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

2018-01-10 18:56杨小娟
师道·教研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手段

杨小娟

小学生天真烂漫,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因而小学阶段是教化学生启蒙其思想领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恰恰充当了这一角色。《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内容较强,是将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因此可在实际教学内容中给学生增加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课堂结构的编排和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根本,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思考,从而将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编排和优化,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解《感受集体的温暖》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是否有感受到集体带给你们的温暖,有什么事情给你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你们会被这件事或者这个举动所温暖?”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氛围带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有效调动,踊跃发言,即便是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受其感染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由此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品德与德育》教学中对其课堂结构进行合理编排和优化,由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进行调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展示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以生活化的元素进行讲解,丰富学生对品德的形成和认识,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指导于生活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等展示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在讲解《民族一家亲》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有关民族团结的照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民族团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民族意识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形象的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对各民族习惯进行了解,从而更加透彻的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教学氛围的和谐创建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的思想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由教师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促成教师和学生的友好交流,从而在学生出现疑惑和困难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选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我爱我的班集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进行及时的响应配合并在恰当的时机利用自身的指导优势给学生出谋划策,以此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和交流进行逐步深化渗透,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的成长。

四、教学手段的灵活表达

在实际讲解课堂内容时,教师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通过灵活表达的教学手段促成学生的品德内容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进而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设置应用情境教学手段、游戏教学手段、实践应用教学手段等,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进而增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灵活表达还在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以更好地增加学生的理解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的最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以实践相结合,无异于纸上谈兵,容易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指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属于意识范畴的领域,不能直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因而更加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最终的实践应用促成学生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真正称为表里如一、思想和行动高度集中的统一体。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开展对于学生个人的人格塑造和生活态度的形成有很大作用,需要教师着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形实际开展教学,以做到真正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手段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