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来老风景,新公园

2018-01-09 23:15
贵阳文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华南虎灵山猕猴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这个城市在经历了最初的激动、惶恐、不安与兴奋之后,前行的节奏骤然加快了。生活依然有它自身的逻辑,但很多方面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原来那个贵阳有了彻底的不同。比如说,开始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比如说,大批苏式风格建筑开始出现;比如说,原来一户大宅门里住进了很多人家;比如说,私家园林在这个城市消失了,公园却多了起来。不过,这些新的公园本身就长期是贵阳历史上的风景名胜。

大水冲来的公园

1952年夏,贵阳连降暴雨,附近山上山洪暴发,洪水涌入市区,造成河水猛涨,冲垮了大西门外的金锁桥及沿岸多座民房。后来金锁桥重新修好了,市长秦天真却考虑得更多:如何彻底解决贵阳水患,以防再次出现金锁桥被冲垮的情况?时任建设局副局长的土木建筑工程专家葛天回认真思考秦天真交办的问题,仔细查阅了贵阳地图和水磨河(即今天的市西河)上游的来水情况,对沿河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农田分布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在黔灵山后山脚下、水磨河上游一个上宽下窄的地方建筑一道拦水坝,将发源于凤凰关的大罗溪来水拦截在这里。这样,下游山洪可以减缓,水害可以减轻,横跨河上的多座桥梁可免遭金锁桥的厄运。同时,水库蓄水可以作为贵阳市的饮用水源。最后,市政府同意了这个方案。

水库于1954年1月动工,当年7月18日全部完工蓄水。坝高12米,长近百米,风景幽雅恬秀的黔灵湖,就这样凭空出现在贵阳人的面前。后来市政府将黔灵湖与黔灵山一道,兴建了全省有名的黔灵公园。

黔灵山则自古便是贵阳名胜。明代黄运昌的《黔纪·山水志》上说,明洪武年间,黔灵山“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是个没人搭理的地方。明初镇远侯顾成镇守贵州期间,游登黔灵山并在山上发现圣泉之后,史籍中才有了黔灵之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也逐步被人认识。

顾成是朱元璋帐前亲兵,积功累迁成为朱元璋帐下大将,靖难中被朱棣俘虏后归降,成为永乐朝重要大将。顾成一生征战,最大的功绩却在西南和贵州。他一生两度镇守贵州,一次在洪武朝,另一次在永乐朝。尤其永乐朝这次,带兵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直接促成了“贵州省”的出现,于贵州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未详述黔灵山的发现是在顾成哪一次镇守贵州期间。不过洪武朝那一次戎马倥惚,难得有这样的心情,估计还是永乐朝吧。

其后明代多人探游黔灵山,其中包括石阡知府祁颐、贵州布政使范理、贵州主事钟震、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等。贵阳举人越英有诗题麒麟洞,曰“野寺月明禅榻寂,崖英春至薛箩悬”,可知当时麒麟洞前便有古寺。旅行家徐霞客到贵阳,笔记中写道:“崇祯十一年戊寅岁四月十一日至贵州,十二日止贵阳,游古佛洞。”古佛洞即黔灵山九曲径上的苦行佛者栖身洞穴,可见徐霞客也到过黔灵山。不过由于没有经过系统整修,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黔灵山志》)。

康熙十一年(1672年),佛教临济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在山中建造弘福寺,将其山命名为黔灵山后,山中僧侣和佛教徒逐渐将黔灵山慢慢整理出来,成为贵阳人喜爱的风景名胜。

1941年到1949年,张学良、杨虎城先后断断续续被囚禁于黔灵山麒麟洞,1944年《贵州日报》上刊登的《游黔灵山记》,开篇便是讲黔灵山“近年禁止游览”,贵阳人只有望山兴叹,估计正是因为山中囚禁了重要犯人的原因。这一年的4月23日到5月2日,应山上僧侣的请求,当局将黔灵山开放10天,竟成为当时贵阳的一个重大新闻。

1957年,烟波浩渺的黔灵湖和山寺清幽的黔灵山一起作为黔灵公园向公众开放,同时将河滨公园内的动物园搬迁至黔灵山上,形成了黔灵公园宏伟的规模。1958年在黔灵湖畔修建了庄严肃穆的“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黔灵公园不仅成为贵阳市民消暑纳凉、游山玩水的首选之地,也是学校组织学生清明祭扫烈士的革命爱国教育场所。

1991年,黔灵山正式放养猕猴,建成了中国唯一一个在市区内放养猕猴的公园,黔灵山的猴子也成为名闻全国的一大生态景观。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黔灵山动物园的几只猴子趁工作人员打扫卫生之际溜走,跑到山林中“占山为王”。到1980年,黔灵山上的野生猴有大约30只左右,藏于深山不敢见人。黔灵公园通过喂食的办法成功将这些猴子引诱出山,猴子渐渐与人交上朋友。现在据说黔灵山的猕猴已有上千只,很多喜爱猕猴的人定期到公园喂食,成了义务饲养员,与猕猴结下深厚感情。他们还给猴子取了名字——好奇的是,不同的人喂食同一群猴,然后给猴子取不同的名字,不知道会不会让猴子感到混乱?

为了观赏猕猴,黔灵公园还专门建了赏猴园。这里的建筑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1946年4月9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曾在此会晤囚禁于桐梓县的张学良,并在这儿住了一夜。解放后,此处一度作为贵阳市人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场所。1957年黔灵公园建园,该地即划归公园管理。1985年,政府投资对此处进行了整修,只保留了原会议室,并配以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长廊及江南亭榭,以供游人欣赏及休息。1991年,公园把这里辟为赏猴园。

猕猴的过度繁殖,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猕猴伤人和损坏公园内公共设施,并危及游人安全。其原因既有猴群密度大的客观原因,也有游客不当行为,包括喂食、挑逗、激怒猴子引发的伤害。2003年到2014年间,黔灵公园被猕猴伤害游客高达12611人,其中最严重的事件是造成一名女游客成为植物人和咬掉一名男婴的睾丸。从2013年开始,公园有计划地启动猕猴分流措施,控制园内猕猴数量,让公园内獼猴总数在200只左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是义务饲养员们不干了,这些喜欢猕猴的市民主要是一些把喂猴当作消遣和寄托的老人,他们不仅阻止公园捕捉猕猴,还有过强行打开铁笼、将已经抓到的猕猴放走的事情,甚至为此成立了一个名为“黔灵山猕猴保护委员会”的团体。

黔灵山上猴子故事多,华南虎和黔灵公园的故事,也颇有传奇色彩。endprint

1957年,河滨公园的动物园搬到黔灵山上的时候,只有十来只猴子和几只孔雀。为了增加动物种类,扩大动物园规模,黔灵公园开始在省内各地收购动物。当时正值野生华南虎遭到大肆捕杀的时期,人们将成年虎杀死后,把捕捉到的虎崽拿出来售卖。于是,只要从地方政府部门处得知民众捕捉到华南虎虎崽的消息,动物园工作人员会很快赶往收购,其中也有农民主动送上门来的。曾经有一个农民带了两只华南虎崽从清镇赶到贵阳,卖给黔灵公园动物园。当时,华南虎的收购价格极其低廉。根据虎崽的大小,从50元到100元不等。

1957至1963年,黔灵公园先后从铜仁、威宁、毕节、修文、清镇、长顺等地共收购野生华南虎12只,建立起了全国第一座华南虎人工繁育种群基地。

与此同时,黔灵公园开始人工繁育华南虎的尝试。此时留在园内的华南虎1公4雌5只,仅有的一只公虎是1958年从清镇收购的,因此被称为“清镇虎”。后来动物园人工繁殖的所有华南虎均属于它的后代。清镇公虎于1963年分别与1958 年从长顺、1959年从毕节捕获来的两只母虎交配,当年毕节母虎产下一只雌仔,长顺母虎产下一雄一雌两只仔。后来本园留养了二只雌仔,大的一只因患胃病取名叫“胃病虎”,小的一只叫“二母虎”。1964年出生的“大公虎”,与“胃病虎”系“同父异母”兄妹,与“二母虎”为“同胞兄妹”。

1972年,由于公园缺乏资金引进其他公虎,也无钱送母虎出去交配,加上认识不足,没有经验,为维系老虎种群,于是将“大公虎”分别与两只近亲母虎交配,“胃病虎”于 1972年至1975年每年各产一胎二仔,1976年为一胎三仔,共产下11仔;“二母虎”于1972年至1975年每年产下一胎三仔、1976年产二胎每胎三仔,共计产下18仔。

1979年,由于“大公虎”已年老,为保证交配成功,將1973年所生的“青年公虎”用来一道与“二母虎”进行双重交配后,于当年9月12日生下一胎3仔,其中雌虎“黔灵”于1980年送往重庆动物园,雄虎“敏敏”于1985年送往合肥逍遥津动物园,雄虎“黔黔”留园。这是黔灵公园人工繁殖的最后3只虎,以后再无繁殖能力。

黔灵公园对华南虎进行“双重交配”的成功,是动物园高级兽医乐正中的一项科研成果。他采用“双重交配法”提高母虎的受孕率。他带领繁殖组饲养员杨永福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用了6天时间,两只公虎分别与母虎进行了66次交配,母虎终于怀孕了。之后又经过102天精心护理,顺利产下3只幼虎。这一成功实验,为华南虎的人工繁殖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科研成果受到1980年贵州科学大会的奖励。当年,新华社播发了记者任用昭采写的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香港《大公报》、《贵州日报》、《贵州画报》等媒体均作了报道。

贵州华南虎不仅人工繁殖成功,还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1959年,黔灵公园就曾将一只野生华南虎送往北京动物园,这只虎是1957年从铜仁地区购入的。1963—1976年繁殖高峰期时,黔灵公园的华南虎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支援”着国内的各动物园,甚至有6只被送往朝鲜、苏丹等国。据说,当时的黔灵公园三里湾招待所高朋满座,每天要接待两到三家外地动物园前来洽谈华南虎买卖事宜的负责人。

上个世纪90年代,贵阳城市发展加速,动物园却因为经费原因老态龙钟,加上城市休闲娱乐的多样化,动物园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动物的“档次”甚至比不上周围的遵义、水城动物园。

随着贵阳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2010年开始,市政府多次投资对动物园进行改造。现在的动物园分区更加合理规范,园内动物种类数量更多,达72种,馆舍更漂亮。而且干净整洁,没有丝毫动物园惯有的腥臭味道,成为孩子们游乐的天堂。目前的动物园面积是老动物园面积的3倍。

目前,黔灵公园一张门票5元,有山、有水,有古寺名刹,还有动物园和野生猕猴,一票玩通,堪称全国性价比最高的公园了。

小贴士:华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也称“中国虎”,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华南虎曾遍布中国各个林地,数量很多。其分布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和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经过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大量捕杀,华南虎生存数量急剧下降。

1990开始,原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全国范围进行野生华南虎和栖息地调查,至今没有找到一只野生虎。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的自然种群已经灭绝。

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饲养华南虎数量共有110只左右。华南虎的人工繁殖始于贵阳黔灵公园,2017年广州动物园再次繁殖成功。

总理建议成立的公园

1960年4月底,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夫人、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以及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一行,在结束了对缅甸、印度、尼泊尔的访问之后,特地到贵阳和全市人民一起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贵阳期间,周总理到当时的贵州省林科院图云关实验林场视察,建议将此地改为为人民服务的森林公园,贵阳市人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按照总理的建议,将公园正式命名为“贵阳市图云关森林公园”,并于“五一”正式开放。“贵阳市图云关森林公园”也一不小心,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森林公园。贵阳老百姓记不住这么繁琐的名字,一律称为“森林公园”。

图云关是贵阳十四关之一。老贵阳十四关,新添关在今天的油榨街附近,具体地点已不可考。鸦关俗名小关,小关地名现在还在用,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凤凰关俗称大关,也在川黔驿道上,现在乌当区野鸭乡有大关村。

地名已经不存在的几个关: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白沙关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百达关在野鸭乡浑水屯村;土地关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北关设于清末民初,在贵阳市中心的普定路(今黔灵西路近中华北路一侧),这是专门征收杂税的地方;同样性质的还有设于太平路(今新华路九中附近)的南关。地名还保存到现在的,有蔡家关、六冲关、汤粑关以及下面马上要说的图云关。endprint

图云关古名油榨关,始建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是古代贵阳东出湘桂的咽喉。明代在图云关上修有楼亭馆所。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贵州巡抚王燕改名图宁关,并在图云关建关帝庙、可憩亭、纪思亭,亭上有名联一副: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览群山,踮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此为曾任开泰县教谕的贵阳人陈文政所拟,既有趣味,又有哲理。道光元年(1821年)改名图云关,一直沿用到现在。

图云关地处湘黔驿道要冲,地形险要、奇石崔嵬、树木葱茏,历来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离筑赴湘桂的必经之路。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年,迎送官员、送别乡人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贵州诗人周渔璜有诗句称赞:“奇石千夫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

清代《鸿雪因缘图志》中,将“图云卧辙”归入“贵阳八景”之一,可见这里不仅是进出贵阳的最重要关隘,而且也是风景绝佳的游览去处。除了自然风光,这里还有诸多人文古迹。清同治三年(1864年)镌刻的6块石碑还在,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为贵州提督赵德昌所书。过去关下立有各式牌坊20余座,颇为壮观,可惜现已全毁无存。

抗战时期,图云关是陆军第十三军驻地,薛岳在此修建了纪念孙中山的中山公园。同时这里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医疗卫生中心军医培训基地,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9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地就在图云关。他们组织人员奔赴抗战各战场,救护抗日受伤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罗马尼亚的柯芝兰和德国的王道医生因积劳成疾,不幸以身殉职。还有一位原名Barbara Courner的英国医生高田宜,1941年3月,日本向广西投掷了“鼠疫细菌弹”,高田宜所在的救援队得知消息后,准备前往救援。就在临行前,她患上感冒,但她不顾身体不适匆忙注射鼠疫疫苗,以便按时成行。不幸因过敏反应去世。

1985年,为永远铭记国际援华医疗队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不朽贡献,贵阳市在图云关原救护总队旧址竖立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正面是中英文对照的碑文:“为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伦敦医疗援华会组成医疗队,于1939年来到贵阳,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贡献。兹刻碑以志不忘。”碑文上方有一个球形浮雕,象征国际主义,浮雕上是红色大理石十字——国际红十字会的会徽。纪念碑背面分别为中英文对照的国际医疗队医务工作者名单。

森林公园在贵阳公园里的地位,论丰富不及黔灵公园,论方便不及河滨公园,论优美不及花溪公园,但其独有的林趣特点使得它在贵阳人心中一直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挖出来的公园

1962年以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陡然紧张。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苏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策动新疆分裂分子发动武装叛乱;另一方面,美国在台湾海峡策动了多次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并与中国周边国家签订条约,建立军事基地,构筑反华同盟。出于对国际形势的严重估计,中央开始强调战备问题,要各地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

根据中央精神,贵阳也组织各个单位挖战备防空洞。位于现在车水路上的客车制造厂也组织职工,在小车河林场开挖防空洞,结果意外挖出一个长587米的地下溶洞,洞内各种形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石幔、石钟、石花,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景观。由于一直埋藏于地底,未受到空气氧化,洞里的那些钟乳石、石笋、石幔洁白晶莹,被人们称为“白龙洞”。

贵阳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白龙洞,也是溶洞。一个位于红枫湖景区,《徐霞客游记》提到过,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个在明代《贵州图经》里记载:“白龙洞在司城西北部。”清《贵阳府志》也说:“在城西北二十里有白龙洞。”乾隆《贵州通志》上说此洞“岩石玲珑,备极灵异,入数十丈渐幽暗,非秉烛不得前,中有潭水,驾竹而渡,石笋数茎,扣之铿然若钟声。”所以清代贵阳八景里有一景“龙洞钟声”,不过这个白龙洞已经消失了,贵阳白龙洞的名号被新白龙洞占据。

白龙洞所在的小车河林场,也是一处贵阳胜景。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徐霞客到贵阳,在贵阳呆了8天,离筑往滇时途经太慈桥,提到了小车河。《黔游日记》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十四日云:“晨饭于吴,遂出司南门,渡溪桥,西南向行。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桥下水涌流两崖石间,冲突甚急,南来大溪所不及也。”

“司南门”即次南门;“有溪自西谷来”即小车河;“太子桥”即太慈桥;“南来大溪”即南明河。徐霞客匆匆路过,未能深入小车河一观,于他于河都是一种遗憾吧。

那时的小车河河水清澈,在低谷中奔流蜿蜒,两岸多为稻田,田边遍布提水灌田的水车,因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两岸悬崖峭壁,风格各异,曾有“小三峡”之誉。

1958年,为解决贵阳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市政府在小车河中游建起一座水库,水库所在的布依山寨“阿哈”被水库淹没,水库遂以此为名曰“阿哈水库”,“阿哈”在布依语中为“幸福”之意。1958年2月,贵阳市将小车河境域大片林地建成小车河林场,交南明区管辖。白龙洞发现后,贵阳市政府将溶洞及小车河林场部分依山傍水的林地开发成一个称之为“地上花园,地下宫殿”的“地下公园”,并于1966年向贵阳市民开放游览,公园后更名为南郊公园。1967年,在南郊公园建成后,贵阳市将原小车河林场七里冲一部改建为贵阳苗圃所,贵阳苗圃所园内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山林苗木茂盛,为贵阳市的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了保证,作出了贡献。

1982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贵阳市在南郊公园内兰草坝建起一座由阿哈水库提供水源、年供水5000万吨的南郊水厂,保证了贵阳城市的居民用水。南郊水厂一段风景因酷似花溪平桥,贵阳人又称之为“小花溪”。

现在的南郊公园,已经成为“小车河湿地公园”的一部分。而“小车河湿地公园”又是最新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

小贴士:白云公园和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

白云公园始建于1986年,是白云区政府和鸡场村共建的城市公园。现在是“兰博会”和“风筝节”的举办地。

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建于1997年,原来是长坡岭林场,也是贵阳环城林带的一部分。1994年12月1日凌晨3时20分左右,在长坡岭公园内的都溪林场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几分钟时间内,都溪林场马家塘林区400多亩松林被成片拦腰切断,在一条长约3公里,宽150米至300米的带状区域里只留下1.5米至4米高的树桩。与都溪林场相距5公里的都拉营铁道部贵阳车辆厂也同时遭到了破坏,厂区棚顶的玻璃钢瓦被吸走,砖砌围墙被推倒,钢管被截断,重达60吨的火车车箱位移了30余米。其间却没有任何人畜受伤,电力通信设施也未受损,这一事件被称为“都溪林场空中怪车事件”。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南虎灵山猕猴
荔枝红了到灵山
小猕猴侦探社⑩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守护“中国虎”的未来
小猕猴智算珍珠数
灵山探梅
让我们一起留住它们
母牛蓝铃
不同深度报道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