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文化奇洞

2018-01-09 23:21黄成栋
贵阳文史 2017年4期

黄成栋

贵州属卡斯特地貌,是中国天然溶洞的王国,其中富有文化含金量的溶洞很丰富。笔者特选楹联大师刘韫良题有楹联的贵阳文化奇洞加以介绍,细细读之,真是获益匪浅。

阳明洞

千古风规追白鹿;一区云构肇青螺。

阳明洞在修文城东北龙冈山上。山上还有何陋轩、君子亭、祠等。祠为郭青螺公所建。洞外石乳凝结,洞口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有清庞霖题刻“奇境”等。院内两棵参天古柏为王守仁所植,称为守仁柏。君子亭东北岩上,有清朝贺长龄书录王守仁《君子亭记》碑刻。亭岩石壁下有蒋介石“知行合一”题刻。

正德三年,王阳明被贬到龙场,常在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玩易窝”。而后,他移居修文城东北龙冈山“东洞”。因洞穴多窍,奇石丛生,洞中有洞,前后贯通,王守仁改称“阳明小洞天”,习称“阳明洞”。王守仁谪居龙场3年,创“知行合一”学说,还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并3次致书安贵荣,劝其安分守己,平息了可能的内乱。

上联活用典故。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诗人李涉逢兵乱,避地南方,同在庐山香炉峰下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称“神鹿”。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白鹿洞”。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学界名流曾在此讲学成为理学中心。王阳明仰慕其风度品格,有雄心壮志,把“追白鹿”定为目标,在继承中创新了“王学”。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两人见解多不合。王守仁继承发展了陆九渊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也不同,如朱熹的“性即理”认为,只要往前走,总会遇到墙。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但形成的偏见,不是人的本性,是人心里的墙。

人要拆掉心里的墙,拆出来的路就是人的本性,就是天理。朱熹是拆迁队的。王阳明不讲“性即理”,他讲“心即理”,认为只要向前走,总会找到路。难道不拆墙,就一直傻站着等拆吗?王阳明认为,墙是死的,人是活的,绕着墙走,照样前进。表面上看,绕着墙走是弯路,但却更快。即使边拆边走,路虽直,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下联歌颂了对贵州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阳明洞内的祠,是一所宅院云构高山上的建筑,它是郭子章开始建立打基础的,其功绩应载入史册。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曰玭衣生,泰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万历皇帝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与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合力剿平播州杨应龙叛乱,彻底消灭了盘踞播州800余年、世袭了二十九世的杨氏土司,又多次平定贵州苗、瑶起义,以功封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67岁时告老还乡,卒年76岁。

观音洞

山腰蜿蜒仙梯引;岩腹珑玲鬼斧穿。

观音洞在今贵阳城南油榨街左侧的青年路上,其两山相连,中间稍凹,呼为马鞍山。《贵州名胜志》称“天马山”:“山半有寺,洞在寺中”。山半有一天然岩洞,洞外有佛殿,重楼高耸。洞中有观音坐像,故名观音洞,山称观音山。清嘉庆初年建寺,逢观音会香火旺。

上联写“险”,“山腰蜿蜒仙梯引”。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云:“观音洞在治城东南三里许,地在新添关(即今图云关)之东,崖石崆嵚,可以容众,垂珠滴乳,鬼刻神剜,盖奇景也。”

下联写“奇”,“岩腹珑玲鬼斧穿”。观音洞在半山,犹如在山的腹部,它小巧玲珑,是鬼斧神工穿透的。观音洞,过了石门,很空阔,须带灯烛,才能见洞中石乳,结成各种动植物形状,巧妙生动,称为“奇境”。难怪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江阴陈鼎在他所著《黔游记》中称,他曾“具十日炬,裹一旬粮”,随人入洞探访,历9天半始获出口。其地在都匀境,距贵阳已在数百里外。这条异闻,两百年来,蒙上神秘的面纱。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贵州省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观音洞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开凿岩石,逐步前移,深至10余米处,即顽石凝聚,坚不可入。次年,领队陈恒安特撰《观音洞开掘纪实》一文上报政府,断定所谓远通都匀之说实属臆造。

来仙洞

衣振千寻,天际宛然凌碧落;

尘消万种,人间也合有丹邱。

来仙洞又名仙人洞,位于贵阳市仙人洞路铜鼓山上,有仙人洞、仙灯洞、八仙洞3个天然石洞。仙人洞位于半山,洞深数十丈,宽约丈余,进口在今大门左侧四五十步处,出口处在山腰。因通风较好,空气对流,每逢阴雨天,就会听到洞中有铜鼓之声传出,故称铜鼓岩,民间传说是铜鼓声,附会铜鼓为诸葛武侯所藏,所以仙人洞古代又名铜鼓洞。

仙灯洞在山顶,道院左侧有石磴如长蛇悬挂峭壁,石磴逼仄,游人登临目眩心摇,石磴直达洞口。每当夕阳西下,阳光射入洞内,反射出彩色光芒,人在山下仰望,犹如洞中有灯,俗呼为仙灯。八仙洞在仙灯洞之上,洞内塑有正在下棋的八仙像。传说八仙在洞中下棋,山下南明河中有一巨石与巨龟相斗,八仙中吕洞宾将一枚棋子掷下,巨龟逃遁,巨石震裂成船形,俗呼“船石”。今船石尚在,宛如桅舟野泊。

上联的意思是:在“千寻”高的山上整理衣服,仿佛听见铜鼓声。凌碧落,一指诸葛亮,有志书说仙人洞是诸葛亮部将南征时藏铜鼓之地,故名铜鼓洞。因该洞通风较好,空气对流,在洞口可听到嗡嗡声,民间传说是铜鼓声,故误为诸葛亮部将在此藏有铜鼓。

下联的意思是:千万种尘埃散去,人间也应该有丹邱的名分。“丹邱”,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作者真把仙人洞当成仙境啦!

下洞

鬼斧凿玲珑,讶手挽卢敖,导我同游三岛;

仙梯悬缥缈,叹踪寻吕祖,请君更上一层。

洞置卢敖像。卢敖为秦始皇寻仙及芝奇长生药,进为博士。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而隐遁,居于故山(今诸城市区东南)。秦始皇大怒,搜捕未得。后故山改为卢山。吕祖,本名吕岩,也作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洞宾。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纯阳祖师,故世稱吕祖。他是唐朝人,生于贞元十二年(796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乐县人。endprint

上洞

鹤跨云端,玉笛宛然君醉倚;

鲸骑海上,珠龛依旧我飞还。

“有天生数石矗在焉”是仙人洞的一大特色。道院左侧有石磴如长蛇挂悬峭壁间,石磴逼仄,洞途舍身岩,登临心悸目眩。石磴顶有石,伫立远眺,南明河弯曲流来。山下车如蚊蚋,行人如蚁。洞下河边“船石”,巨石出水面,宛然桅舟野泊。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时,曾应邀来贵阳书院讲学,留有“来仙洞”诗。诗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口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入久不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传遍神州。

麒麟洞

花掩寺门幽,爪竟雪消,招鹤怕将迁客问;

苔绿山径曲,户常云绕,骑麟喜有谪仙来。

麒麟洞亦名檀山洞、云崖洞,在黔灵山公园右后侧,洞中有巨石如麒麟,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因视为千年神兽、仁兽,故名麒麟洞。麒麟洞旧名白衣庵,为尼姑修行之地,环境清幽。现植有4株旁逸斜出的紫荆、桂花及石榴;四周垒坎上遍种菊花,金秋时节,姹紫嫣红,桂树飘香,石榴挂果,绿叶婆娑。

洞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任黔太监杨金诗碑:“白云深隐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连。策杖适情寻古迹,分云乘兴见壶天。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柯南棋终事已往,吾身来复入桃源。”此洞坐落的檀山下有檀山涧,旁有名泉“檀泉”,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和尚曾著《檀山清涧》诗云:“夕阳西下万松低,但有飞鹤向客蹄。那是檀山幽涧水,和烟和月到前溪。”如今“檀山清涧”仍悠然如古,其园门楣有“黔灵洞天”4字。

联语描写洞下的“云崖村”,常呈现麒麟献瑞景象,似仙境一般。联语的意境优美,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闲静,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和诗意空间。

麒麟洞早就是囚禁“迁客”和“谪仙”之地,大师同情迁客、谪仙。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曾先后被蒋介石关押于此,因而闻名遐迩。

地母洞

地德何殊天德厚;母恩源与父恩深。

地母洞在鹿冲关森林公园内,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由主洞、支洞、洞口平台组成。洞内东壁下中供奉着泥塑地母像。

这是一副嵌地母二字联,地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女娲、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女娲补天的神话,地德何殊天德厚。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 ,每天至少能创造出70样东西。她开世造物,母恩源与父恩深。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朝阳洞

苔径晓朦朦,云外鹿骑,

采药宛逢高士;

梧冈春霭霭,日边凤哕,

扫花遂约仙人。

朝阳洞:原名朝羊洞,位于筑城南朝阳洞路片子山西部山腰,尚有几棵老皂角树。相传溶洞内有一石像羊,面对东南朝阳的洞口,故称“朝羊洞”。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游黔时,始建佛教庙宇大殿,改称“朝阳洞”。洞内有亭、阁、庙,同治元年(1862年)增修一钟鼓楼。洞门有“天然胜景石刻”、“朝阳春望”和草书“虎”字等石刻,还有彩塑和浮雕佛像。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山幽林密,悬岩滴乳,半坡有龙泉、桂花井,清凉解渴。

明代贵州诗人王训的《朝阳洞》诗云:“朝阳仙洞若蓬莱,万朵芙蓉顶上开。里面山窗通日月,外头云路隔尘埃。岂无栖鹤千年树?尚有盘龙五色台。多少游人看不尽,留题须待我重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航空第五总站站长和国民党空军司令下令在洞内修建汽油库,洞内庙宇、殿堂、楼阁、佛像均遭严重破坏。2000年5月因山体滑坡,市政府下令用水泥封闭,该洞尚存。

上联实写:夜郎无闲草,这里就是采药的好地方。采药人清晨在晨雾中就踏上了苔径,远看云外似乎有骑鹿上天,采药在盘旋山道蜿蜒曲折的地方,幸运遇到了高尚出俗的隐士。

下聯虚写:珠江三角洲的梧冈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年),鹤山县双桥都6个乡的绅民集资兴建。遥想哪里,春天云雾缭绕,传来凤哕声音,即龙啼、凤鸣一般,美妙动听,十分悦耳。回家后,扫完庭院落花,又称心如意地约会逍遥自在、又能预料或看透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雪崖洞

酒载花间披绛雪;诗题苔上扫丹崖。

贵阳雪涯洞,又名薛家洞,位于贵阳市次南门雪涯路北段西侧。它背靠金杯玉盏山,前临南明河,是一个南北贯穿的浅溶洞,誉为“小穿洞”。洞口刻有“雪涯秋柳”4字,洞深7米,高2.6米,面积为30平方米,洞内有“来仙洞”石刻,山上来仙阁供吕祖。

相传,雪涯洞为明代薛紹鲁的花园,称为“薛家洞”。后因郑仙道人住此,成道院,转音为“雪涯洞”。雪涯洞下临南明河,凭栏眺望,夹岸桑荫翠柳,远闻滩声,荡漾小舟,烟火采鱼。洞内有钱元昌题来仙阁石刻:“吟人不识,别却岳阳楼。直访黔山胜,无识雪涯幽。尘清开法界,机静见瀛洲,片刻飞云驻,仙风万古留。”道光六年(1826年),立诸葛亮、王文成像,后祠祀清布政使陈德荣。其侧为“丁公祠”。丁宝桢,织金人,在山东任巡抚时,严惩违法太监,名震一时。后提拔为四川总督,改革盐政,颇有建树,为清代名臣。

雪涯洞的墨宝、诗题很多。北洞口有岩刻“雪涯洞”,南洞口刻有“雪涯秋柳”。传说来仙亭前留有纯阳真人所书的“万神来朝”和“天上人间”匾额。旧有阮仲明联语:“骏马郊行踏落花,春日路边情,数声风笛离亭晚;美人一笑搴珠箱,南湖夜来雨,夕阳箫鼓几船归。”

(作者系贵阳云岩第二中学(现第24中学)原书记兼校长,世界文艺家协会终身理事,中国钱币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贵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钱币学会常务理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