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8-01-13 17:37刘选威
关键词:心肌梗塞氯吡格雷

刘选威

(长春君安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心机梗塞首先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当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完全封闭,导致患者体内供血会急剧中断或减少,心肌发生缺血或损伤,出现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上多表现为剧烈胸痛、发热、心肌酶学动态变化等,发病突然、进展快,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死亡率较高[1]。以阿司匹林为代表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肌梗塞的主要手段,原理是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抗血小板凝聚。本研究中以96例肌梗塞患者为例,分组尝试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达到了优良的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6月参与诊治的心肌梗塞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0±2.3)岁;对照组男20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3±1.6),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400 mg/次,1次/d,连续用药达4 d后降剂量为150 mg/次,1次/d,总疗程3个月。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初始剂量为400 mg/次,口服1次/d,连续用药达4 d后降剂量为100 mg/次,口服1次/d,总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血小板聚集率(PAR)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头痛等症状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显效:LVEF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心绞痛及硝酸甘油用量降低率>95%,恶心、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LVEF峰值在40%~55%之间,心绞痛及硝酸甘油用药量降低率在60%~80%之间;恶心、头痛等症状时有发生;无效:上述标准均为达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数据对照

治疗后,观察组L V E F、P A R分别为(49.68±8.53)%、(37.28±8.64)%,对照组分别为(38.64±5.56)%、(49.56±6.87)%。数据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照

观察组在治疗后显效43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率93.75%;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79.17%;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肌梗塞发生原因为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形成冠脉或者血管痉挛,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因此,阻止血小板的凝集在该病发生及治疗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作为目前临床一线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在治疗心肌梗塞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作用原理:阿司匹林使血小板氧化酶完全性失活,阻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能不可逆性阻止血小板糖蛋白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3],有效阻止了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还能及时阻断二磷酸腺苷等其他激动诱导剂自主释放,导致血小板活化扩增[4]。将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心肌梗塞,发挥作用的同时不会相互影响,达到有效缓解患者恶心、胸痛等症状的目的,药物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因此,医护人员要充分考量患者病情变化程度和身体承受情况,合理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法制定治疗方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综合上述,本次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说明心肌梗塞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为什么心肌梗塞这么“可怕”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糖尿病与心肌梗塞并行?
警惕青年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