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护理研究

2018-01-13 17:37
关键词:缝隙阻塞性出院

张 梅

(寿光市田柳卫生院,山东 潍坊 262700)

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本课题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8例,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38~75岁,平均(56.39±5.62)岁;病程4~21年,平均(9.73±2.36)年。观察组29例,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36~77岁,平均(56.48±5.52)岁;病程4~23年,平均(9.87±2.41)年。本研究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批准下完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1)建立小组:建立无缝隙护理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护理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及无缝隙护理模式等掌握度,并增强沟通能力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责任,实施无缝隙排班,以确保无缝隙护理干预的顺利进行。(2)入院时: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措施。(3)住院期间:对患者做好饮食干预、生活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指导、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工作。(4)出院时:患者出院时嘱咐其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嘱咐其在家需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病情控制情况,对患者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回答。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观察组护理后FEV1和FEV1/FVC分别为(1.97±0.31)L和(71.83±6.52)%,均高于对照组的(1.62±0.29)L和(63.85±5.72)%(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工作能力、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率为96.55%(28/29),高于对照组的82.76%

(24/29)(P<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咳痰、胸闷等,造成患者的肺功能受损,影响其生活活动能力。无缝隙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建立小组,提高专业技能并实施无缝隙排班,使患者从入院起至出院后均可全天候接受全面、完善的护理,使患者更信任医护人员,满意度更高。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工作能力、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76%(P<0.05)。本院在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干预、生活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指导、氧疗、呼吸功能锻炼、出院宣教、定期随访等工作的基础上,仍在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完善工作中的漏洞,切实做到无缝隙护理,从而改善预后,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缝隙阻塞性出院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雨的缝隙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空中翱翔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第五回 痊愈出院