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明治维新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2018-01-10 19:55刘周岩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明治维新幕府江户

刘周岩

“奔着A的目标去,可能半路就去了B,还没到B又变成了C,最终落到了D的结果,明治维新就在这个过程中误打误撞地生成出来。很多时候历史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150年前的1868年,日本开始了史称“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最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在日本自身的历史脉络中理解明治维新?今天的日本人对明治维新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本刊专访了著名日本史学者王新生。王新生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历史与政治,代表著作有《现代日本政治》《日本简史》等。

三联生活周刊:1868年1月3日(农历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九日),萨摩、长州两藩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成立新政府。当晚召开由新政府成员参加的小御所会议决定命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统治日本260年的江户幕府宣告结束,明治时代正式开启。这次政权更迭被视作明治维新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日本国内的形势是怎样的?

王新生:“王政复古”以前就是日本的江户时代,由德川氏控制的幕府统治。江户时代日本是双重的二元政治,一方面是幕府将军与天皇,天皇不掌握实权,将军掌握实际权力,另一方面是将军与大名,将军控制全国四分之一的领地,但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上有高度的自主权。江户时代末期的日本社会处在一种相当停滞的状况,无论是农业还是人口的发展。

直到1853发生了彻底改变日本社会的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驶入日本,强迫幕府开放港口。将军顶不住外国人压力,在1854年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激起不少势力的反对,幕府內部对反对派搞清洗,又激起新的叛乱。自此,日本社会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所有政治势力都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三联生活周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把文明的演进归为“挑战与应战”的模式。在第一次面对来自西方的挑战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势力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应战的?

王新生:在美国人到日本之后,统治阶级的上层、将军和大名等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主张是否和外国人谈判,下级武士阶层则发起了“尊王攘夷”的运动,强烈排外,要“杀掉洋鬼子”,很像我们的义和团。

对外国人的乱砍乱杀引发了两场局部战争,因为装备技术上的全面落后,日本人完败。这两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下层武士的观念,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这是日本民族的特长,只要发现你是强者,我就无条件地、彻底地向你学习。为了更好组织起来进行变革,下层武士为主导的势力决定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尊王攘夷”变成“尊王倒幕”,16岁的明治天皇被利用,大家就以天皇的名义倒幕。经过一场不大的内战,幕府统治被终结。

三联生活周刊:新的明治政府建立之后,主要是哪些势力主导,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变革?

王新生:主要是由幕府时代比较有实力且支持变革的长州藩和萨摩藩的精英政治人物主导,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的变革。首先是首都由京都搬迁至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建立近代国家统治体制,1873年“废藩置县”,由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官僚管理体制转型。同时完善法制的建设,标志性事件是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同时还有民法、商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称为“六法齐全”,其中民法制定的时候有很大争议,论争了10年。不过这里面也不全是实际的变革,有的只是为显示日本已经“文明”了,好方便和西方谈判、取消不平等条约。

再有就是普及教育、进行工业化建设、发展军队等一系列措施。九所帝国大学,三菱、住友、三井这些财阀,都是在明治时期创建发展起来的。生活习俗上也有很大改变,当时政府专门发布了一条“禁止裸足令”,不允许国民光脚,因为按照西方的标准这是不文明的,哪怕日本气候潮湿也不行。结果导致日本人脚气病一下变成国民病,当时缺医少药死了不少人。江户时代因为宗教等因素日本人很少吃肉食,天皇也开始带头吃牛肉。

三联生活周刊:在明治维新中,被称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天皇之一的明治天皇本人发挥了什么作用?

王新生:我觉得明治天皇个人发挥的作用很小,他是一个被包装的人物。名义上他是许多改革措施和法律的制订者,但实际上真正把控政治权力的元老们希望他离政治越远越好。他只是被塑造成一个权威符号,起到凝聚国民认同、效忠国家的作用。明治天皇其实很少有机会做决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他对战争持消极态度,但并不起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明治维新以前的幕府时代和“二战”后的西式民主,日本都有长期稳定的政治制度,从明治维新到“二战”这不到百年是日本政治制度变革最激烈的时期,大致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王新生: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日本经历了元老政治、政党政治和军部政治这三个阶段。明治时期是元老掌控实际权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政党政治但很快权力被军部夺取。明治宪法里实际上有两条致命的制度缺陷,一是没有规定谁来任命首相,二是没有规定谁来统率军队。这两个明显缺陷在明治时期是不突出的,因为都是元老们轮流或共享权力,但是元老们一旦不在了,这样的缺陷就会演变成严重的问题,后来军部裹挟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和这样的制度漏洞有很大关系。

元老们过分自信了,他们相信自己在的时候不会出问题,但没有想到他们过早离世或离开权力中心。明治一代最有能力最聪明的政治家伊藤博文1909年在哈尔滨被安重根刺杀,如果他活到20年代,日本近代政治走向很可能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二战”以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唯一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看,有哪些解释可以说明这场变革运动的发生及“成功”?

王新生:很多不同的学说都可以对这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解释,但都不充分。比如在日本有深厚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尝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解释,但比较困难,江户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生产力变化并不突出,经济是相对停滞的。如果按照马克思·韦伯的思路,从伦理变化解释资本主义在日本的产生,可以解释一些。从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模式,无法完全说明为何不同国家都面临外部压力,只有日本实现了现代化转型,还是要考虑内部因素。

原东京大学教授三谷博先生研究了一辈子明治维新,也不能完全给予阐释,其利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叫复杂系统,简单说就是没有原因的变化。按照他的思路,参与并主导这场运动的下层武士,最开始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和路线图,奔着A的目标去,可能半路就去了B,还没到B又变成了C,最终落到了D的结果,明治维新就在这个过程中误打误撞地生成出来。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很多时候历史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的日本人对明治时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王新生:日本人很怀念明治时代。日本的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他的很多历史小说比如《坂上之云》代表了一种对明治时代乐观和进取精神的强调,被称为司马史观。司马史观中心意思就是说明治是好的,昭和是坏的,明治是向上的、发展的时代,昭和被军部引入了歧途,最终在“二战”中日本走向灭亡。当然,我认为这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两个时代不是能够割裂开的,明治和昭和,有因才有果,但司马史观确实代表了很多日本人的态度。

日本人每年都会纪念打开日本国门的佩里,在他登陆的地方举办盛大的化装游行,其中佩里的角色最受男女老少的欢迎,走到哪里都是喝彩一片。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绝对不可能在虎门炮台像纪念英雄般纪念敲开我们国门的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人。曾经有新华社记者在纪念佩里的现场问日本人他们怎么想的,日本人的回答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近代文明。”日本人在明治维新的历史评价问题上,抱持了一种相当实用主义的态度。

猜你喜欢
明治维新幕府江户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
明治维新前西方军事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