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出格”决定

2018-01-10 11:52李发锁
领导文萃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东北局出格彭真

李发锁

从四平到长春的失守

1946年,苏军在东北延宕近9个月终于撤退了。没有了苏军的束缚,国共双方都放开了拳脚。国共大规模军事冲突在马歇尔的调停中骤然突起。战争的结点在哪里?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时把目光盯向了四平。

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月之久,虽然取得毙伤敌1万余的战果,民主联军也付出总数达8000人以上的伤亡。更主要的是,部队元气损失严重。单纯从军事上评估四平防御战,是一次失败的战例。

林彪指挥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离四平。毛泽东在1946年5月19日同意放弃四平电报后,又发一电:“长春卫戍部队应立即开始布置守城作战,准备独立坚守一个月。”同日,在长春附近的范家屯,彭真、林彪、罗荣桓等研究,认为不宜守长春,主力应一直退过松花江北。23日,毛泽东再次来电,还是要求坚守长春,原因是:“我们正在南京谈判让出长春,交换别的有利条件,但必须守住长春,方利谈判,否则不利。”但5月23日,国民党新6军攻占了长春。

令毛泽东全盘接受的作战方针

仗打到这个份上,痛苦与疾病双重折磨中的林彪在反复思索后,于5月27日給中共中央发出一封电报,这封200多字的电报字斟句酌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公主岭、长春、吉林未守的原因,除时局仓促来不及立住脚跟布置防线和工事外,还由于防线太宽。公主岭防线至少30里,长春防线则180里,吉林防线约50里,故敌先将我包围,然后集中兵力突破一点,则状况甚难设想”。

二是总结了四平所以能防守一个多月,是敌人使用了“添油”战术,而我实施了运动防御:“四平之守,乃因敌未料我军防御,故逐次增兵来攻,被我各个击破,且在野战中遭受了大的打击与歼灭。故四平防御乃一时条件所形成,而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

三是提出了下一步作战方针的意见:“此次如我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兵进行包围攻击,则仍然要放弃。原因就是这样。”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致各战略区电:“东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御,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军重大打击。故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目前,我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军进行包围攻击,则我必然仍要放弃大城市。”仔细对照两个关于作战方针的表述,毛泽东几乎将林彪的作战方针意见全盘接收。

林彪低谷时反被重用

5月1日,毛泽东做出决定,电告林彪:“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不应分散。”

这是毛泽东一个重大决策,先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林彪,为林彪担任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实现一元化领导拉开了一扇门。6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刘少奇起草、毛泽东修改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等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治委员。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

这是打破以往惯例、超出常规的一个重新搭建的组织架构。中共历来组织原则是党领导一切,党指挥枪,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中共当时派往东北的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其中彭真、陈云同时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党内都位列中央委员林彪之前。

重用林彪是在打了败仗,被部下骂为“逃跑将军”的情况下,这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共干部队伍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毛泽东对干部的透骨了解。这个决策在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中央委员当书记,四个中央政治局委员为副书记,当助手。毛泽东用人不疑,在林彪最低谷的时候反而重用了他。有人说,也就是中共能这样使用干部,也只有毛泽东能做出这种“出格”的决定来,在国民党那里则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例子。

林彪顾虑重重

1948年夏,国民党东北55万军队已被中共林彪部队包围在三个孤立地区:沈阳、锦州、长春。东北人民解放军有53个师,加地方部队,已达百万人。林彪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经过考虑,他不得不选择了三砣敌人相对最弱的长春下手。

从战术上看,先打长春似乎并无不妥,但掌握战略全局的毛泽东则不以为然。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冬季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是要从松花江北向南长驱直下,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即锦州、承德一线,堵塞国民党军撤退华北的通道,并以决战姿态将其在东北就地全歼。先打长春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战略设想,一个可能的后果是:长春失守将会使国民党军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下定了从东北全面撤退的决心。

但林彪表示“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毛泽东勉强同意了先打长春的作战计划,不悦却见诸笔端:“(你们所说的困难)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毛泽东已经从林彪的电报中,敏锐感觉到了林彪的重重顾虑和优柔寡断,不得不提出告诫。

国共双方将帅都在争辩

国共双方谁控制了以锦州为中心的北宁线,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毛泽东看到了,所以一再要求林彪南下北宁线作战;蒋介石也看到了,虽然现今还不能从东北撤军,那也要为险境中的东北国军事先铺设好撤出的路径——将精锐主力撤到锦州,一旦危急发生,可迅速撤往关内。

1948年夏秋两季,国共双方将帅之间同时就东北地区军事部署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较量,也是两党内部关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战双方谁最早实现统帅与将领之间思想和行动的完全统一,谁就将赢得东北战场上的军事主动权。

林彪改主意了

长春外围战,林彪受挫,夺取长春变成了久困长围,致使林彪不得不按毛泽东的意见,冒险南下北宁线去“卡脖子”。

围困长春两个月,城内没有大变化的征兆,而关内的华北、中原战场上的二野和三野打得热火朝天。东北百万大军坐吃无劳,林彪坐不住了,7月20日向军委请示:“最近东北局常委讨论了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非常高兴,连声说道:“林彪终于要南下了。”他立即回电:“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人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尽管在南下作战意图上林彪依旧与毛泽东的战略设想有很大差距,但毕竟向毛泽东的战略开始迈步了。

(摘自《围困长春》)

猜你喜欢
东北局出格彭真
为全体劳苦大众而革命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夏日橙皮
敢“破格” 不“出格”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机关忌说出格话
“纪念彭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浅论彭真在东北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