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

2018-01-13 17:37张亚旭
关键词:放化疗气血靶向

张亚旭,

(1.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1 乳腺癌概述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达138万,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22.9%;46万女性因乳腺癌死亡,占所有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3.7%,占所有女性死亡的1.7%[1]。近20年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处于平稳上升状态,近10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高于前10年,且上升速度较前10年快;地区分布上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年龄别死亡率在55岁出现第一个高峰,85岁第二个高峰[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的西医治疗是以根治性手术为基础,同时配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近年来,乳腺癌的手术疗效虽有所提高,但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如伤口皮瓣坏死、上肢淋巴水肿等[3],以及术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引起的毒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反应、放射性肺炎及肝损害等,分子靶向治疗昂贵的经济支出,均阻碍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可能会导致患者中断或放弃治疗。并且研究发现,激素依懒型乳腺癌的患者后期更容易并发抑郁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4],究其原因,与其使用内分泌治疗、抑制或减少雌激素的分泌有关[5]。因此,如何预防及处理乳腺癌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有较高的综合治愈率,但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转移率。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理论,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对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减少其复发及转移,具有明显的疗效[6]。同时,中医对减轻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带来的毒副反应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能不同程度地缓解临床症状,增进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体质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日益受到国内外肿瘤学者的高度重视。

2 乳腺癌的中医病名

中医对乳房的疾病很早就有记载,最早记载“乳癖”一名的是东汉华佗《中藏经》。在隋朝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中,乳腺癌首次被命名为乳石痈。民间又有人称其为“乳癌”、“奶岩”、“石奶”、“翻花石榴发”、“乳石”等。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形象描述了乳腺癌为:“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不消”,这段描述引导后世医家对本病从不同侧的面进行探索,辨证施治体系也逐步成熟起来。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也生动地描绘了乳腺癌的症状:“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山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这里首次提出“乳岩”这一病名,同时亦记载了乳腺癌的中医病机,阐述了在乳岩初期,及时治疗,尤可内消的观点。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言:“乳岩,此毒阴极阳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易指出乳腺癌的病因,以及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元代的《丹溪心法》详细讲解了乳腺癌的中医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并且提到男子也可罹患乳岩。清朝祁坤《外科大成》曰:“乳岩亦乳中结核。不红热,不肿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则无已。未溃时肿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坚硬,晦气渐生。已溃时,深入岩穴,突如泛蓬,痛苦连心,时流臭血,根肿愈坚。斯时,五脏俱衰,百无一救”,详细的描述了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情况。《医宗金鉴》提及乳岩晚期会累及腋下与胸壁。《外科集腋》提到:“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年久方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覆碗,溃后深者如岩,凸若泛莲。其时脏腑俱败,百无一救”。由此可见,中医对乳腺癌很早就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3 乳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多从整体出发,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学说,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进行探析。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认为乳腺癌的病机是:“乳岩乃阴极阳衰,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朱震亨《格致余论》曰:“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清代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说:“坚硬如核,初起不痛,乳岩瘰也。此等症候,尽属阴虚,无论平塌大小,毒发五脏,皆曰阴疽”。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淌阻,肝气积逆,遂成隐核……名曰乳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认为乳腺癌发病原因是“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淌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肿,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症。”都强调了情志致病的因素,肝脾受损,气血亏虚。《诸病源候论》指出:“足阳明之脉,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结核如石,谓之乳石痈。”

因此,乳腺癌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整体为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分为:(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使邪毒蕴结、客于乳;(2)内伤七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虚运化无力,生湿生痰,痰凝气滞,经络痞涩,致生本病。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

4 古今中医名家治疗乳腺癌

古代中医治疗乳腺癌,主要以内治为主,也可配合灸法。明代《女科撮要》曰:“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其人内热夜热,五心发热,肢体倦怠,月经不调,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神效瓜蒌散,多自消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诀要法乳岩》:“初宜服神效瓜蒌散……外贴季芝鲫鱼膏,若反复不应者,不可过用克伐峻剂,至损胃气,即用香贝养荣汤”,“肿核初起,即加医治,宜用豆粒大艾壮,当顶灸七壮……”阐述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对乳腺癌晚期患者不宜攻伐过度,损伤胃气,应以扶正为主。

陆德铭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其病属本虚标实,以益气养阴、扶正培本为主要治则。乳腺癌术后患者常见冲任失调、脾肾亏虚、肝气郁结,后期导致气滞血瘀、痰瘀凝结,甚至热毒炽盛。所以,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应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并且结合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体质特点,更好的运用中医辩证论治综合调理。

顾乃强教授认为,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辩证论治。对于单纯性乳腺癌,乃是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相互交凝,经络痞涩,日积月累,结滞乳中而成。治疗上他主张疏肝解郁,调摄心理;对于炎性乳腺癌,他认为乃肝火癖毒互结而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对于乳腺癌晚期,并非无毒可泻,而是正大虚,无力祛邪,强调扶正固本,扶助脾胃。

唐汉钧教授对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乳腺癌治疗古今有异,古代以内治为主,忌开刀,现代注重早期诊治,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注重乳腺癌手术后中医辅助治疗,主张按时序、四时变化辨证论治。唐教授认为,“正虚”与“邪滞”均是乳腺癌术后之本,他提出乳腺癌术后“实占二三,虚占七八”的学术观点以及“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扶正法选用补益气血、益气健脾、滋养肝肾等增强体质,调节免疫,提高机体抗癌能力,防止复发转移,使正盛邪退,邪退正安。祛邪法应以清化浊毒为主,针对患者术后、放化疗时期所产生的诸种证候,辨证选用清热化湿、祛瘀逐痰、解毒消肿、软坚散结诸法,以及虫类峻猛搜剔破积之品,清除毒素、抑杀癌细胞,防止死灰复燃[7-8]。唐教授依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肿瘤状况、手术状况、放化疗方案等具体情况,而作扶正与祛邪药物比例的设定,如此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9]。同时,唐教授很注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调护,推崇《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受,病安从来”,强调调畅情志、解除心理障碍的重要性。

5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展望

西医治疗乳腺癌以根治性手术为基础,配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乳腺癌的疗效虽有所提高,但是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如伤口皮瓣坏死、上肢淋巴水肿等,术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引起的毒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反应、放射性肺炎及肝损害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给患者在精神及经济上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虽有较高的综合治愈率,但中期、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仍然有限。乳腺癌仍然是复发率、转移率较高的恶性疾病。因此,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乳腺癌势在必行。中医药根据辨证论治理论,充分发挥优势,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及其复发及转移的减少,有着明显疗效。随着中医中药对于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作用逐步得到认可。中医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已然不可动摇。

猜你喜欢
放化疗气血靶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气血不足我来看
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CLC)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