意而心存侥幸,也无需因极端的恶意而惴惴不安。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人身安全必须放在首位,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帮助,都应该先做判断。我用亲身经历来举例:一次在日本山区,冬夜大雪,乡间小路难行。我们正在崎岖的雪路上举步维艰,一辆汽车停在身边。司机是个日本人,不懂汉语,也不会英文,比划半天我们也没弄懂意思,他索性下了车车子,打开后座车门,示意我们上车—原来他是想载我们一程。我快速判断形势:我们的酒店就在不远之处,而且附近只有这一所酒店;他是一个人,我们一家三口;我手机就在身边,也有信号,后座如果有意外随时可以报警。于是我们欣然接受了他的好意,很快就到了酒店,真诚道谢之后他调转车头开走了。我们的行程中,也增加了一段温暖的记忆。“如果换一个情形,”我告诉女儿,“比如你一個人,首先不要深夜独行,尽量约伴,不得已单独外出,尽量开车。”“可是我还不会开车啊!”三三插话道。“等你到法定年龄,先考一个驾照就好啦。遇到非得搭便车的情形,陌生人的车慎上,即便是认识的人的车,也要先拍下车牌,发给靠谱的同学或者朋友,或者上车前打通同学或朋友电话,告知搭乘便车以及目的地和车牌号,这样就不会给想动歪心思的人可乘之机。”她一边答应一边若有所思。

上高中之后,她开始有了不少出国的机会,比如去东南亚支教,或者各种考察学习。无论是我们同行还是她与同学结伴前往,我叮嘱她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要记住当地的报警电话,而且在她出发前,我必然为她开通国际长途,搞掂当地wifi网络设备。

除了自身安全,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我不会有丝毫犹豫,从她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践行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比如召开公益亲子读书会,为山区孩子设计课件,赞助图书文具等等。但我也告诉她,孩子没有帮助成年人的义务,如果接到陌生成年人的求助,就帮他/她打电话报警,除此之外无需多做。善意,是人类和睦相处的纽带。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起码的信任与善良,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善良之人,也有底线,不要为了善良而善良,反倒被不义之人伤害。我们首先要保护自己,才能对他人施以援手。接受他人的帮助也是同样,要先守住安全线,然后才能放心伸出手,而不用必担心被欺骗。

猜你喜欢
后座室友报警
猪一样的室友
安全出行小常识
小心,墙纸在报警
鞋子摆放透露的信息
我就吃一点
后座提醒技术
通用推出“后座提醒”技术以加强儿童乘车安全
考前紧张
失望万分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